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佳宝

作品数:405 被引量:4,497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2篇期刊文章
  • 100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6篇农业科学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天文地球
  • 15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经济管理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生物学
  • 7篇电子电信
  • 6篇水利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18篇土壤
  • 40篇水分
  • 40篇土壤水
  • 36篇潮土
  • 35篇农田
  • 28篇施肥
  • 28篇秸秆
  • 27篇玉米
  • 26篇养分
  • 25篇黄淮
  • 24篇黄淮海
  • 23篇小麦
  • 23篇还田
  • 21篇微生物
  • 20篇作物
  • 20篇红壤
  • 18篇土壤水分
  • 18篇黄淮海平原
  • 13篇有机碳
  • 11篇氮肥

机构

  • 400篇中国科学院
  • 59篇南京农业大学
  • 4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0篇中国科学院研...
  • 13篇南京林业大学
  • 9篇河海大学
  • 9篇河南理工大学
  • 8篇安徽农业大学
  • 7篇青岛大学
  • 7篇河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遗...
  • 6篇宁夏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楚雄师范学院
  • 4篇河南城建学院
  • 4篇河南工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05篇张佳宝
  • 88篇朱安宁
  • 63篇赵炳梓
  • 63篇张丛志
  • 58篇刘建立
  • 47篇李晓鹏
  • 38篇信秀丽
  • 33篇陈效民
  • 26篇马东豪
  • 25篇陈林
  • 18篇黄平
  • 18篇杨文亮
  • 16篇蔡太义
  • 14篇朱强根
  • 14篇张俊华
  • 14篇徐绍辉
  • 14篇张辉
  • 13篇李立平
  • 13篇周凌云
  • 12篇钦绳武

传媒

  • 50篇土壤学报
  • 47篇土壤
  • 27篇土壤通报
  • 16篇灌溉排水学报
  • 13篇中国生态农业...
  • 13篇农业工程学报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农业环境科学...
  • 6篇环境科学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干旱区研究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年份

