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舸

作品数:28 被引量:27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热带
  • 9篇夏季
  • 9篇降水
  • 8篇涛动
  • 8篇环流
  • 8篇季风
  • 7篇亚洲-太平洋...
  • 6篇热力
  • 5篇冬季风
  • 5篇气候
  • 5篇气旋
  • 5篇热带气旋
  • 5篇热力差异
  • 4篇东亚冬季风
  • 4篇气温
  • 4篇西太平洋
  • 3篇前兆
  • 3篇前兆信号
  • 3篇辐合
  • 3篇辐合带

机构

  • 2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国家气象信息...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8篇刘舸
  • 10篇赵平
  • 9篇孙淑清
  • 6篇彭京备
  • 5篇陈军明
  • 5篇张庆云
  • 4篇周秀骥
  • 3篇董才桂
  • 2篇宋文玲
  • 2篇辛羽飞
  • 2篇纪立人
  • 1篇左志燕
  • 1篇李韧
  • 1篇刘伯奇
  • 1篇张玲
  • 1篇朱艳峰
  • 1篇武炳义
  • 1篇应明
  • 1篇祝从文
  • 1篇卞林根

传媒

  • 9篇大气科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气象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被引量:47
2016年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逐日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时期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异常特征,指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并异常维持是导致南方地区罕见高温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探究了影响其异常的中高纬环流及热带系统的活动,特别是对该年夏季热带环流,包括越赤道气流、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异常,以及登陆台风异常集中等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为深入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彭京备刘舸孙淑清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650年东亚-北印度洋热力差异与东亚夏季风变化
2011年
利用观测资料研究发现,东亚-北印度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East Asian-North Indian Ocean index,IEANI)与东亚夏季风及相应的中国东部季风降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当IEANI偏高(低)时,东亚中纬度夏季风偏强(弱),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为了研究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特征,我们利用北京和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地区的重建气温回归了BC665~AD1985年的IEANI.研究发现,在过去2000多年里,重建的IEANI总体上能够指示世纪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降水异常.重建的IEANI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与现代气候所表现出来的关系非常相似,表明这种相关特征也出现在过去2000多年来的世纪尺度上.对于IEANI在更长时间尺度(数百至千年)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尚需利用更多类型的代用资料进一步验证.
刘舸赵平周秀骥
关键词:热力差异降水
前冬大西洋对我国南方夏季高温的影响研究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前冬热带大西洋(TWA)热力异常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LRYB–JN)的夏季气温异常与前冬热带西大西...
王慧美刘舸陈军明
关键词:夏季气温长江流域
文献传递
南半球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被引量:42
2007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125°E^150°E)夏季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多寡的可能机理,讨论了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进而对热带气旋频数的影响,并重点探论了从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到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响应的可能物理过程。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异常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密切相关。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侧环流异常可能不完全是通过越赤道气流,而主要是通过Rossby波的传播造成的南北半球遥相关作用,影响北半球环流系统的,进而影响菲律宾以东赤道辐合带对流活动的强弱,导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多寡差异。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时,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正距平。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且偏南西伸,抑制热带辐合带的对流活动发展,使菲律宾以东的对流活动偏弱,从而使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少。而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负距平时,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负距平。也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北。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偏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另外,西太平洋(125°E^150°E)以西的上游赤道西风也对热带气旋频数也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当9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强时,(5°N^15°N,125°E^150°E)范围内的西风也随之加强,从而使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增高。反之,当该支越赤道气流弱时,上游赤道西风随之偏弱,从而造成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偏弱,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偏少。
孙淑清刘舸张庆云
关键词:南半球热带气旋遥相关
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的一个前兆信号——亚洲-太平洋涛动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中国160个站降水、NCEP再分析等资料和CCSM3模式,从对流层温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因子和前兆信号。研究发现,反映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亚洲-太平洋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观测统计和模式结果都表明,前期5月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与其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比前冬厄尔尼诺(拉尼娜)与6月降水的关系更为紧密,稳定性也相对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亚洲-太平洋涛动异常从5月至6月具有很好的持续性,5月亚洲-太平洋涛动可以通过影响后期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中国东南沿海的西南风以及中国东部中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降水的多寡。此外,5月亚洲-太平洋涛动异常偏弱也是2011年6月长江流域出现降水异常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结果说明,对于6月长江流域降水,除了海温强迫作用外,对流层中高层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期信号,因此,利用前期亚洲-太平洋涛动预测降水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刘舸赵平陈军明董才桂
