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梅
- 作品数:17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煤炭工业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占位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 2004年
- 报告 1 56例占位效应的脑梗塞 ,其中有 64 %以上患者侧脑室的第三脑室受压或合并中线移位 ,2 0 %患者出现脑疝 ,死亡率 1 5 %。其中颞顶叶梗塞致脑疝多见 ,达 44 %。幕下 74%患者出现第四脑室受压或合并侧脑室扩大 ,44%患者出脑疝或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经手术治疗 ,死亡率 8 7%。上述 1 2患者有头痛呕吐 ,但视盘水肿少见。
- 张剑梅顾苏兵
- 关键词:脑梗塞占位效应脑疝脑积水颅脑CT
- 细胞胆固醇流出通路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壁内泡沫细胞逐渐沉积的慢性炎症过程。循环中的氧化脂质特别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一些体液因子、细胞因子均可引起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表达增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大量含胆固醇的脂质,胆固醇流出减少,形成泡沫细胞,并在内皮下聚集,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徐留建杨小东张剑梅王明晓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表面ICAM-1表达变化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白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 1)表达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39例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和 5 2例健康人周围血白细胞上ICAM - 1。结果 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 48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上ICAM - 1明显增高 ,病后 2周中性粒细胞上ICAM - 1下降 ,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ICAM - 1表达仍高。结论 ICAM - 1通过中性粒细胞。
- 顾苏兵周永列张文亚赖小彪张剑梅
- 关键词:白细胞ICAM-1
- 吡咯喹啉醌对凝血酶作用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2006年
- 目的探讨吡咯喹啉醌是否对凝血酶作用下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3组,分别用1.25U/ml、2.5U/ml和5U/ml三种工作浓度的Tm单独或与0.1mmol/L吡咯喹啉醌同时作用24小时,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细胞凋亡率。5U、10U和15U三种浓度Tm单独或与PQQ(280μg/kg)定向注射至大鼠脑海马区,24小时后取海马区脑组织石蜡包埋TUNEL染色,计数并比较阳性细胞数目。结果Tm诱导的凋亡率分别为13.6%1、6.0%和31.0%,加入PQQ同时作用凋亡率分别降至7.8%、12.1%和19.6%(P<0.05)。Tm定向注射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依次为(13.78±3.31)个(、25.56±4.16)个和(35.00±5.96)个;PQQ同时作用后凋亡细胞数降至(9.34±2.13)个(、18.73±5.38)个和(26.97±7.65)个(P<0.05)。结论PQQ对Tm作用的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张剑梅曾非李皓桓
- 关键词:吡咯喹啉醌凝血酶神经元
- 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分子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
- 2005年
- 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脑缺血急性期,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血小板源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白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等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发病.但在脑缺血患者急性期血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表面的上述分子物的变化尚不清楚,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分子,以探讨它们在发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顾苏兵周永列邱莲女张文亚陈桂花张继业赖小彪张剑梅
- 关键词:白细胞粘附分子活化血小板急性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细胞间粘附分子VCAM-1
-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血小板活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致血小板活化机制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超高磁场(3.0T)MR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78例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周围血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_p、Ⅱ_b-Ⅲ_a表达,并与45例非脑梗死头晕患者对比。结果:78例脑梗死患者见MCA狭窄71例(91.03%),其中轻度MCA狭窄24例,中度MCA狭窄27例,高度MCA狭窄20例;其相应CD62p、Ⅱ_b-Ⅲ_a表达阳性率分别达(4.07±2.99)%、(1.33±0.64)%:(4.96±4.54)%、(2.20±0.87)%和(6.01±4.34)%、(2.31±1.06)%,高度MCA狭窄者活化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者和轻度狭窄者(P<0.05)。结论:MCA动脉狭窄引起血管剪切力重构,导致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 顾苏兵陈桂花张剑梅张文亚
-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剪切力活化血小板血栓形成
-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 顾苏兵林高平施天明王奕琪张剑梅陈桂花丁忠祥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磁共振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狭窄
-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 顾苏兵施天明林高平王奕琪张剑梅张文亚郭舜源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 低钾性麻痹与红细胞ATP酶的关系被引量:17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细胞膜ATP依赖Na+/K+通道活性与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异常的关系。方法 检测 17例低钾性麻痹患者和 16名健康对照者血红细胞 (RBC)ATP酶活性并予统计分析。结果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RBCNa+/K+ATP酶活性 [(2 5 6± 3 5 ) μmol·(10 7RBC) 1·h 1]显著高于对照组 [(6 2± 0 9) μmol·(10 7RBC) 1·h 1,P <0 0 1];肾小管性酸中毒组 [(1 9± 0 8) μmol·10 7(RBC) 1·h 1]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甲状腺功能亢进组 [(6 8± 4 1) μmol·(10 7RBC) 1·h 1]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对照组及其他原因低钾患者有显著差异 ,提示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异常有关 ,但触发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于民周永列张剑梅
- 关键词:低钾血症红细胞NA(+)K(+)交换ATP酶
- 二尖瓣返流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二尖瓣返流(M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43例AMI患者,平均入院5天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MR组和非MR组,检测MR的程度、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439天,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MI)、再发心绞痛、心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MR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MR的发生率为73.4%,其中轻度62例(43.3%),中度34例(23.7%),重度9例(6.2%)。MR的发生及程度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舒张压、心率、心力衰竭史、糖尿病、非ST段抬高性MI相关。MR与AMI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MR是AMI后远期死亡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中重度MR患者住院期间和远期死亡率显著高于轻度MR组及非MR组。结论: MR是AMI远期预后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 王春玲张剑梅王明晓李俊秋邹阳春
- 关键词:二尖瓣返流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