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璇

作品数:31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对歌
  • 11篇音乐
  • 7篇声乐
  • 7篇两性
  • 6篇中国声乐
  • 6篇花儿
  • 4篇文化
  • 4篇教育
  • 3篇音乐人
  • 3篇音乐人类学
  • 3篇民歌
  • 3篇民族
  • 3篇教育传承
  • 3篇乐人
  • 3篇歌唱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3篇传承
  • 2篇多样性
  • 2篇仪式

机构

  • 21篇中国音乐学院
  • 6篇清华大学
  • 4篇上海音乐学院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29篇肖璇
  • 1篇肖璇
  • 1篇魏育鲲
  • 1篇姚艺君

传媒

  • 4篇中国音乐
  • 3篇歌海
  • 3篇中央音乐学院...
  • 2篇音乐研究
  • 2篇民族艺术
  • 2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音乐艺术(上...
  • 1篇音乐探索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人民音乐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音乐中的意识形态表达被引量:9
2012年
把重要的政治人类学问题与民族音乐学关心的音乐变迁、传播、制作联系起来,虽在国外民族音乐学领域备受关注,但在国内民族音乐学界还少人问津。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与回顾西方民族音乐学在"音乐与意识形态研究"中所呈现的几个问题意识、理论方法,强调国家意识形态对于理解音乐文化的重要性。籍以音乐的意识形态过程研究,音乐研究者既可参与到社会文化层面的探讨,也可通过音乐的"语境"研究转而理解音乐创作、变迁等和音乐形态密切相关的问题。
肖璇
关键词:西方民族音乐学国家意识形态音乐文化文化层面音乐创作
音乐民族志栖身于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近年来民族音乐学大部分学子沉浸在音乐民族志的书写和阐释中,舍弃或回避传统的研究方法。但以音乐民族志“代言”音乐学,存在方法论的偏颇,将对知识形成某种遮蔽。作为中国音乐研究传统,比较曾是音乐学界尤为倚重的研究方法,它让我们在变幻的音乐现象与时间之流中获得清晰的描述和研究框架。如今民族音乐学已有一定个案的积累,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比较、概括、综合以形成新知。回归学科方法还在于矫正、改进比较研究方法以适应新材料的出现,而学者未来重构比较研究之潜力,终将让其担负起音乐民族志个案重构之职。
肖璇
关键词:音乐民族志民族志方法比较音乐学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林县花儿音乐人类学研究
肖璇
关键词:花儿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HUAER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文章以林县"花儿"为田野个案,通过"花儿"这一本来并不统一且各地异称的民歌形式,探究民国后"花儿"的历史形成、演化和国家化的过程。特别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个人的博弈实践,以及"花儿"文化传统如何发生变化,逐步成为"民族国家"意识的"再造物"乃至"国家"的文化工具;讨论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意识的影响以及体现在文化展演过程中的音乐变迁;从当代国家中的花儿音乐社区组织、文化申遗工程等方面理解"国家"如何参与"花儿"和"花儿会"概念的建构,以及地区经济为主导的地方文化发展背后传递的国家意识形态和音乐"国家化"的过程。
肖璇
关键词:花儿音乐人类学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西南、西北两性对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两性对歌是上古至今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存在的常态。当我们立足于田野,重温被《诗经》记录的吟唱,并与两性对歌跨越时空地相遇时,它给予今人理解中国对歌传统以何种启示?比较研究或许可以让我们在古今间建立起共同的文化意识和跨越地理的象征性关联,寻找对歌文化观念体系的痕迹。本文的比较研究在设定的比较刻度中进行,即基于不同材料与个案的综合,以"仪式性歌唱"1的各类文化变量,对中国西南西北两地的两性对歌展开定性的比较研究。
肖璇
关键词:仪式性共融
近代学术转向影响下的对歌研究四种取向--中国两性对歌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7年
回溯民国至今中国学者涉及两性对歌的研究脉络——从"文本语境疏离""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到"风俗类音乐""整体性个案研究"。这四种研究取向既体现了多学科对中国两性对歌的关照,也表征着各学科的现代转型。然而,对歌研究学术史的观察要与整个社会思潮、社会变革密切关联,对歌绝非偶然事件,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类型的一种。因此,建立"跨越时空共同文化意识中国两性对歌类型学",形成个案之间的"点面结合"和具有关系意义的对歌研究网络以观察对歌文化事项之"整体",可共同构筑一幅较为全面的中国两性对歌研究图景。
肖璇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
有“字”的对歌传统——壮族族群的唱与书写被引量:1
2014年
在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中,口头—书写、物质—非物质、有文字—无文字社会之间暗含着某种对立。依托书写传统的广西壮族两性对歌恰恰提供了此番二元对立之反例。本课题通过壮族口头传统的物质形式文本的调查试图说明,仪式性对歌的身体实践与民间文本的刻写实践相互作用,成为壮族文化传统和族群记忆的方式。文章重在探讨民间手抄歌书的制作、歌书抄本所反映的对歌传统规约和民间歌手的歌唱惯习。
肖璇
关键词:对歌口头传统
从唱歌课到声乐课——20世纪初中国高等院校声乐学科的建立被引量:4
2018年
20世纪初的中国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文化转型,"西学东渐"的源源动力伴随着社会变革的美好愿景,将西方音乐文化和现代高等教育带到中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声乐"也于此时作为区别于传统中国戏曲、曲艺、民歌的艺术新品种逐步扎根中国。本文聚焦中国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历史初期,回顾梳理音乐教育从唱歌课到声乐课的学科建立过程。
肖璇
关键词:唱歌课声乐课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被引量:3
2022年
中国声乐如何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在艺术主体性中展望未来?本文在演唱技巧层面上追溯中国民歌进入现代声乐教育的历史,反思中国声乐的发展之路。民歌教育传承^((1))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后母语传承的空间扩展背景下,中国声乐应回归到现代民族声乐建立之初在唱法上坚持“以传统为主、西洋为辅”的起点上。如果欲将民歌等传统人声艺术的演唱技巧作为未来中国声乐主体性建构的方向,中国高校应将传统人声演唱技巧的教育传承列入中国声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大纲。
肖璇
关键词:民歌演唱教育传承中国声乐
“仪式”地歌唱:中国民间对歌之思被引量:6
2012年
舞台均质化的原生态民歌作为21世纪重要的文化事件,常因其言说与书写的意识钐态化、过于倚赖形式有失语境而受到不同陧度的批评。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曹听闻文化当事人有着诸如“我们XX(如汔儿)的名声全世界了”等的文化自豪表述。昏不论原生音乐和世界音乐之间的边界与融台①,及其两者如何存于民间音乐的舞台演丑形式中,
肖璇
关键词:对歌歌唱仪式文化事件世界音乐原生态民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