关键词:亚洲-太平洋涛动长江流域
中国江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中国江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的短期气候定性预测方法,包括计算中国江南地区的夏季平均气温数据,计算与上述夏季平均温度数据相对应的前期冬季热带印度洋地区的气象参数数据,特别是使用了表示热带西北印度洋地区热状况异常...
刘舸彭京备王慧美
文献传递
夏季青藏高原对流层温度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的关系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1979-2016年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和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的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年际变率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夏季高原对流层温度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当高原对流层温度偏高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的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分析研究指出,当夏季高原对流层温度偏高时,高原上空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并且向东扩展至日本地区,高原北部对流层出现异常的上升运动,这一异常上升气流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北偏,并在中高纬度地区沿着异常西风气流向东扩展至日本地区,随后向南下沉至日本南部;受该异常下沉运动影响,日本南部对流层低层出现异常反气旋,其东侧的异常北风与西北太平洋低层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环流存在紧密联系。西北太平洋地区这种异常环流特征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从而使该区域降水增多。
石明远赵平刘舸陈权亮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垂直环流
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对东亚低纬度冬季风强度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东亚冬季风具有南北一致变化和南北反相变化两种主要模态。与第一模态反映的南北贯穿的冬季风整体强弱变化不同,第二模态体现了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不依赖于中高纬度(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甚至与之相反的变化状态。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在第二模态背景下,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对应的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热带辐合带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一个重要系统。当热带辐合带加强并向北推进时,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对流上升运动相应加强。这一上升支可能强迫出低层偏北风异常,从而引起低纬度冬季风加强。此外,副热带高空急流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另一个重要系统。急流轴上风速加强会造成入口区准地转偏北风的异常,它强迫出的正次级环流也会相应加强,对应急流北侧的异常下沉和南侧的异常上升,并促使低层产生偏北风异常,也即促进了低纬度冬季风加强。进一步考察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和副热带急流风速异常对低纬度冬季风的独立和协同影响发现,前者的影响相对更为重要。而在二者同时增强的综合作用下,可引起中国南部35°N以南地区的偏北风异常显著增强,反之亦然。上述结果揭示,冬季低纬度风场的变化不仅受到北方冷空气爆发的影响,它还受制于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异常的共同调控作用。
彭京备刘舸孙淑清何柯俊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热带环流
关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一个讨论——东亚中、低纬冬季风的差异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在不同纬度上的表现。根据我们定义的东亚中纬度冬季风(The mid latitudinal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简称EAWM-M)和低纬度冬季风(The low latitudinal East Asianwinter monsoon,简称EAWM-L)指数,探讨了它们对应的影响系统,并重点分析了它们与海温异常之间联系的异同。研究主要发现:(1)EAWM-L和EAWM-M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形势不尽相同。在对流层低层,EAWM-L与中国南海、菲律宾附近环流异常的关系密切,EAWM-M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对流层中层,EAWM-M同样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异常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而EAWM-L指数则与东亚大槽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变化通过调制次级环流进而与EAWM-L联系起来,而EAWM-M强弱变化主要与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界的位置有关。(2)EAWM-L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都很紧密,而EAWM-M变化与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相对偏弱。EAWM-L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是存在的,而EAWM-M与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
刘舸纪立人孙淑清辛羽飞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中纬度低纬度
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主要有如下特征:1)生成时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强度强,登陆中国数偏多。2)登陆热带气旋有其各自特点。例如“碧利斯”影响范围大、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桑美”风速大,登陆后迅速减弱。作者针对上述2个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1)2006年6月27日-8月31日,来自印度洋的热带西风增强并东推延伸及115-140°E的越赤道气流的加强都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并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湿位相、高低层纬向风切变弱和菲律宾以东地区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ngence Zone,简称ITCZ)对流活跃等背景条件配合下,使热带气旋在这一阶段频发。2)2006年夏季水汽含量与供给对登陆热带气旋的影响显著。“碧利斯”和“桑美”的水汽来源不同是造成这两个登陆热带气旋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刘舸张庆云孙淑清
关键词: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副热带高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