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孔和

作品数:57 被引量:352H指数:11
供职机构:粤北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韶关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颈椎
  • 17篇骨折
  • 15篇成形术
  • 13篇内固定
  • 11篇生物力学
  • 11篇椎管
  • 10篇单开门
  • 10篇椎管扩大
  • 10篇椎管扩大成形
  • 10篇椎管扩大成形...
  • 10篇扩大成形术
  • 9篇钉板
  • 8篇椎体
  • 8篇关节
  • 8篇板内固定
  • 7篇钉板内固定
  • 7篇生物力学研究
  • 7篇颈椎单开门
  • 5篇手术
  • 5篇椎间盘

机构

  • 38篇汕头大学
  • 2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2篇粤北人民医院
  • 4篇中南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57篇胡孔和
  • 38篇吴强
  • 31篇席新华
  • 23篇靳安民
  • 20篇包拥政
  • 19篇何小龙
  • 16篇段扬
  • 16篇朱文刚
  • 12篇钟学仁
  • 10篇闵少雄
  • 8篇卢海波
  • 7篇赵卫东
  • 7篇李文俊
  • 5篇刘建平
  • 5篇刘成龙
  • 5篇唐华军
  • 5篇熊英辉
  • 5篇徐锦明
  • 4篇李康华
  • 4篇贝抗胜

