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乖宁

作品数:15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审美
  • 5篇哲学
  • 5篇审美对象
  • 4篇现象学
  • 4篇美学
  • 3篇信息哲学
  • 2篇艺术
  • 2篇现象学阐释
  • 2篇理工
  • 2篇理工科
  • 2篇工科
  • 1篇大学生
  • 1篇当代美学
  • 1篇新教
  • 1篇新教育
  • 1篇信息传播
  • 1篇虚实融合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研究视域
  • 1篇艺术哲学

机构

  • 9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作者

  • 13篇李乖宁
  • 2篇段建军
  • 1篇王敬艳
  • 1篇赵惠霞

传媒

  • 2篇创新与创业教...
  • 2篇首届国际信息...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唐都学刊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系统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1
2006年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李乖宁
关键词: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审美感知
论“互联网+”背景下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被引量:6
2019年
"互联网+"既是一种新思维和发展模式,也是创新型社会的特征之一。对于多数传统大学专业教育中的文科大学生来说,他们在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和未来,既不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也难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互联网+"对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产生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关注文科大学生如何与"互联网+"这一背景相衔接,适应并满足创新型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以原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方式和就业能力去面对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文科生会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困境。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跨界融合、信息迅捷等特点和文科大学生的特点、专业相结合,是培养和激发他们创新能力的关键。"互联网+"为有效发掘和培养文科大学生的学习创新、跨界创新、文化创新等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李乖宁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就业创业
现象学还原的美学现身被引量:3
2004年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中 ,人还原到他的本真境况 ,世界还原到它的原初样态 ,这一过程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彰显 ,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也在此得到最恰切的美学诠释。
段建军李乖宁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审美对象艺术作品
从哲学的根本转向看当代美学转型
2014年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的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据此,美学的分水岭清晰明确:一是用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美的“本体”,将美学视为“美的哲学”或“艺术哲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规律或艺术美,如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的美学;二是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探究人的认识、语言的形成与发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心理、语言符号,
李乖宁
关键词:美学转型哲学思辨美学研究语言符号西方美学史艺术哲学
论理工科高校美育的“虚”“实”融合被引量:2
2021年
美育的过程,不仅是实践的过程,更是孵化创新能力、化育心灵、立德树人的过程。大学美育关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化程度、完整人格的习养塑造和大学人文精神的升华。由于对美育实践与美学理论关系认识不足,理工科高校美育成果止于特长技能、美育资源难以整合、美育目标无法落地。理工科高校要建构符合自身特点的美育体系,需将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的“虚”“实”加以融合。其具体展开表现为:美育主体的双向互动、课程体系的学科融合、美育路径的“多而能一”。这种“虚”“实”融合,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利于推动教与学的双向创新,实现新时代的美育目标。
李乖宁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美育实践双向互动
论'Informationology'的构词逻辑--谈中国信息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英文术语翻译问题
在跨文化传播中,将中国的'信息哲学'术语译为'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容易与弗洛里迪的信息哲学发生混淆,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对信息本体的不同认识上产生的不同研究范式.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确保...
毕琳李乖宁
关键词:信息哲学跨文化传播
文献传递
体验与审美对象的深度被引量:3
2004年
体验是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对象世界,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对象化的过程,又是用主体的生命改造对象将对象主体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交流中,审美对象的深度为主体的诗意体验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形式,体验为审美对象的深度的呈现提供了最佳的契机,我们试图在这二者的双向互动中对其做动态性的诠释。
段建军李乖宁
关键词:审美对象生命存在
从哲学的转向看当代美学的转型
中国当代美学面临困境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美学之转型呼之欲出.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美学的转型意味着深层的根本性变革,它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创新过程.本文认为信息哲学的建立与完备实现了哲学的根本转向,为美学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系统...
李乖宁
关键词:美学文化转型信息哲学审美对象
文献传递
从符号到信息:技术哲学与信息哲学的比较被引量:5
2019年
当代的诸多技术哲学家们都发现了符号与信息之间的复杂关联。从符号到信息的过程既是人类社会沟通和交流的动态显现,也是认识信息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主要入口。在对阿尔伯特·伯格曼先生与邬焜教授的相关思想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为了避免落入传统"二元论"的窠臼,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符号"或"信息"是物质和精神之间存在的某种事实关联,不同的实在论思想决定了符号与信息是技术哲学与信息哲学中的不同哲学要素,符号与信息的中介作用得到了重视。由符号到信息不是符号的消亡,也不是信息至上,而是它们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的创生有赖于符号的丰盈与发展,符号的生命在信息传播中被激活。从符号到信息的基本理路预示着技术哲学和信息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砥砺前行。
李乖宁
关键词:技术哲学信息哲学
论审美表象在信息传播中的模态被引量:1
2014年
信息传播是当代新媒体背景下的普遍现象,"图"与"文"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中介,传递着不同的审美信息,激发着不同的审美体验。从信息传播的审美角度看,"图"与"文"在信息传播中以不同的审美表象引发了审美过程中审美信息创生的不同模态。由于审美表象的生成是审美活动展开的基础环节,所以审美表象在信息传播中的不同模态影响甚至决定着审美体验的层级与深度,进而影响着审美文化的方向。
李乖宁
关键词:信息传播审美导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