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高
- 作品数:81 被引量:34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地区性建筑如何可能?!——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主义抗争
- 本文首先从全球化及其抗争这一大的背景出发,在与“乡土性”和“地点性”的比较中,探讨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地区性”,并据此认为在对单一普遍世界模式抵抗的途径上,地区性建筑在“技术伦理”和“存在心理”上有其不可...
- 史永高
-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观念
- 文献传递
- 穿越与驻留:由“街”到“域”的概念转化——淮安市幸福路步行街规划设计小记
- 2006年
- 该文通过对淮安市幸福路步行街这一规划设计实例的介绍, 从步行范围和空间特征两个层面上, 分析了“街”的概念在当代设计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探讨了在此双重含义上向着步行“域”转化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基于这种空间结构的探讨, 并进一步展示了这一概念转化所带来的对于人的行为方式的潜在影响, 以及如何在人的“聚”与“流”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
- 史永高
- 物象之间:建筑图像的喻形性与画面性
- 2021年
- 1980年代以来的建构学研究往往自命为或被视作为针对建筑图像的抵抗,然而在一种对图像不加区分的对抗中,建构之文化层面的追求却也被简化甚或放弃。文章辨析了与建造相关的两种图像性,指出喻形性的图像是对建筑中诸力的再现,而非在图像本身之画面性的停留;由此展开对建造伦理及其限度的追问,并分辨"景观社会"中建构学的价值与局限。最后指出,一种警觉的、有文化意味的建构,是对那些被割裂与孤立理解的图像和技术的同时抵抗,是美与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 史永高
- 关键词:图像
- 专题 可“见”性:建造的意义与意义的建造
- 2021年
- 建造与意义似乎分属两个阵营。如此,则建造止于技术,而意义只能延承。非此,则要提问:建造的意义何在?建筑之意义如何可以被"建造"?虽然建造于此已然呈现狭义与广义之分,两个问题共同指向建筑之"可见":它如何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向人敞开。这个环境,既是土地、城市、乡村,也是情境、力量、条件。"见"亦"使见",调动和依赖的也不仅是眼睛,更是身体与智慧。由"使见",它方可"读"、可"辨",亦可"解"。
- 史永高
- 关键词:情境
- 可见,可辨,以及建筑行动的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当其建成,建筑必然"可见"且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与行动相关者往往非视觉可见,而是以其他方式"可辨"。通过简要考察机器的异化,及其与有机体在概念上的同源、分叉、嬗变,探讨技术形态之变更对建筑"可见"性的影响。进而以二者同机能的类比为起点,从建造、环境、居用等方面对建筑之行动展开分析,指出当这些行动因设计而"可辨",建筑将不再孤立,而是被嵌入与环境的多重关联;也正是这种可辨的与世界的缠绕,持久地贡献于建筑之意义的生发与文化的滋养。
- 史永高
- 关键词:文化
- 物质是如何被赞美的?被引量:7
- 2008年
- 材料是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着重于探索新材料以其结构性能所带来的空间和形式潜力,材料的知觉属性则被有意压抑,当代建筑则呈现了依稀可辨的向着材料知觉性的回归,材料再次被显现与赞美。本文通过对于路斯、风格派、密斯、康、卒姆托等现当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解读,呈现了材料显现的多重方式及其在概念和实践上的复杂性,以及材料主题的变更及其内涵的转换。通过对于这些历史片段的考察,作者认为,当代实践应该在材料的表面与结构之间,在材料与空间之间,在知觉与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微妙而诗意的平衡。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对于材料真正的赞美。
- 史永高
- 城市边缘的内向生活——带泵房的郊区双联宅设计
- 2009年
- 中国的城市化在沿着两个方向推进:一是城市的外扩,一是农村的转型。无论何者,城市的边缘都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城乡混杂的家庭结构、收入水平、居住需求以及环境特征使这一地段勃勃的内在生机表现为混乱的外在形式,其剧烈的变动更是要求住房具有某种内在的适应性。在这生机、混乱、与变动中,人们如何获取自己的恰适生活,又如何以建筑的方式来加以实现?该文便通过一个郊区住宅的设计来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在居住的内向性与住宅的适应性之间寻求某种"边缘"生活的可能态度。
- 史永高
- 关键词:居住内向性
- “建筑体系”学术研讨会被引量:3
- 2016年
- 鲁安东|六边体系(HEX-SYS)是一个带有研究性的项目,关注的事情也很有意义.“体系”作为一个现代建筑议题已有将近100年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也涉及相应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衍生出很多建筑问题.我先提出一些今天可能会涉及的命题.
- 鲁安东李虎朱竞翔史永高黄文菁孙一民杨凯
- 关键词:建筑体系现代建筑思维方式工业化价值观
- 机器与建筑
- 2021年
- 困惑于机器对建筑的影响,首先也直接源于空调等设备与设施:由于性能和舒适方面的需求,人们显然无法拒绝它们;但出于美学和环境方面的考虑,却也难以欣然接受。建筑师们挣扎其间,由此而来的诸多应对策略,虽态度迥异,但关注的无不是机器与建造/空间之龃龉。然而,机器的内容与内涵都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设备,还是工具与器具;是实体性的存在,也是隐喻性的延展。其对建筑的影响,则更为深广和深刻:不仅是形式和空间方面的启示与探寻,也有技术和伦理方面的追求与焦虑。
- 史永高
- 关键词:实体性隐喻性建筑师
- 建筑机器:实际的与隐喻的被引量:2
- 2021年
- 现代机器对于人文主义立场的建筑是不折不扣的挑战,不过对于机器的历史性理解也展示了新的机会。文章从作为物体与系统的实际机器和作为抽象与原则的隐喻机器两个视角展开机器与建筑之关系的探讨。在尊重对建筑机器的当下理解的同时,返溯了中西语境中的机器概念,并引入其他学科中有关机器的思考,来拓展对机器的文化与历史意义的理解,从而呈现机器、技术、人之间有意义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的意义。
- 史永高
- 关键词:建筑技术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