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飞
- 作品数:31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德性伦理学的特征被引量:2
- 2010年
-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 尚建飞
-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德性人性论
- 《管子》四篇中的养生理论与幸福观
- 2015年
- 在确认合乎"道"的生活即是人类生活之终极目的的前提下,《管子》四篇提出应该将养生当作思考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当然,《管子》四篇所谓的养生有其特定的内涵,即是以"心"调节生理需求作为自身的基本立场。因此,《管子》四篇主张,幸福作为人类生活之终极目的也必须从双重向度上来加以理解:人如果可以良好地运用"心"所固有的功能,那么一方面会"做得好",也就是为情欲、饮食、情感体验以及利益分配等实践领域制定出了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又会使自己"活得好",也就是拥有财富、荣誉和好运等外在的善。
- 尚建飞
- 关键词:《管子》四篇养生
- 《管子》四篇中的政治权威思想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探讨圣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性,《管子》四篇揭示出了政治权威的评价尺度:无私地守护生命可以导致百姓的归服;认识并应用'一'或天地万物的统一性原理使其有能力整合人类社会秩序。与此同时,《管子》四篇还特意提醒人们,能否成为圣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天性。这种主张不仅把圣人或政治权威限定于少数拥有卓越禀赋的人,而且表明《管子》四篇相信专制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 尚建飞
- 关键词:《管子》四篇圣人精气政治权威
- 儒家之乐与顺自然:《庄子口义》中的德性论
- 2017年
- 作为诠释《庄子》的经典文本,《庄子口义》遵循了三教合一的治学路径。在价值论的层面上,承认逍遥游与儒家之乐相通,是想说明庄子同样追求合乎"道"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将《庄子》的"道"及其人性论思想归结为"自然"的基础上,《庄子口义》提出"顺自然"即是德性的评价尺度。此外,《庄子口义》还默认佛教的生死解脱有其教化意义,并且广泛地汲取了禅宗的道德主张。
- 尚建飞
- 关键词:德性论
- 《解老》中的德性论
- 2018年
- 在《解老》中,韩非把自己所构建的功利主义原则称为"道理",并且认为自愿地接受"道理"会使人培养成卓越的品质或德性。另一方面,韩非所谓的"道理"包含保全个人生命和遵循人伦规范两个层面,而且据此确定了德性的两种类型。此外,《解老》将能否契合"道理"视为区分众人与圣人的重要标志。
- 尚建飞
- 关键词:《解老》德性论
- 弘道与乐:孔子幸福观的基本结构被引量:2
- 2016年
- 孔子的幸福观以"弘道"作为逻辑起点,包含着外在善和内在善两个向度。一方面,"约之以礼"展现出"弘道"可以确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为仁"是指"弘道"的终极目的源于人的本性。在用"弘道"来思考幸福的过程中,孔子并不否认各种欲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而是主张把"弘道"优先于"乐"确定为幸福的基本结构。
- 尚建飞
- 关键词:孔子幸福观弘道
- 寓言化的孔子形象与庄子哲学主题被引量:6
- 2007年
- 为了澄清《庄子》一书的学派属性和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独特精神气质,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重新诠释《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使其向往心灵转化来教化世俗社会的价值理想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庄子》想凭借寓言来说明沉溺于世俗功利控制之中的人,由于遗忘性与天道,只有通过视域转换,人才能领会性与天道及其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尚建飞
- 关键词:视域转换天道
- 以佛法验证“老庄之大言”——释德清诠释老庄思想的进路及其特点
- 2018年
- 作为倡导用佛法验证老庄思想的高僧,释德清不仅自觉地把"道""心"视为老庄思想的逻辑起点,而且认为,与"学道工夫"相关的德性论也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议题。然而,在回归《老子》和《庄子》的语境之后,释德清却无法摆脱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不可否认,释德清对于老庄思想的诠释固然存在着"误读",但同时也为验证老庄的价值立场提供了契机。
- 尚建飞
- 关键词:老庄佛法
- 《老子》中的幸福观被引量:6
- 2012年
-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 尚建飞
- 关键词:道德
- 玄德与圣人体道——论《老子》圣人观的哲学意蕴被引量:1
- 2006年
-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 尚建飞
- 关键词:圣人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