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琪林

作品数:50 被引量:336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4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5篇玉米
  • 14篇选育
  • 10篇杂交
  • 8篇性状
  • 8篇杂交种
  • 8篇自交
  • 8篇自交系
  • 7篇玉米自交系
  • 7篇秸秆
  • 7篇近红外
  • 7篇光谱
  • 7篇红外
  • 6篇育种
  • 6篇光谱法
  • 5篇早熟
  • 5篇品质性状
  • 4篇玉米秸
  • 4篇玉米秸秆
  • 4篇栽培
  • 4篇特早熟

机构

  • 42篇山西省农业科...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山西大学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国家玉米改良...

作者

  • 50篇白琪林
  • 14篇郭新林
  • 14篇苏书文
  • 11篇郭宝德
  • 11篇石平
  • 10篇冀丽霞
  • 10篇陈稳良
  • 9篇高合明
  • 8篇李广信
  • 8篇陈绍江
  • 8篇杨芬
  • 8篇雷伟
  • 6篇梁改梅
  • 4篇梁素明
  • 4篇严衍禄
  • 4篇戴景瑞
  • 3篇张丽娜
  • 3篇朱慧珺
  • 3篇李健英
  • 3篇王丹丹

传媒

  • 20篇山西农业科学
  • 4篇作物杂志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玉米科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种子科技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园艺与种苗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1995
  • 1篇199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50份常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和50份高油自交系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糖(WSC)和粗蛋白(CP)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变异较大,各性状自交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WSC含量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34.23%。WSC与NDF、ADF极显著负相关,NDF与ADF含量极显著正相关。高油系表现为高WSC、CP和低NDF、ADF含量,总体上高油系秸秆品质优于普通玉米。
石平白琪林陈稳良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无损识别普通、高油、超高油玉米籽粒被引量:10
2009年
以75粒普通玉米、72粒高油玉米和73粒超高油玉米共计220粒玉米籽粒样品为实验材料,通过玉米籽粒的近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信息提取技术建立了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样品的BPANN识别模型。为考察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连续10次随机划分样品集,每次在各类别玉米籽粒中随机选取4/5作为建模集,剩余1/5作为预测集,选择光谱信息的第2~15个主成分作为网络输入,样品以3个类别值-1,0,1作为目标输出,10次建模的学习识别率均达到100%。以所建BPANN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分类识别,普通玉米、高油玉米和超高油玉米籽粒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33%,97.88%和91.43%,总体正确识别率平均达到9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建立玉米籽粒识别模型可对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进行快速、无损识别,对于玉米籽粒的选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还探讨了选择主成分建模对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种类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方差贡献率99%以上的光谱第一主成分参与建模,对模型预测效果有负影响,说明不同主成分包含的区分普通、高油与超高油玉米籽粒的分类信息不同,因此近红外光谱法建立样品分类识别模型时选择不同主成分建模是有必要的。
张愿张录达白琪林陈绍江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BP人工神经网络高油玉米
特早熟玉米新品种特早2号的选育及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特早2号是以自选系太早1001作母本,R综57-3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属特早熟品种,需≥10℃积温2 300℃左右,播种生育期90~95 d。2009—2010年在各级各类区域试验中表现为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高淀粉和耐深播。适宜春播特早熟区种植,种植密度以60 000~67 500株/hm2为宜,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
陈稳良白琪林石平梁改梅朱慧珺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选育
特早熟玉米杂交种选育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根据育种目标 ,选用非亲缘不同熟期的单交种、综合种及自交系作为育种材料 ,采取逐步导入法 ,实行多次重组 ,连续累积有利基因 ,提高目标性状植株频率 ,成功地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特早熟自交系太早 950 2、太早 950 3、太早 950 4 ,育成特早熟杂交种春早单 1号和春早单 2号。育种目标得到实现 ,说明这一育种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郭新林高合明苏书文白琪林
关键词:特早熟玉米杂交种选育
叶片直接PCR法在玉米转基因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采用直接PCR方法跳过DNA提取步骤直接对小块玉米植株叶片进行转基因检测,并设计出针对转基因玉米叶片进行直接PCR及多重PCR的事件特异性检测体系和程序,从而极大简化了检测步骤,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长。通过对CC-2和2A-5转基因玉米及复合转基因玉米检测待测样品叶片进行直接PCR检测后发现,该直接PCR检测方法获得的PCR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多样品玉米叶片转基因植株的快速鉴定。
赵冰兵任雯周秒依李韩帅刘亚白琪林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
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被引量:1
2002年
太单 3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所用自育系太 96 1/海 9_2 1为亲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 ,2 0 0 0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 ,需≥ 10℃活动积温 2 75 0℃·d。 1997~ 1999年参加各类试验表现优质、高产、多抗 ,适宜春播中晚熟区高水肥地推广种植 ,密度 4 5 0 0 0株 /hm2 。制种时父母本行比 1:4种植 ,母本播后
高合明苏书文郭新林白琪林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
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分析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的研究被引量:50
2005年
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通过比较不同光谱范围和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二阶导数光谱预处理,在7540.3~5361.1 cm-1和4882.9~4504.9 cm-1谱区内建立了近红外光谱测定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的校正模型.利用15个玉米秸秆样品对所建模型的实际预测效果进行了验证,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r)可达0.9953,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20.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玉米秸秆纤维素,该结果对玉米秸秆材料的快速鉴定和筛选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军白琪林苏胜宝陈绍江孟庆翔严衍禄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玉米秸秆纤维素近红外反射光谱法纤维素含量近红外光谱技术光谱分析技术
转型阶段耐密玉米选育
2012年
玉米耐密育种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不同的育种团队方法各有侧重。结合育种实践深入阐述了玉米耐密育种的具体选育过程,指出了选育中应注意的关键指标。就转型阶段耐密玉米在种质资源多样性保留和密度选择上提出了选育方向。
陈稳良白琪林石平梁改梅朱慧珺
关键词:玉米耐密型选育
一种棉花采摘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棉花采摘装置,包括采摘滚筒、螺旋梳齿滚筒、第一电机、电机接线器、开关、蓄电池和第二电机,采摘滚筒的外圆周上分布设置有采摘梳齿,螺旋梳齿滚筒设置于采摘滚筒的上方,第一电机的转轴与螺旋梳齿滚筒连接,第二电...
冀丽霞郭宝德白琪林杨芬雷伟李广信秦秀珍
文献传递
重金属汞在玉米不同组织内积累差异性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玉米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汞并积累在食用部分,通过食物链威胁动物及人类健康。为研究玉米对重金属汞的吸收、积累的基因型差异,筛选玉米重金属汞低积累品种,以230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别对2个环境下玉米不同组织内重金属汞的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组织中汞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叶片>苞叶>茎秆>穗轴>籽粒;同时鉴定出一批汞低积累材料。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汞低积累品种的选育及相关遗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材料基础。
王丹丹李卫华郭海平刘坤闫鹏帅付忠军谢惠玲白琪林
关键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