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滨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下一代PKI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首先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运行模式,然后论述了WAP目前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针对WAP端到端安全问题引入下一代PKI技术(XKMS)提出了改进方案。
- 李文奇李家滨
-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PKI技术无线数据传输公钥基础设施WAP
- 虚拟主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被引量:3
- 2000年
- 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主机的原理,然后分别在WinNT和Linux操作系统上,实现了虚拟主机配置的方法,最后讨论了虚拟主机的安全性。
- 熊艳李家滨
- 关键词:虚拟主机IIS
- 帧交换机的结构与设计
- 2000年
- 首先描述了帧交换机的一般体系结构,然后通过对TI公司的帧交换机芯片TNETX4090的介绍,论述了帧交换机的设计.
- 黄锦李家滨
- 关键词:以太网体系结构
- 下一代互联网五人谈
- 2005年
- 基于IPv4标准的互联网IP地址已消耗70%,而依照当前IP地址分配的游戏规则:中国8000万网民=美国2所高校!“资源穷尽”、“地址枯竭”的红色警报响起,互联网发展的瓶颈、阻碍3C融合的拦路虎凸现!所以,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便成为承载人类无限未来的救世主“它足以为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为运营商提供下一代互联网各种‘杀手级应用’创造了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网络体系的变革,给了大家共同的机会。从IPv4到IPv6,所有配套的软硬件都将逐渐面临一个挑战,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这给中国的企业以新的机会去打破现有的网络经济格局“下一代互联网将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下一代互联网将形成千万亿级的市场!”呼声阵阵令人热血沸腾!2004年3月,中国首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启动,连接京、沪、穗等20个主要城市核心节点,实现全国200余所高校高速互联。在其开通一年之际,本刊专访沪上五位奋战在该领域一线的权威专家,解析下一代互联网带给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汪为农李家滨崔子筠赵家骜桂亚东
- 关键词:下一代互联网IP地址分配IPV4网络经济软硬件网民
-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的实现方法被引量:35
- 2002年
-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网络的安全审计系统的传统常用方法以及其适用场合和不足,并讨论了如何将有学习能力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安全审计系统中去。
- 王伟钊李承李家滨
- 关键词: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入侵检测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
- 基于GIS的园区网络链路管理可视化研究
- 2008年
- 本文研究了将GIS引入到园区网络链路管理系统中实现可视化的主要技术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GIS的园区网络链路管理的原型系统,探讨了其对网络底层管理的便利性,并分析了基于GIS的链路管理系统和基于MIS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异同。
- 张丹青李家滨
- 关键词:可视化GISMAPLNFO
- 上海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
- 1996年
- 上海教育与科研网按照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总体规划进行设计,第一期工程于1996年1月正式开通.该网与CE-RNET和Internet相连,是上海信息港的组成部份.该网的建成将极大地推进上海教育和科研的现代化进程.该文介绍SHE-RNET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网络中心的建设,主要的应用系统和第二期工程规划.
- 马范援汪为农李家滨
- 关键词:INTERNET网络拓扑自治系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
- 虚拟主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主机的原理,然后分别在WinNT和Linux操作系统上,实现了虚拟主机配置的方法,最后讨论了虚拟主机的安全性.
- 熊艳李家滨
- 关键词:虚拟主机超文本传输协议INTERNET资源共享
- 文献传递
- 无线网络数据帧新型传输策略及仿真被引量:2
- 2005年
- 该文针对IEEE802.11无线Ad hoc网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帧传输策略。IEEE802.11无线网络标准支持分布式协调功能(DCF),即带冲突避免的载波监听多点接入(CSMA/CA),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请求发送-确认发送-数据-接收确认(RTS-CTS-DATA-ACK)”模式。但是当数据帧长度较短时,很多带宽被浪费在信道竞争上,而且降低了信道传输成功率,减少了网络吞吐量。因此,根据每个帧携带的延时(Duration)值,调整站点的网络分配向量(NAV),以此来动态调整数据帧的长度,从而增大网络传输的成功率,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减小整个网络的传送时延。将这种数据单元长度动态调整的帧传输策略简记为DTUL。
- 王永坤李家滨
- 关键词:无线网络媒体接入控制
- 因特网电子支付工具及其支付系统的商业设计问题被引量:3
- 1999年
- 首先从商业角度列举了传统支付工具的安全性、风险和成本等交易特性。随后分析了在基于因特网的电子支付系统中技术可以提供的优势及其限制。提出了电子支付工具的设计应结合支付系统的整体交易过程和支付工具所针对的具体的商业运作环境.综合平衡各种交易特性的观点。最后,介绍了较为成功的一些电子支付系统的设计;既包括传统支付工具电子化的实例.也包括适合因特网在线交易的微支付系统。
- 蔡荣刚郭煦李家滨
- 关键词:INTERNET网电子支付工具电子支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