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芬

作品数:20 被引量:176H指数:9
供职机构: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气象局青年科技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降水
  • 9篇暴雨
  • 5篇夏季
  • 4篇太平洋海温
  • 4篇夏季降水
  • 4篇海温
  • 3篇短时强降水
  • 3篇太平洋海温异...
  • 3篇气候
  • 3篇气候特征
  • 3篇强降水
  • 3篇海温异常
  • 3篇北太平洋
  • 3篇北太平洋海温
  • 3篇北太平洋海温...
  • 2篇低涡
  • 2篇日数
  • 2篇填塞
  • 2篇热低压
  • 2篇物理量

机构

  • 20篇贵州省山地气...
  • 6篇云南大学
  • 4篇贵州省气候中...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作者

  • 20篇王芬
  • 5篇曹杰
  • 5篇谷晓平
  • 3篇张娇艳
  • 3篇段荣
  • 1篇严小冬
  • 1篇杨若文
  • 1篇夏阳
  • 1篇任倩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贵州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暴雨灾害
  • 2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2012年高...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黔西南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利用黔西南州2006—2016年8县站全年逐小时降水量,对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1)87%的短时强降水集中在20~40 mm/h,空间基本特征为"东多西少";94%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5—8月,3个级别的短时强降水都是在6月到达峰值;20~40 mm/h的短时强降水频次明显大于其它级别,>60 mm/h的短时强降水只在夏季出现过;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占总频次的70%,白天为低发时段,其中46%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前半夜,后半夜占25%,上午出现的频次最少,且3个级别的短时强降水都是在前半夜出现的频次最多。(2)黔西南州68%的暴雨天气中伴有短时强降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4;所有短时强降水累计频次、暴雨日数与暴雨过程中出现的短时强降水的累积频次三者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均为"东多西少";暴雨量与当日最大小时降水量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王芬王芬李阳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暴雨
多套格点降水资料在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对比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1979—2006年云南及周边地区148个测站月降水资料(简称为STN)与APHRO(日本APHRODITE高分辨率逐日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GPCC(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的月降水合成数据)、CRU(英国East Anglia大学提供的月降水要素数据集)、CMAP(雨量资料与卫星估计及NCEP/NCAR再分析降水场合并分析月数据)、GPCP(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研制的全球陆地雨量计观测分析月数据)5套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及周边地区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套格点降水资料空间分布与STN基本一致。EOF第1模态空间场分布也表明:这5套格点降水资料与STN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5套格点降水资料在滇南、滇西北、滇川黔交界的3个区域的分布与STN有较大不同,各套资料的EOF第1模态时间序列、与STN的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均随时间不同呈较为一致的波动性;在降水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3个方面,APHRO适用性最好,GPCC次之,CMAP与GPCP无明显差别,CRU最差,其中APHRO,GPCC在对降水估计偏低,CRU对降水估计总体略高,CMAP略低,GPCP对降水估计则明显偏高。
王芬曹杰李腹广唐浩鹏
关键词:降水资料气候特征
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
利用贵州83个台站1979~2011年夏季月降水资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
王芬曹杰唐浩鹏杨若文张强宜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温夏季降水
文献传递
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79 2011年夏季贵州83个台站降水月资料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从前一年夏季至当年春季由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冷流区转移到了黑潮区,前一年夏、秋及冬季海温的变化与贵州夏季降水关系更为密切,同期春季与贵州夏季降水的相关最差,且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贵州中东部降水的异性相关更好。(2)贵州夏季降水偏多年,前一年夏季北太平洋海温分布从西北到东南为"+-+"分布,而降水偏少年为"-+-"分布,降水偏多年与El Nino事件关系不密切,而降水偏少年与La Nina事件关系较密切;在北太平洋夏季海温正异常年翌年,贵州夏季降水呈全区一致的偏多,而在负异常年翌年,贵州夏季降水呈全区一致的偏少。(3)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是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可引起向中纬度西太平洋传播的波列,通过加强西风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强,有利于贵州降水异常偏多;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对贵州降水的影响不如海温异常显著,它可造成西风减弱,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偏弱,从而抑制贵州夏季降水。
王芬曹杰唐浩鹏谷晓平杨若文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温夏季降水
黔西南一次低涡切变型暴雨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及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黔西南2014年6月9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低涡切变造成的,低涡切变东南移的过程中,黔西南地区低层辐合明显加强,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过程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两个大暴雨中心是由两个MCS产生的,都是沿低涡前侧的切变线移到暴雨中心上空的,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的中部冷云区及梯度大值区。雷达回波资料显示此次过程是由多个对流单体发展、合并,形成混合性片状回波,回波在东南移的过程中逐渐减弱消散。暴雨发生前及发生时整个黔西南地区中低层有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中高层为下沉运动,黔西南低层的θse为高值区且等值线密集,整层湿层深厚,动力强迫上升运动加强了低层能量和水汽的向上输送,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
