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林
-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自溶再通的演变及意义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自溶再通的演变及意义。方法选择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溶栓再通组(A组,29例),血栓自溶再通组(B组,30例)及非溶栓组(C组,21例)。各组在治疗前后1、2、4、8、24和48h检测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等。A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B组、C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3组患者发生AMI后CK-MB和肌钙蛋白I水平均显著增高,与C组比较,A组D-二聚体浓度1、2、4、8h显著升高[(4.31±0.94)mg/L vs(0.89±0.12)mg/L,(5.21±1.06)mg/L vs(1.55±0.43)mg/L,(7.56±1.53)mg/L vs(0.93±0.12)mg/L,(4.33±0.99)mg/L vs(0.61±0.17)mg/L],B组D-二聚体浓度1、2h显著升高[(3.69±0.86)mg/L vs(0.89±0.12)mg/L,(2.39±0.66)mg/L vs(1.55±0.43)mg/L];与B组比较,A组D-二聚体浓度2、4、8、24h显著升高(P<0.05,P<0.01)。C组在相同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治疗AMI时,D-二聚体浓度变化在药物溶栓再通与血栓自溶再通有显著不同,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的指标。
- 张源波苏锡明林月郭晓东王长华曾晓林金婧茹汪晓芬和渝斌
- 关键词:心肌梗死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
- 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D-二聚体水平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水平,探讨其在治疗过程中演变的意义。方法:连续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及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溶栓再通组(A,n=23)、无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再通组(B,n=25)、非再通组(C,n=24)及非溶栓组(D,n=18)。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D-dimer水平。治疗前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溶栓组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非溶栓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经冠状动造影对溶栓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各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增高,各再通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小于13h,A组及B组D-dimer水平在溶栓后1.0h快速升高,但A组血中D-dimer水平明显高于B组(溶栓后1~8h,P〈0.05~0.001),A组D-dimer水平峰值出现在溶栓后4h,而B组D-dimer峰值出现在溶栓后2h,明显早于前者。但非溶栓组在相同时间内无上述变化。结论 :D-dimer水平变化在冠状动脉痉挛及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时显著不同,通过分析D-dimer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 和渝斌郭晓东王长华曾晓林林月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血栓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