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木哈学

作品数:17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彝族
  • 5篇文化
  • 4篇民族
  • 4篇教育
  • 3篇仪式
  • 2篇心理
  • 2篇语言
  • 2篇少年
  • 2篇社会
  • 2篇年文化
  • 2篇青少年
  • 2篇自我
  • 2篇民俗
  • 2篇民俗节日
  • 2篇节日
  • 2篇光电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健康教育
  • 1篇幸福感

机构

  • 17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四川民族出版...

作者

  • 17篇吉木哈学
  • 5篇吴桃
  • 2篇王晓刚
  • 2篇程科
  • 2篇陈秋燕
  • 1篇袁晓娇
  • 1篇闫丽娟
  • 1篇熊哲宏
  • 1篇张海滨
  • 1篇王美英
  • 1篇陈勇
  • 1篇刘星

传媒

  • 5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民族学刊
  • 2篇毕节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卫生事业...
  • 1篇芒种
  • 1篇民族论坛
  • 1篇中国报业
  • 1篇人民论坛(中...
  • 1篇民族高等教育...
  • 1篇贵州工程应用...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城市融入过程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综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以人为中心和时间为线索系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的"进城动机-进城方式-进城后的生活质量"等城市融入过程特点。结果发现,受访青少年大多数人是主动进城,进城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受教育、找工作和到城市生活等发展习型动机为主;从进城方式来看,近一半受访者选择与亲人或老乡入城,另一半则选择独自进城;大多数农村青少年都倾向于选择西部的省会城市;入城后,他们主要是进入各类学校学习,就业者中更倾向于选择进入服务行业;从客观的居住状况和消费水平看,受访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低质化"的特点;从主观的生活满意度看来,他们对进城后的城市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对未来比较乐观。基于以上结果,未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从西部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城市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三个方面寻求破解这一地区农村青少年的城镇化困境。
陈秋燕王晓刚程科张海滨吉木哈学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青少年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幸福感——跨民族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揭示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幸福感的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幸福感间的关系,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教育对策。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某民族高校的6036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幸福感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民族差异,少数民族女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汉族女生;外倾性和精神质人格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神经质人格方面汉族男女学生间无显著差异,但少数民族女生的神经质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男生;外倾性人格对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对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预测作用最强,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预测作用强于汉族大学生。
袁晓娇陈秋燕程科吉木哈学
关键词:人格幸福感民族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彝族取名习俗的文化心理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名字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个体的符号,衍生功能是赋予文化意义和心理愿望。经过梳理和探索彝族取名方式和名字含义后,发现取名行为是一项文化心理运行机制,而名字则反映了人的愿望、信念和意图等心理意义,其中愿望是吉祥、信念是生命健康,意图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等。而且,名字是个体心智与文化的连接点,为个人心理传输各种精神营养,哺育心智健康发展的路径。同时,名字还反映了人对自然规律、事物特性和社会属性等认知过程。
吉木哈学苟吉木基昂凌阿衣
关键词:彝族名字文化心理文化变迁
浅析形象、意象与意境的诗歌意义被引量:10
2012年
一、诗歌与语言先谈一谈诗歌的来源问题。在《文学是什么》里谈到,学者们以考察语言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发生了诸多分歧,其中有两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一种是"工具论",一种是表现论。闻一多在汉语考证认为"诗"字有三种含义,一,"记忆";二,"记录";三,"
吉木哈学吴桃
关键词:诗歌存在物语言符号文学
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长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是彝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新年。面对着现代社会的洗礼和冲刷,源远流长的彝族年文化正在发生变异。探析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对探寻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吴桃吉木哈学
关键词:彝族文化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现代社会年文化
仪式、归属与重构——中国彝族“尼木”祭祖送灵仪式与韩国棺头洁净仪式比较研究
2019年
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族是死者出殡前晚上进行;彝族用竹子制作灵牌代表亡灵,韩民族是用死者衣物代表亡灵;彝族是通过毕摩念经和象征行为模拟来完成,韩民族是巫堂以多种专门的乐器伴奏下用歌曲或说话来完成。仪式共同点:主要以五个程序构成;宗旨是将亡灵送往极乐世界;目的是通过象征仪式和娱乐活动把悲伤绝望转化为希望和喜乐,追求人类延续和幸福。彝族的“尼木”仪式和韩民族“洁净祭”在宗教意义上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把亡灵送往极乐世界而变成祖灵,重构了对立统一的人界和神界,以便达到重构人们和谐生活秩序的目的。
阿衣吉木哈学
仪式、象征与民俗节日——民族宗教学视野下的甘洛彝族“卧觉依”仪式
2013年
从民族宗教学的角度,对甘洛特有的"卧觉依"仪式进行调查研究。"卧觉依"仪式充满了象征和意义的表达,反映了人与万物的同质性,自然规律与人生定律的共通性。同时,"卧觉依"仪式展现了彝人的宗教情感和习俗文化,是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高度统一的文化现象,对于强化民俗文化记忆和保护民族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吉木哈学
关键词:彝族仪式节日
文化视觉下的彝族《爱左与爱莎》解读
2012年
《爱左与爱莎》是彝族经典著作,是口头演唱形式,现整理成文本。《爱左与爱莎》是一种男女对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知识,具有极高的记忆艺术和表演艺术。这种表达模式除了男女主角外,必须有演唱场域和文化表达空间。同时,其演唱的调子必须阴阳顿挫,能激发人的情感,引发记忆和创作本能。文本围绕"爱",阴阳观的基础上,表达了人类社会,天地万物和人类形成过程。文本认为阴阳滋生出和延续万物,"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得以延续的内地力,良好的社会伦理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
吉木哈学吴桃
关键词:文化视觉阴阳观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玛木”被引量:2
2011年
"玛木"作为一种彝族文化教育模式,是教育世人、规范彝族社会行为的经典。作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行为模式,"玛木"把善与恶、"变化"与"循环"、"平等"与"关爱"作为其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生进行构建,提出了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及人与人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
吉木哈学吴桃
关键词:彝族教育人类学
凉山洲搬迁安置彝族社区青少年自我肯定与生活事件、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搬迁安置社区彝族青少年自我肯定、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及其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相关关系,以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生活压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肯定量表等,对312名彝族青少年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F检验和相关分析探讨自我肯定、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及其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结果:搬迁安置彝族青少年在生活事件、生活压力、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自我肯定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分别为2.32±0.78、0.85±0.53、2.32±0.65、1.57±0.69、0.59±0.25,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事件较少、生活压力水平较低,更愿意采用积极应对,自我肯定水平相对较好;彝语水平和家支文化了解程度对应对方式和自我肯定的主效应显著(P<0.05);自我肯定与生活事件(r=-0.26,P<0.01)、生活压力(r=-0.29,P<0.01)和消极应对(r=-0.12,P<0.01)有显著的负相关,与积极应对(r=0.16,P<0.01)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搬迁安置社区彝族青少年的自我肯定与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应对方式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是抵御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的有效心理资源。民族地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应发掘和激活个体自我肯定的内在资源,提升心理健康的自助意识和能力。
王晓刚冯秋月闫虹吉木哈学
关键词:自我肯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