王芬谷晓平李腹广万雪丽陈晓燕何海燕
关键词:低涡切变暴雨中尺度
近48年贵州暴雨日数及降水总量的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贵州81个台站1963—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五年滑动平均、EOF分解、相关分析、Modet小波变换对贵州48年暴雨日数及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二者不同的变化趋势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暴雨日数与年总降水量关系密切,暴雨日数与年降水总量在2—4年上震荡周期明显,二者在此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好的凝聚共振关系,降水总量的变化略落后于暴雨日数的变化;②暴雨日数及降水量在空间上均具有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暴雨日数81个测站中有48个站的暴雨日数是增加的,而81个测站中有77个站的年降水总量降水趋势是减少的,二者在黔西南、遵义、毕节及黔南有较一致的减少趋势,而在其余地方二者为相反的变化趋势,且二者的前三模态空间分布上具有较一致的变化特征;③暴雨日数及降水量均具有多尺度变化特征,在月季尺度上,暴雨及降水量主要出现在5—9月,且各月变化幅度较大;在年代际尺度上,近48年贵州暴雨日数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降水总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王芬杨若文唐浩鹏张娇艳崔庭杨祖祥
关键词:暴雨日数降水总量
热低压填塞导致暴雨过程物理量垂直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FNL(NCEP/NCAR)1°×1°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通过4个时次跟踪分析了一次典型西南热低压填塞产生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场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西南热低压在填塞过程中,700 hPa以上无明显冷空气扰动,地面有冷空气入侵,由于大气的斜压和非地转的共同强迫作用下,暖空气沿静止锋锋面爬升至800 ~ 600 hPa形成一个较强的辐合上升,垂直上升速度强中心达-2.1 ×10-3hPa/s,同时在550~ 200 hPa存在一个较强辐散下沉,垂直下沉速度强中心达0.9×10-3hPa/s,形成强盛的抽吸效应,构成叠加在基本气流上的次级环流,导致强烈上升运动;大气中高层比低层先增湿;暴雨落区就出现在水汽短时强辐合区;大气中高层先结束水汽辐合输送转为水汽辐散,暴雨结束,大气趋于稳定,热低压填塞.
段荣段荣王芬张娇艳王芬
关键词:热低压填塞暴雨物理量
最小二乘法与A值平均法估测降水对比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贵州省兴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复合体扫基数据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在充分考虑了本地地理环境、气候背景的前提下,对贵州省黔西南地区2008~2009年产生的强天气过程进行了降水估测分析。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及A值平均法得到该区域的Ze-I关系,然后对这2种方法的统计结果所做的Ze-I方程进行了对比。选取2010年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用这Ze-I方程分别对其进行降水估测并与实际降水量和误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e-I方程适用性较好,最小二乘法所建立起来的方程比A值平均法实用性好。
王芬张强宜李腹广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最小二乘法估测降水
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云贵高原地区81站的1960—2014年夏季(6—8月)日降水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得到不同等级的降水阈值来定义相应等级的日降水事件,并对1960—2014年(55 a)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的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日降水事件的降水阈值均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广西南部,最低值则位于云南西北。区域平均的99%、95%、90%和75%分位上的降水阈值分别为19.4 mm、15.5 mm、13.1 mm和9.6 mm。在上述4个等级中,75%分位日降水事件的累积降水量占夏季总降水量百分比最大,95%次之,99%分位占比最少。近55 a来,99%分位和95%分位的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降水日数呈一定程度的增多趋势,90%分位和75%分位则以减少为主。4个等级的云贵高原区域平均极端日降水事件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云贵高原夏季累积降水量随大范围日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近似于左偏态分布,其中5.0~11.8 mm的日降水量带来的降水占全部累积降水的52.9%,对云贵高原夏季降水有重要贡献。
夏阳夏阳任倩任倩王芬
关键词:夏季云贵高原气候特征
基于BP-CCA的贵州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耦合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贵州83个台站1979—2011年的夏季月降水资料、海温、气压场、风场等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副高指数资料,利用点相关找出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利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方法对贵州夏季降水与关键区海温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域为北太平洋及中东赤道太平洋,其中尤以加利福尼亚冷流区、北太平洋暖流区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重要,关键时段为上一年7-9月;2BP-CCA第一对典型相关场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冷流区海温与贵州夏季降水呈同位相变化,而北太平洋暖流区海温与贵州夏季降水呈反相位变化,关键区海温对贵州北部降水的耦合好于南部,而对西南部的耦合最差;3前期7-9月海温与副高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呈EI Nino型,与副高西伸脊线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在中低纬度西太平洋呈正相关,与中东赤道太平洋呈负相关,与副高脊点的相关系数与海温和副高的强度相关分布相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相关区,西北太平洋为正相关区,海温分布型为LA Nina型。东北太平洋及中东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贵州500h Pa气压场及风场显著正相关,而西北太平洋海温与贵州地区500 h Pa气压场及风场成负相关,为典型的EI Nino型。
唐浩鹏王芬
关键词:太平洋海温夏季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