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作品数:7 被引量:90 H指数:6 供职机构: 解放军第359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组)、距下关节融合术(B组)、三关节融合术(C组)。采用AO-FA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结果]随访1.5年,三组的临床疗效相似(P>0.05),随访3年,B、C组的临床疗效相似(P>0.05)且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术、三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且稳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呈下降趋势。 许福生 刘方刚 陈步俊 王俊 金钢 程慧关键词: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融合术 三关节融合术 外固定支架辅以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回顾分析外固定支架辅以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采用外固定支架辅以有限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21-8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AO分型:C2型34例,C3型52例。术中采用可调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辅以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端,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8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8-24个月,平均1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3周,平均11.5周。影像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系统:末次随访时优62良24;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ry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91%。本组病例中无严重并发症(桡神经损伤,第二掌骨医源性骨折等)发生。[结论]外固定支架辅以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手术创伤,在为骨折端提供满意的复位和坚强固定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保护骨折端周围的血供,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学环境;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程慧 邵为 仲海燕 龚凯 王俊 刘伟慧 王新国 陈步俊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器 内固定 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21 2015年 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常见但却较复杂的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留有严重的并发症。目的:探讨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52例(58足,SandersⅡ~Ⅳ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进行治疗。男44例(48足),女8例(10足);年龄19~66岁,平均39.6岁。术后测量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及宽度、高度,并与术前值相比较。术后6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足功能情况。结果: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跟骨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克氏针针孔无渗出、感染。跟骨骨折于术后8~12周临床愈合,平均10.5周。跟骨后关节面无塌陷发生,X线片示B-hler角和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优36足、良14足、一般6足、差2足。疗效差的2足均为SandersⅣ型骨折,后关节面粉碎严重,术后并发距下关节炎,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愈。结论: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王春秋 王俊 王新国 路遥 李安澜 陈步俊关键词:小切口 经皮撬拨 克氏针固定 以尺骨作为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固定针插入桡骨远端的骨折近端和远端并固定于尺骨,即利用尺骨作为内固定支柱为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8月,对2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远端骨折块足够大)采用新方法进行治疗。根据AO分类系统,12例为A3型骨折,9例为C2型骨折。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骨折愈合、并发症、疼痛、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影像学评价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高度。[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6-2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8周(5-8周)。3例小的并发症:1例针道感染,2例克氏针松动。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掌倾角分别为(7.5±2.8)°、(6.4±3.4)°,尺偏角分别为(22.1±2.2)°、(21.3±2.5)°,尺骨变异分别为(0.6±1.5)mm、(1.0±0.8)mm。术后1年,患侧与健侧腕关节活动范围的比值:掌屈(92.2±5.4)%,背伸(91.3±4.2)%,旋后(93.3±5.2)%,旋前(93.6±4.8)%;患侧与健侧握力的比值(95.4±6.1)%。VAS评分平均(0.5±0.7)分,19例患者无疼痛。[结论]利用尺骨作为内固定支柱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远端骨折块足够大)是一种简单、微创的非桥接固定技术,能维持解剖、功能好。 王俊 柯荣军 林木良 祁伟 王春秋 程慧 许福生 陈步俊 刘方刚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与腓骨长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与自体腓骨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的46例患者,26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20例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腱。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及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应用FADI评分对患肢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患肢大腿周径的变化。应用膝关节MRI对移植物连续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下地行走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取腱初始长度、腱编织后移植物直径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明显大于自体腘绳肌腱组,但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手术切口总长度显著长于腘绳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3±1.97)个月。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IKDC、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肢踝关节功能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腓骨长肌移植组术后1年时大腿周径双侧差值明显小于腘绳肌腱组(P<0.05)。术后1年时MRI评估,腘绳肌腱组移植物连续性显示良好23例,中等3例;腓骨肌腱组显示良好18例,中等2例,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髁间撞击征发生。[结论]自体腓骨长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时可达到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类似的膝关节功能学评分,该方法术中可获得具有更大直径的移植物,术后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程度较轻,且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金钢 仲海燕 邵为 王俊 陈步俊 祁伟 李桓毅 陈燕关键词: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腓骨长肌腱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对比研究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微创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59例胫骨下段患者,随机分为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微创治疗组(髓内钉组)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微创治疗组(MIPO组),对骨折治疗过程、愈合情况、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待手术时间(5.2±1.4 VS 6.4±2.3)d、出血量(62.4±25.3 VS 98.5±28.1)ml,髓内钉组优于MIPO组(P〈0.05)。透视次数MIPO组优于髓内钉组[(8±2 VS 15±8)次,P〈0.05]。所有患者得到有效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髓内钉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7±3)周,MIPO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7.5±5)周。两组手术时间、最后的Johner-Wrushs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或小切口复位髓内钉固定、闭合或小切口复位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两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应根据患者、科室具体条件及自身熟练情况选用。 王春秋 王新国 王俊 侯琰 金钢 邵为 程慧 陈步俊关键词:胫骨下段骨折 髓内钉 锁定接骨板 内固定 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评价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01—2015-06采用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57例。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足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12~20)个月。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恢复良好,且较术前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91.3%。结论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王新国 陈步俊 王俊 王春秋 邵为关键词:跟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