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相宜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3篇文学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传统
  • 1篇学术
  • 1篇中国新文学
  • 1篇人心
  • 1篇身份界定
  • 1篇书简
  • 1篇天地自然
  • 1篇文学传统
  • 1篇文学批评
  • 1篇下人
  • 1篇乡土
  • 1篇乡土中国
  • 1篇乡下
  • 1篇乡下人
  • 1篇立命
  • 1篇马桥词典
  • 1篇精神归宿
  • 1篇践行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作者

  • 6篇相宜
  • 1篇刘杨

传媒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大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东吴学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天心与人心——以《川行书简》一则为例
2011年
1949年沈从文与文学告别了,这个“乡下人”要离开这个他安身立命的世界——在天地自然间寻求天心与人心交织相融的世界。从前,讷于言辞的沈从文可以把无法表述清楚的言语以一种流畅的方式凝固下来,而从那一年,失序于破碎,游离于癫狂,死而复活的沈从文,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喧闹已经不再需要他,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不再是他从来以“思”为源头的创造,而是纷纷向着一个统一的要求的进行“差不多”的写作。放浪呓语狂言之后,他以更清楚的视觉了解现状,他明白,于是,只有选择离开。
相宜
关键词:人心书简天地自然安身立命
形式也是内容——韩少功《日夜书》大陆台湾版本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韩少功从九十年代开始对文体边界进行拓展和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文体经验。这种自觉的文体意识到了新作《日夜书》表现得更有实验性,其采用不一样的剪接方式,创造了大陆版与台湾版:台湾版《日夜书》有相对连贯的脉络,还原知青生活的原貌;大陆版本则通过"陌生化"的表达,还原了破碎的记忆原貌。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试图探究韩少功的文学理念与文体实践,进一步理解他关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学表现,以期为《日夜书》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宜
新文学传统与传承——贾植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年
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复旦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河西学院等联合主办的“贾植芳与中国新文学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隆重召开。2016年7月2日上午,在河西学院“贾植芳藏书陈列馆”,举行了庄重的贾植芳塑像揭幕暨书信图书捐赠仪式。
刘杨相宜
关键词:新文学传统传承中国新文学
90后的成长是漫长的瞬间
2017年
波士顿下雪了,在我记忆里,是这个冬天的第四场雪。与时断时续的初雪不同,也与后两场纷纷扬扬,瞬间冰封世界的鹅毛暴雪不一样。今天的雪,细细小小的,顺着乱序的风在空中胡乱而舞,伸出手试图接住一片冰莹,却在触碰的瞬间融化了,留下一丝转瞬即逝的冰凉。
相宜
关键词:90后
寻找文学批评的路径
2016年
"身份界定"与"精神归宿"是作家乃至研究者常面临的困惑,这种困惑往往体现在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身份、精神出路,以及研究者的批评兴趣中。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切入,从作者自身的批评体悟出发,主要以张承志《黑骏马》为探讨文本,涉及韩少功、林白、徐则臣、李进祥笔下一系列"边缘人"形象,从而追问文学批评的路径。好的文学作品都需要生命的投射或说主体性,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
相宜
关键词:身份界定精神归宿文学批评
重建乡土中国的文学践行——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山南水北》说起
2011年
从1968年下乡插队到1977年被湖南师范学院录取,再从2000年移居八景乡至今,加起来,韩少功在农村生活已经20年了。时间这只大兽在四季逃窜,有意或无意,在沉甸甸的乡土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相宜
关键词:乡土中国《山南水北》《马桥词典》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