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 作品数:42 被引量:24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叉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后大鼠行为反应与组织学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观察慢性缩窄环术前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与三叉神经的组织学改变,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为治疗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在大鼠一侧三叉神经分支眶下神经(ION)行缩窄环术(CCI),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及三叉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1.术后2周到8周,在ION支配区域内,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术后4周开始逐渐恢复,术后12周左右恢复至术前水平。2.术后2周,I0N-CCI区域神经纤维肿胀,髓鞘脱失,正常结构消失;术后4到8周,神经纤维仍有脱髓鞘改变;术后12周神经纤维密度均匀,髓鞘与轴突比例恢复正常。结论:慢性缩窄环术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与其局部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密切相关。
- 黄玲于生元董钊姜磊
- 关键词:疼痛阈值三叉神经痛组织学
- 一种清醒状态大鼠头痛模型的行为学特点
- 目的电刺激麻醉大鼠上矢状窦旁硬脑膜因其能够有效激活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系统而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头痛模型。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头痛模型因动物处于麻醉状态而无法观察到其是否出现清醒状态才会出现的头痛行为学反应。本研究拟通过电刺...
- 董钊姜磊王晓辉于生元
- 文献传递
- 偏头痛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分析门诊偏头痛的临床特征,为偏头痛的正确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性别、类型之间的异同,以及总结偏头痛发生药物过量性头痛(MOH)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1,76.1%的患者有诱因,最常见的头痛特点是中到重度疼痛(97.7%)、日常体力活动加剧头痛(75.1%)及伴有恶心(90.9%)或呕吐(70.6%);不同性别、类型之间临床特点不全相同;偏头痛发生MOH的危险因素是发病年龄大、发作频率高和频繁使用止痛药缓解头痛。结论详细询问患者头痛特点、诱因、治疗史是正确诊治偏头痛的基础。
- 邱恩超于生元郭艳娥周志彬姜磊董钊
- 关键词:偏头痛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
- 脑梗死误诊一例
- 姜磊管维平吴智平颞永慧周波
- 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核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核因子(NF)-B 蛋白在偏头痛痛觉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方法雄性 SD大鼠,手术暴露其上矢状窦区(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后电刺激该区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中脑导水管(PAG)周围灰质 NF-B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空白组、假手术组、刺激组每张切片 PAG 区的 NF-B 蛋白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111.7±15.7、112.9±10.7、508.7±30.8,刺激-组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2,t=-36.21,均 P<0.05)。结论在 PAG 区出现 NF-B细胞的激活,表明 NF-B 蛋白在偏头痛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 王蓉飞于生元刘若卓姜磊
- 关键词:硬膜水管周灰质电刺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2005年
- 姜磊于生元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软脑膜脑血管病头痛颈项强直
- NO与偏头痛中枢敏化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索NO与偏头痛中枢敏化的关系。方法:体重为2~4kg的短毛猫12只,随机分为反复刺激组(n=4)、急性刺激组(n=4)、假手术对照组(n=4)三个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行延髓和上颈髓冰冻切片nNOS染色。结果: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部浅层和C1、C2后角的I、Ⅱ层。假手术对照组动物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较少;急性刺激组和反复刺激组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多;急性刺激组和反复刺激组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无显著差异。结论:NO在偏头痛的痛觉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偏头痛中枢敏化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 姜磊于生元刘若卓王蓉飞刘洁晓
- 关键词:偏头痛中枢敏化一氧化氮合酶
- 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猫上矢状窦硬脑膜对三叉神经二级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 <正>目的:通过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猫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硬脑膜,制备反应可靠的反复发作的偏头痛动物模型,探索偏头痛等血管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 姜磊于生元刘若卓
- 文献传递
- 颈源性头痛被引量:77
- 2006年
- 姜磊于生元
-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颈椎退行性变颈部疾病X线检查
- 舒马普坦对电刺激上矢状窦后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电刺激上矢状窦区后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变化以及舒马普坦对其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和舒马普坦组,暴露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电刺激组和舒马普坦组以30Hz、6V和0.25ms的刺激参数建立偏头痛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定硬脑膜血流量,比较各组大鼠相对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电刺激组以及舒马普坦组的相对血流量分别为2.61±4.43%、15.49±5.65%和-0.35±5.08%,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分别与对照组及舒马普坦组行两两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与舒马普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电刺激上矢状窦区能增加大鼠硬脑膜血流量,舒马普坦对其有抑制作用。
- 董钊于生元赵秀梅姜磊李凤鹏刘若卓邱恩超
- 关键词:舒马普坦上矢状窦电刺激原发性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