  • 9篇2024
  • 18篇2023
  • 22篇2022
  • 23篇2021
  • 11篇2020
  • 13篇2019
  • 9篇2018
  • 16篇2017
  • 10篇2016
  • 16篇2015
  • 18篇2014
  • 17篇2013
  • 17篇2012
  • 18篇2011
  • 26篇2010
  • 19篇2009
  • 24篇2008
  • 17篇2007
  • 17篇2006
  • 18篇2005
4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结构是衡量土壤地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土壤稳定性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团聚结构对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分解具有显著影响。回顾了有机碳影响团聚体形成稳定作用的模式模型;归纳了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累积的保护作用机制。在总结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的影响,并概括了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国土壤地力的持续提升研究提供参考。
赵金花张丛志张佳宝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
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秸秆施用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多糖含量;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较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处理进一步增加了>2 mm和1~0.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团聚体MWD和GMD以及多糖含量;秸秆施用处理与对照处理具有相似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作物种植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丛枝真菌含量,对照和秸秆施用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于作物种植和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以及PLFA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多糖和丛枝真菌含量均与>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MWD和GMD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李增强李丹丹赵炳梓张佳宝
关键词:秸秆施用作物种植土壤团聚体土壤水分
耕作管理对潮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潮土区耕作管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为提升潮土地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方法】采集河南省封丘县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连续8年保护性耕作的不同处理原状土壤样品,分析测定土壤团聚体的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和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翻耕处理相比,长期免耕和间歇性翻耕使0—1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和10—20cm土层细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分别提高了63.4%和28.1%。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平均提高率为3.0%。降低翻耕频率或秸秆还田处理,使不同土层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所提升,前者使0—10 cm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值分别增加了11.9%—31.6%和4.1%—13.7%;后者使0—20 cm MWD和GMD值分别增加了3.5%和4.5%,翻耕频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在0—1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翻耕频率的降低而提高,而秸秆还田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可以深入0—20 cm土层。耕作方式耦合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显著大于降低翻耕频率或秸秆还田处理。潮土有机碳积累的主要贡献来源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通过降低翻耕频率,可以提高0—1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和10—20 cm土层细大团聚体对潮土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提高率分别达49.2%和29.1%。【结论】长期免耕和间歇性翻耕结合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潮土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通过提高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可以增加潮土碳累积量。
张先凤朱安宁张佳宝杨文亮闫惊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潮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
黄淮海平原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动物总量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强度的耕作管理使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也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而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小麦季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了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RDA)并设置协变量的方法对土壤动物数量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弹尾目和蜱螨目是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两者数量之和占总数比例约为80%,土壤动物在表层(0~10cm)分布较大,约占总数的75%。土壤动物类群数免耕高于翻耕,覆盖量越大,个体数量越多。免耕在小麦拔节期有更高的多样性指数,但在成熟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明显,多样性指数下降。相似性指数表现为土壤动物类群对环境具有选择性,翻耕和免耕之间类群差异较大。耕作方式、覆盖数量、土壤层次和时间共解释了土壤动物数量变异量的28.7%,其中时间占最大的变异量,为12.2%,其次是秸秆覆盖处理(8.7%)和土壤层次(6.4%)。耕作方式直接解释的变异量较小,但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秸秆覆盖的作用形式,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
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张焕朝张丛志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动物耕作方式秸秆覆盖
长期施肥对汞在典型壤质潮土及作物中累积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研究了长期(1989—2009年)不同施肥条件下,汞在典型壤质潮土中的累积趋势、形态变化,及其在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作物体内的富集与转移。田间试验设置7个不同施肥处理,有机肥(OM)、OM+化肥氮磷钾(NPK)、NPK、NP、PK、NK、和不施肥(CK),其中OM+NPK处理有机肥和化肥氮磷钾各占50%。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显示,经过20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汞在表层土壤(0—20cm)中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磷肥的长期施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来源,但对其在土壤中的累积趋势影响较小。弱酸溶解态和有机结合态汞的生物毒性较强,但在供试土壤中的含量较低,均约占其全量的6%;而铁锰结合态(18%)和残渣态(70%)是该土壤中汞的主要形态。汞在小麦茎叶和籽粒中的含量差异较小,显著的低于其在根系中的含量;汞在玉米根系和茎叶中的含量相似,明显高于其在籽粒中的含量。经过长期不同的施肥处理,汞在土壤中的含量表现为NPK-OM+NPK—NP—PK〉0M〉NK—CK,与其在作物根系及茎叶中含量的趋势总体一致;汞在两种作物籽粒中的含量表现为NPKCK〉OM—OM+NPK〉NK〉PK〉NP,在作物产量较高及较低的情况下均容易导致汞在籽粒中的富集。在OM、OM+NPK、NK和CK几种施肥处理下,汞在土壤及作物根系中的含量与其余处理相比均较低,但作物通过加强对汞的转移能力,提高了其在作物茎叶及籽粒中的含量,尤其CK处理汞在两种作物籽粒中的含量。
王擎运张佳宝邓西海赵炳梓信秀丽钦绳武
关键词:长期施肥生物富集
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与机制的模型研究及进展被引量:9
2006年
以坡地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流域水文循环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及水文循环的物理机制;总结了在水文循环领域模型开发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数学建模的研究进展,并给出了目前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的加剧,一方面要加强对水文过程的物理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发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这是今后流域水文循环研究的重点。
刘金涛张佳宝
关键词:流域水文循环分布式水文模型人类活动影响
中国低产田状况及改良策略被引量:45
2014年
从新阶段我国农业、特别是土壤学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低产田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低产田"的界定入手,对我国低产田的状况及其负面影响、低产田形成的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主要障碍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初步测算了低产田改良的粮食增产潜力等。我们认为"低产田"可以定义为"在现有的正常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条件下,因为耕地本身存在的障碍或者限制因子,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差,产量较当地高产田低30%以上,且年际间变异大的农田"。我国低产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而且分布相对集中、障碍因子较明显等特征,低产田主要的障碍因子包括:有机质贫乏、养分匮乏或失衡、土壤酸化、土壤盐渍(碱)化、沙化、土壤板结、潜育化、表土大量流失、严重干旱、多因子组合。在此基础上,最后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低产田改良研究的重点及有关政策和对策建议。
曾希柏张佳宝魏朝富宇万太黄道友徐明岗徐建明
关键词:低产田
不同水分条件下粗砂土剖面中目标物的GPR图像特征及其解译被引量:12
2009年
通过粗砂土人工土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土壤剖面中目标物探地雷达波形态特征的变化及其解译。结果表明,采用500MHz中心频率天线采集GPR数据,可以获取不同水分条件下粗砂土1m土体内介电性质异常的目标物较高分辨率的形态特征和位置信息数据;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中目标物界面反射信号强度减弱、双程走时增加以及目标物GPR图像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土壤性质、水分条件较均一的情况下,利用GPR数据通过时间-深度转换可以准确地确定目标物的埋藏深度。
刘恒柏朱安宁张佳宝刘建立信秀丽
关键词:探地雷达土壤水分解译
一种旱地硝化反硝化田间原位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旱地硝化反硝化田间原位测定装置,乙炔扩散均匀。所述旱地硝化反硝化田间原位测定装置包括土样采集管和密闭室,土样采集管置于密闭室内,所述土样采集管至少一端开口,其侧面分为多层,每层高3-5cm,每层中部设有多个...
黄平张佳宝
文献传递
太行山前平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肥料精准管理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对太行山前平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肥料精准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养分含量集中在1个或相邻2个养分含量等级范围内,对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存在可能性;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其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P肥施用为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而N肥为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碱解氮与P肥。
张玉铭毛任钊胡春胜张佳宝朱安宁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养分分布太行山前平原管理研究肥料土壤养分含量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