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敏

张敏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哮喘
  • 5篇粒细胞
  • 4篇小鼠
  • 3篇对中性
  • 3篇肢带型
  • 3篇肢带型肌营养...
  • 3篇哮喘小鼠
  • 3篇肌营养不良
  • 3篇AG490
  • 2篇道炎症
  • 2篇炎症
  • 2篇气道
  • 2篇气道炎症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重症
  • 2篇细胞性
  • 2篇哮喘模型
  • 2篇哮喘小鼠模型
  • 2篇小鼠模型

机构

  • 16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篇张敏
  • 5篇农光民
  • 5篇詹文杰
  • 4篇蒋敏
  • 3篇谭丽琴
  • 3篇梁茜
  • 3篇蓝丹
  • 2篇陈强
  • 2篇叶永康
  • 2篇蒙永毅
  • 2篇吴英林
  • 2篇钟京梓
  • 2篇覃桦
  • 1篇宋德志
  • 1篇蔡双启
  • 1篇陈朝彦
  • 1篇庞裕
  • 1篇齐玉晶
  • 1篇杜刚
  • 1篇杨敏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蛇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生物制品...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外女性健康...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TM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探索被引量:4
2020年
重症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灾难事故频发,社会需要高素质的重症医学人才。然而,现阶段重症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历年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医学生不能很好掌握重症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以医学生为主体的CTTM教学模式是近年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TTM教学模式为重症医学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张敏
关键词:教学模式重症医学
产科联合重症监护室(ICU)抢救危重症孕产妇的病因及治疗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对产科联合重症监护室(ICU)抢救危重症孕产妇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总结。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法,将2007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产科联合重症监护室(ICU)抢救方式的243例危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视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将在同时期正常分娩的240例孕产妇视为对照组。分析其病因、影响抢救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主要病症为产科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妊娠合并重症肝脏疾病;危重症孕产妇正规产检率明显低于正常分娩产妇(P<0.05);抢救成功率较高。结论:为有效保证危重症孕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危重症孕产妇发生率,需要不断加强并完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工作,需及时转入ICU联合治疗。
覃桦陈强吴英林蒙永毅叶永康张敏
关键词:产科重症监护室危重症孕产妇
AG490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 观察AG490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NA)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雌性小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NA组、NAAG (NA treating with...
张敏农光民蒋敏詹文杰
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2019年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包括一组肌无力主要呈近端分布的肌营养不良,目前已确定一些与此疾病相关的基因。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2Q)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一个亚型,与PLEC基因突变有关。PLEC基因突变表型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迟发型肌营养不良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其他病变,而无皮肤病变的LGMD2Q表型目前报道罕见。该文通过对LGMD2Q的致病基因PLEC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以加深对LGMD2Q的致病基因和表型的认识。
张敏蓝丹
广西144例家族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年
背景2022年2月中国广西发现了家族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其临床特点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广西本土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病例的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2022年2月4日-3月2日收治的本土奥密克戎感染聚集病例144例,对其血清学、生化学结果和疫苗接种、住院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这些临床特征与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性。结果144例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34.55±18.6)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型:轻型56例(38.9%),普通型86例(59.7%),重型2例(1.4%),无危重型。普通型患者乳酸脱氢酶[Md(IQR):185(165~219)U/L vs 172(152~207)U/L]、谷丙转氨酶[Md(IQR):20(15~31)U/L vs 16(11.8~21.2)U/L]、谷草转氨酶[Md(IQR):25(21~31)U/L vs 22(18~30)U/L]水平明显高于轻型患者,且年龄明显大于轻型[Md(IQR):35(21~47)岁vs 29(18~37)岁,P均<0.05]。接种3剂或2剂疫苗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接种1剂或未接种1剂的患者[(21.48±5.60)d和(22.22±6.15)d vs(26.36±5.07)d,P<0.05]。随访1个月,6%(8/144)患者偶有轻度咳嗽,其他无不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与普通型感染有关,中老年人发生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是青少年的13.519倍(P<0.001)。结论奥密克戎本土聚集感染病例,肺部感染(普通型)患者年龄较大,生化反应较轻型强。中老人发生发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风险较青少年高,接种多剂疫苗仍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庞裕齐玉晶何志义陈朝彦张敏杨敏蔡双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
1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B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报道1例LMNA基因新发剪接杂合突变所致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B型(LGMD1B)。患儿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行走乏力,肩胛带肌和下肢近端肌肉无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4级,Gower征(+);CK779U/L;肌肉病理HE染色提示肌营养不良表现,免疫组化显示LaminA蛋白表达无明显减少;二代基因测序显示患儿LMNA基因存在新发的c.810+2T>C剪接位点杂合突变,其父母LMNA基因该位点正常。GERP++RS软件预测该突变位点具有高度保守性;HumanSpliceFinder和Spliceman软件预测该突变可能为致病性突变;ExPASy预测新的剪接变体氨基酸序列变短。转录组测序提示患者肌肉的mRNA存在两种序列:一种为正常序列,占92.2%;另一种为部分4号内含子保留,占7.8%,即异常剪接变体。LGMD1B是由位于常染色体1q22的LMNA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本研究的发现扩展了LMNA基因突变谱,为LGMD1B诊断提供了帮助。
余欣秀钟京梓官红林张敏蓝丹
关键词:儿童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与耐药性被引量:3
2022年
鲍曼不动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由于其易产生耐药性及植入性医疗操作的增加,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导致的院内感染成为临床医师的极大挑战。因此,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其生物膜对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此文从细菌生物膜的角度归纳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讨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调节因素以及对耐药性的影响,概述了亚致死剂量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形成的影响,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所致感染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和防控耐药菌株传播提供参考。
侯小丫蒋景名谭剑斌廖丽虹贾杨逸杜刚马博宋德志张敏李文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耐药性
AG490对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张敏农光民蒋敏詹文杰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分析
2017年
目的分析肠内外的营养支持对于治疗ICU机械通气的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采取随机表法抽取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到医院就诊的IcU机械通气的患者共80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甲组的患者进行肠内的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乙组的患者进行肠外的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在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营养支持治疗之后,甲组患者的检测指征的改善比乙组明显,乙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与血清清蛋白的指标比其在营养支持治疗之前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的含量改变情况(43.2±2.8)g/L和乙组的(33.7±2.7)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肠内的营养支持符合人体的内在营养的要求,其优势高于肠外的营养支持。通过肠内外的营养支持进行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能够保证患者体内摄入的能量可以维持其基本的生命体征,对于保障其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广泛地实施。
覃桦赵晓琴蒙永毅吴英林叶永康张敏陈强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肠内外营养支持
426例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了解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426例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6例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婴幼儿期发生率最高,其中以新生儿期多见;农村儿童发生率高于城市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呕血多见,下消化道出血以便血多见。实验室检查以ECT检查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胃镜检查。出血部位多为消化道局部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出血210例,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炎等;下消化道出血216例,病因依次为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结论我院收治的小儿消化道出血涉及各年龄段,婴幼儿期发生率最高,其中以新生儿期多见,可能与我院新生儿科主要接收来自基层医院的危重病人有关;农村儿童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儿童。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消化道局部病变为主。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及胃、十二指肠炎多见;下消化道出血则以肠息肉及炎症性肠病多见。
谭丽琴梁茜张敏
关键词:儿童消化道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