传媒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临床解剖...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中华手外科杂...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骨科临床...
  • 2篇黑龙江医药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1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锁定加压钢板与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比较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比较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与单纯钢板螺钉这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在我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出200例作为本次临床试验观察的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00例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就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1),骨折恢复优良率观察组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显著性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临床治疗中,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疗效确切,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唐华军胡孔和刘建平熊英辉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钢板螺钉内固定四肢骨折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比较一种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ioactiveCervicalFusionCage,BCFC)和自体髂骨的拔出阻力,以评价BCFC植入椎间后的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上,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BCFC和自体髂骨,测试植入物的最大拔出阻力。结果:在拔出试验中,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和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结论:BCFC的空心螺柱状结构植入椎间后能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可防止最初脱位趋向,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胡孔和靳安民吴广森赵卫东闵少雄田京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类乳酸盐类生物相容性材料颈椎椎间盘
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的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粤北人民医院和李嘉诚基金会宁养院2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调查性别、家庭人均收入情况、是否吸烟、单/多发椎体转移、是否合并其他部位转移、治疗状况等11项临床指标与患者生存的关系,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生存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2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3、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1.9%、75.7%、69.5%、65.9%;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吸烟、椎体转移数量、是否合并其他部位转移、是否治疗、对肿瘤的态度等6个变量与患者生存期存在相关关系(P<0.05);是否吸烟、椎体转移数量、是否治疗以及对肿瘤的态度是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治疗状况,椎体转移数量以及对肿瘤的态度等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有重要影响,可以作为预后指标来指导临床治疗。
吴强钟学仁席新华包拥政胡孔和朱文刚莫世赞徐锦明
关键词:脊椎肿瘤肿瘤转移预后存活率吸烟
神经端侧吻合重建游离皮瓣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吻合法重建游离皮瓣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软组织缺损面积为9cm×5cm~24em×10cm的病例,根据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及大小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18例。应用足背动脉游离皮瓣修复4例。游离皮瓣时,切取股前外侧皮瓣上的股外侧皮神经及足背动脉皮瓣上的腓浅神经,将皮神经与肢体创面周围的供体神经呈30°~45°角端侧吻合,术后2、4、8、16和24周检测皮瓣的感觉功能,感觉功能的评定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标准进行。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部分裂开,1例皮瓣皮缘部分坏死,经换敷料或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4个月,供区瘢痕轻,其中足背供区植皮成活后未出现皮肤磨损等:受区功能恢复良好,术后4周起皮瓣痛触及两点辨别觉等感觉有恢复,术后16周起皮瓣的感觉均达S2以上,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自主神经功能有部分恢复,未影响供体神经功能。结论根据创面的部位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利用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的感觉功能,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胡孔和吴强靳安民席新华段扬刘成龙
关键词:游离皮瓣神经端侧缝合显微外科
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系统和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建立精细下颈椎及三柱损伤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系统重建下颈椎稳定性后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采集1例27岁正常男性志愿者下颈椎(C3~7)CT数据集,应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10.0、Hyper Mesh10.0、Abaqus6.9.1软件建立下颈椎(C3~7)完整模型、三柱损伤模型、侧块螺钉内固定(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LSF)系统重建模型和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TSF)系统重建模型。模拟施加75N头颅预载荷和1.0N·m纯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采用VonMises应力峰值分析LSF和TSF系统重建螺钉应力分布。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正常人C3~7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包括177944个单元,35668个节点。该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模拟状态下的椎间运动范围(角度)与既往文献实测结果吻合,提示其符合正常人体参数,可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实验成功建立了三柱损伤模型和内固定模型,其中LSF组VonMises应力集中于钛棒与螺钉接合部分,TSF组应力集中于螺钉中部。在各种工况下TSF组的VonMises应力峰值明显高于LSF组。结论作为颈椎后路不同的稳定性重建技术,TSF系统较LSF系统有更高断钉风险。
段扬靳安民张辉闵少雄胡孔和
关键词:下颈椎内固定应力分布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steoMed M3钉板固定的疗效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应用OsteoMed M3钉板固定;术后1周、12个月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和纤维性椎管矢状径(FSD),计算开门角度增加率和丢失率;术后3、1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观察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分级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术后1周开门角度及FSD均明显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2个月开门角度及FSD较术后1周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4±1.8)分、(11.0±2.4)分,与术前的(5.5±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25±16)%、(48±22)%。术后12个月,5例(2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2例,经治疗后4例缓解、1例缓解不明显。结论 OsteoMed M3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可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席新华吴强胡孔和包拥政李文俊何小龙朱文刚冯宗玉钟学仁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
无痛性治疗对减少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无痛性治疗对老年骨折手术后并发创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相关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进一步减少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无痛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7.86(5/28),高于治疗组的2.7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2,P=0.04)。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为(3.9±1.0)分,高于治疗组的(2.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1)。结论:采取积极的无痛性治疗,能够缓解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症状,减少其发生率。
黄新华罗少生胡孔和
关键词:老年骨折术后
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的生物力学测试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评价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实验材料取自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C1~T1)6例,作自身对照性实验,在颈后路模拟临床术式行C3~6右侧椎板开门、左侧作为门轴的单开门手术方式。先后依次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完整组、丝线组、丝线螺钉组、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组(微型钛板组)颈椎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个运动方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多节段的运动测量使用Motion Analysis运动捕捉分析系统。结果微型钛板组在后伸、前屈、左侧弯、左旋状态下的稳定性比丝线组好,在左侧弯、左旋状态下运动的稳定性比丝线螺钉组好;在前屈、后伸、右侧弯、右旋、左侧弯、左旋状态下的稳定性与完整组相似。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椎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徐彦芳孙进胡孔和段扬赵卫东周初松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微型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生物力学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融合术中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胡孔和吴强靳安民贝抗胜席新华包拥政朱文刚何小龙李文俊段扬
关键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利用HA与PLLA研制成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通过模拟临床对此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间后行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对过伸性损伤、多节段颈椎病变和颈椎不稳的患者在行椎间减压B...
关键词:
关键词:颈椎椎间融合器生物力学
四级分析法评估成人颈椎关节突退变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方法,为临床观测提供量化的评级标准。方法选用20例在读学生为正常组和40例颈椎病患者为病理组,分别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宽度及关节间隙大小,计算出正常值范围;制定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标准。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正常组、病理组各数据的均数及标准差;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数据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正常组和病理组同一节段的各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正常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各测量数据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均值。C3-4、C4-5、C5-6、C6-7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分别为:(10.84±0.94)mm、(11.57±0.85)mm、(11.83±0.96)mm、(12.57±0.88)mm;关节突关节横断面宽度分别为:(10.44±0.99)mm、(10.56±0.91)mm、(10.50±1.06)mm、(9.49±0.68)mm;关节间隙中部(J2)最大,分别为:(1.49±0.12)mm、(1.44±0.10)mm、(1.43±0.09)mm、(1.45±0.11)mm;关节间隙两侧(J1、J3)略窄且基本对称。(2)病理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各测量数据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均值。C3-4、C4-5、C5-6、C6-7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分别为:(10.83±0.83)mm、(11.44±0.85)mm、(12.26±0.70)mm、(12.67±0.74)mm;关节突关节横断面宽度分别为:(10.55±0.98)mm、(10.98±1.06)mm、(10.96±0.85)mm、(9.75±0.81)mm;关节间隙中部(J2病)最大,分别为:(1.34±0.17)mm、(1.30±0.27)mm、(1.34±0.17)mm、(1.25±0.12)mm;关节间隙两侧(J1病、J3病)略窄且基本对称。(3)正常组和病理组间比较:C5-6关节面长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4-5、C5-6关节面宽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3-4、C4-5、C5-6、C6-7关节间隙大小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组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特征表现为:关节突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坏死、软骨下骨囊性变。结论自行�
吴强卢海波席新华胡孔和李文俊何小龙包拥政朱文刚
关键词:颈椎关节突关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