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 作品数:78 被引量:60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入山与出塞被引量:9
- 2000年
- 治学之道有小大之辨。庄子尝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荀子亦云“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荀子·解敝》),都是讲“小不知大”在认知上的局限性。而近人王国维倡三境界说,其第一界日“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拿登高望远当大前提,并不是一上来就讲埋头苦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李零
- 关键词:文物考古研究方法
- 全文增补中
- 释“奇”觚
- 2024年
- 中国古代礼书记载之酒器有所谓“觚”,汉代蒙学课本《急就篇》写在一种类似简牍的有棱柱上,也叫“觚”。两者是什么关系,一直是个问题,今结合出土材料,试做讨论[1]。《急就篇》中的“奇觚”汉史游《急就篇》首句:“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什么是“奇”?
- 李零
- 关键词:《急就篇》简牍出土材料汉代
- 中国古代的墓主画像——考古艺术史笔记被引量:14
- 2009年
- 本文重点讨论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四幅早期帛画,即陈家大山帛画、子弹库帛画、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和马王堆三号墓帛画。它们都出土于湖南长沙,两件是战国楚墓出土,两件是西汉墓出土。作者目验原物,与其他早期帛画和铭旌做比较,重新分析这批帛画的构图和细节,对中国早期帛画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全面总结。
- 李零
- 学术“科索沃”——一场围绕巫鸿新作的讨论被引量:13
- 2000年
- 在即将过去的1999年里,恐怕没有任何事件比科索沃战争更触目惊心,既体现世纪末的悲哀,又预示新世纪的不祥。我用“科索沃”这个大字眼(一个在国际范围内是非不明的字眼)为这篇文章题名,也许过于夸张,还会引起误读。但当我下笔之时,我却忍不住地要想,
- 李零
- 关键词:科索沃战争悲哀误读夸张学术
- 山纹考——说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应正名为山纹被引量:19
- 2019年
-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在本刊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山纹。此外,作者还将霸伯山簋与梁其壶、晋侯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后者的壶盖与前者的簋盖具有类似设计。最后,作者还就这种纹饰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地位展开讨论,对这种纹饰的构成要素和组合形式做了初步分析。
- 李零
- 清华彩绘镜
- 2024年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铭文镜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物。作者目验原物,并利用该馆提供的高清彩色照片,对这件器物做细致分析。该镜有三层花纹,以大四瓣花居中标注四正四隅,类似博局镜的设计,同时以小四瓣花为枚饰,有如四乳镜。彩绘图像分四组,表现博戏、田猎、晋谒、骑乘。其中表现骑马的一组图像,马饰十分特殊,鞘带下拖两个球形物,类似萨珊波斯银盘和石刻中的马饰。三十二字鸟虫书铭文,难以辨认,作者做了尽可能的释读和复原。
- 李零
- 关键词:鸟虫书
-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被引量:5
- 2003年
- 本文是李零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出土文献与学术源流》课程的第一讲,其余各讲本刊将陆续发表。
- 李零
- 关键词:档案文字典籍
- 李零:书是什么书,就当什么书读
- 2007年
- 最近,著名学者李零推出了《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对《论语》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力图还孔子以本来面目。该书打破《论语》原来的顺序,称孔子为“丧家狗”。本书推出后,迅速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李零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 李零
- 关键词:《论语》著名学者本来面目孔子记者小康
- 冷战之殇——柴尔德考古学的反战思考
- 2024年
- 20世纪,战争与革命改变了人类的一切,任何生活其中的人都离不开这个大背景,考古学家也不例外。本文的主角柴尔德,是20世纪欧洲三大考古的集大成者,他的马克思主义思考和比较研究对中国考古的理论范式和工作方法影响至深,值得重新认识。20世纪的三次大战(一战、二战、冷战)同样在柴尔德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一战中,他积极参加牛津大学的反征兵运动;二战中,他通过考古学写作反对纳粹的种族主义和日耳曼优越论;冷战中,他则是“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并最终在反共气氛日益浓厚的家乡澳大利亚跳崖自杀。本文是李零教授根据他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荣誉讲座第一讲的内容改写而成。文章从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的关系说起,探讨其考古学背后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他对20世纪“三战”的深刻思考,从这个大背景理解他的考古学。
- 李零
- 关键词:柴尔德中国考古学世界和平运动积极参与者种族主义
- 说龙,兼及饕餮纹被引量:15
- 2017年
- 龙是瑞兽,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符号。作为艺术形象,龙在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中极为常见,成为学者反覆讨论的对象,特别是它的早期形象,海内外争论很多。龙是想象的动物,它的艺术形象,有所依仿,又充满艺术变形。本文参考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以桃花庄龙纹觥、浉河港龙首觥和海家村铜爬龙等商代、西周的青铜器为主要线索,并与古文字中龙字的构形和演变相印证,讨论了龙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基本特点:棒槌形双角、菱形额饰、垂花形鼻饰、锯齿状牙口,以及菱形和三角形搭配的身尾花纹,指出龙是模仿鳄鱼、蜥蜴、蛇等爬行动物,并对围绕饕餮纹的争论重新梳理,指出饕餮纹的主体是龙首纹的面部特写,牛角兽面、羊角兽面都是它的变形。
- 李零
- 关键词:鳄鱼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