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洋磊

作品数:18 被引量:236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学科
  • 5篇学术
  • 5篇跨学科
  • 3篇学科学
  • 3篇学术组织
  • 3篇内卷化
  • 3篇教育
  • 3篇跨学科学
  • 3篇跨学科学术组...
  • 3篇本科
  • 2篇大学生
  • 2篇知识
  • 2篇逻辑
  • 2篇内圈
  • 2篇高等教育
  • 2篇本科生
  • 1篇大学建设
  • 1篇大学教学
  • 1篇大学教学改革
  • 1篇大学体制

机构

  • 1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作者

  • 17篇张洋磊
  • 3篇张应强
  • 1篇熊开峰
  • 1篇苏永建

传媒

  • 3篇高等教育研究
  • 2篇江苏高教
  • 2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研究
  • 1篇高等工程教育...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高教发展与评...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中国高校科技
  • 1篇江科学术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构二重性”视域下的学科交叉融合:理想类型、现实挑战与“意外后果”
2024年
基于“结构二重性”理论,引入“理想类型”概念工具,建构了学科交叉融合结构的理想类型——“外驱发展型结构”、“内驱建设型结构”、“外驱维持型结构”和“内驱悬浮型结构”。当前的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偏离了“内驱建设型结构”的理想模式,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形式化、监督考核方的反思性监控过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者策略性选择并异化学科交叉融合过程的现实挑战,出现多元行动者在反复再生产中推动并维持以形式化和学科化为表征的“悬浮型”次生结构的“意外后果”。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亟须在“内生性制度创新”引导下,以创建新型组织形式为依托,创新管理体系为载体,营造学科交叉生态为基础,优化评价体系为导向,培育“内驱建设型结构”。
张洋磊黄亚苹
关键词:结构二重性
“内圈”竞争: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表征及成因——基于学生评价视角被引量:9
2022年
以Z大学为研究对象的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分析发现,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动,具有圈层结构特征。内卷化学生主要集中于保研核心圈与保研冲刺圈附近,在“内圈”形塑了一套默会规则。内卷化表征为:保研为“正道”的自我锁定、从学习为天职到唯分数取向的目标替代、社会性与文化性资本效用最大化资源竞争。学生评价分析发现,教育目的模糊使学生评价缺少自上而下基本标准,自下而上学生评价实践背后价值取向偏误,教师权威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师生“博弈”,是学习投入内卷化的结构性成因。
张洋磊黄亚苹
关键词:本科生内卷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后质量保障困境与治理策略被引量:9
2021年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的博士后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水平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博士后质量保障存在治理体系"条强块弱",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培养定位偏离,资源使用效能不彰等问题,根本成因是体制化的技术治理导致质量保障制度僵化,项目驱动替代过程质量,模糊了质量与数量的差异,导致"影子质量"。破解博士后质量保障困境,亟须打破"条强块弱"的管理模式,基于"条块融合"、协同治理的理念,建构治理秩序灵活、保障过程高效、治理文化多元的博士后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
张洋磊于晓卉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工具理性主义特征分析——以重点大学建设为例被引量:22
2017年
我国重点大学建设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主义取向,在不同时期受到政治理性,经济理性和理想主义的多重逻辑制约。在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我国重点大学建设呈现出目标的外向性,重点建设资源控制和分配的"国家中心模式"以及政策手段选择的技术取向等特点,这些特点影响了高等教育实现"善治",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亟须变革。
张洋磊
关键词:工具理性主义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演进
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被引量:3
2018年
一、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大学生核心素养21世纪以来,以绿色、智能、融合融通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发展,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甚至会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近代以来建立的价值观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科技发展呈现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具体包括:一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加速交叉和跨界融通。二是科技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融通,科技发展方向带有很大不确定性。三是知识获取形式和知识载体多样化。本文主要讨论21世纪科技发展新趋势下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即从21世纪科技发展新趋势来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并且这些核心素养是能够通过大学教育来发展和提高的。大学生核心素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
张应强张洋磊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知识载体
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危机与创新——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的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现状与危机进行阐释。结果发现,知识生产异质性及非等级化致使传统学术组织面临组织属性异化、系科发展桎梏、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为此,分类推进学科群建设,构建跨学科协同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是研究型大学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优化学科结构、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张洋磊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
学分绩点制下学优生的策略主义行动及生成逻辑
2024年
学分绩点制作为国际通行的评价学生学习质和量的评价制度,与本科生学业晋升和职业发展紧密关联。本研究借鉴布迪厄场域理论,以“双一流”建设高校H大学为例,从学生视角出发,探究学分绩点制下学优生的策略主义行动及其生成逻辑。“先发制人”与“奋起直追”的两类学优生在先后洞察大学场域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分别采取防御策略和突围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数字游戏”“变轨游戏”“关系游戏”等策略主义行动,生成保研流动的默会规则。研究发现,量化学生评价在科学、客观的外衣下成为大学场域运行的主导逻辑,平均学分绩点直接规定了个体在大学场域中占据的位置,学优生在地位获得竞争中承认评价中的符号权力,甚至在重视教育的文化期待下再生产保研“向上流动”“本校保底”“逆向读研”的教育流动话语。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需要明确学分绩点制的实践限度,警惕量化学生评价的选拔功能过度膨胀,及其对教育功能和人的创造性发展的挤压。
黄亚苹张洋磊王曦影
关键词:学分绩点制学优生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治理“内卷化”及破解策略被引量:5
2022年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治理存在治理和评价制度刚性化、治理手段和技术复杂化、治理结果动态停滞的"内卷化"等困境。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治理"内卷化"产生的根源是绩效主义主导下体制化的技术治理导致学科治理价值越轨、"无发展的增长"和圈层固化。要破解学科治理"内卷化",应当在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持续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应用底色,突出特色发展,重构协同高效的学科治理体系,创设多元、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学科评价体系。
张洋磊于晓卉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内卷化
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被引量:83
2017年
科技改变世界,改变人类价值观。21世纪科技发展新趋势对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是:批判性思维是基础,学习能力是关键,知识迁移和建构能力是重点,全球胜任力是价值观体现。对我国大学教育而言,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变革,需要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需要从确定性知识授受向提升知识创新能力转变;需要推进大学教学组织架构的系统再造;需要深化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改革;需要创新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课程综合化。
张应强张洋磊
关键词:大学教学改革
科教融合改革创新的“山东样板”——评《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既体现了三者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根本。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核心要义。由王英龙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的《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一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科教融合进行了全面深刻剖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有效参考。
张洋磊熊开峰
关键词:科教融合现代化建设人才现代高等教育科教兴国战略优势学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