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胡慧

胡慧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干旱河谷
  • 2篇植被
  • 2篇纬度
  • 2篇细根
  • 2篇细根形态
  • 1篇道路边坡
  • 1篇电性质
  • 1篇定植
  • 1篇亚高山
  • 1篇羊蹄甲
  • 1篇叶脉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研究
  • 1篇营养研究进展
  • 1篇幼苗定植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物
  • 1篇生境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恢复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9篇胡慧
  • 7篇包维楷
  • 3篇胡斌
  • 2篇王子龙
  • 2篇黄龙
  • 2篇杨婷惠
  • 1篇刘俊锋
  • 1篇刘正新
  • 1篇刘鑫
  • 1篇张丽平
  • 1篇孟凡英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光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4个栽培树种细根功能性状垂直分布的差异性被引量:14
2020年
细根(直径≤2 mm)功能性状及垂直分布格局是反映植物对土壤资源吸收策略和影响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本研究以岷江上游4个人工林树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油松(P.tabuliformis)为对象,调查不同海拔树木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分布与构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有更大的根长密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直径反之;4个树种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在较高海拔地段均显著大于较低海拔,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无显著的海拔差异,随土层加深也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针阔树种间的细根构型差异显著,但不受海拔差异的影响,阔叶树的细根分支强度与一级根数量显著大于针叶树种;一级根数和根尖密度与比根长以及分根比与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分叉与几个细根功能参数均呈负相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细根总生长量明显减少,但细根资源利用效率和策略不变;5个细根功能性状的垂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且受树种特性影响显著,细根分支构型对其垂直分布及资源获取策略具有显著影响。
胡慧包维楷包维楷
关键词:细根形态资源获取人工林
岷江干旱河谷土石混合边坡不同种植处理下乡土植被的生态效益被引量:2
2024年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取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植物群落,进行裸地播种、播种后覆盖纤维毯和添加腐殖土后播种并地表覆盖纤维毯3种不同的种植处理,揭示了不同处理下群落结构、土壤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发现,乡土灌草群落是干旱河谷适宜的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种植后第3年群落特征趋近于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年生灌草植被。纤维毯覆盖+覆土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上效果最好,群落总盖度为74%,群落总生物量为506.35 g/m^(2);生长季内,与自然恢复相比小区径流量减少了87.8%,泥沙流失量降低了92.1%。土壤改良效应在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自然恢复样地相比,各处理均提升了边坡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不同种植处理下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影响干旱河谷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
马少伟胡慧包维楷包维楷王子龙胡斌黄龙胡斌
关键词:干旱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
干旱河谷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叶脉性状的纬度格局及成因
2024年
为明确以叶脉密度为主的叶功能性状在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地理格局特点及其影响机制,选取西南干旱河谷不同纬度(23°16′N—31°30′N,101°28′E—103°25′E)的优势灌木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不同等级叶脉密度、叶形态性状在纬度梯度上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叶片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升高鞍叶羊蹄甲叶脉密度和叶片表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粗脉密度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总密度、细脉密度均与叶表面积等叶形态性状相对独立,粗脉直径与叶形态性状和比叶面积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叶脉性状随纬度的变化受旱季平均降水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海拔以及年平均气温等因子的综合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干旱河谷地区旱生植物生态适应机理。
吴一苓李芳兰包维楷胡慧胡慧黎小娟
关键词:干旱河谷纬度梯度
分光椭偏技术在铟锡氧薄膜光电特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分光椭偏测量技术、并采用Drude和Tauc-Lorentz复合模型,研究了铟锡氧(ITO)薄膜在不同基底温度和退火过程中光学介电函数的变化。通过与霍尔效应以及光学带隙测试的数据对比,发现IT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光学带隙变化分别对材料红外和紫外波段光学介电函数有影响。通过分别研究材料在低能端和高能端的介电函数,得到光学介电函数与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光学带隙的关系。该研究确定了利用非接触分光椭偏技术对ITO薄膜的电学和光学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近似方法。
胡慧张丽平孟凡英刘正新
关键词:ITO薄膜光电性质介电函数
干旱河谷微生境变化对乡土植物幼苗定植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干旱区植被斑块状分布格局引起的微生境差异对植被更新影响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干旱区生态系统微生境多样化,急需揭示乡土植物定植对不同微生境斑块变化的响应及其种间差异性,并采用微生境调控技术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该研究选择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分布的灌木、半灌木和裸地微生境斑块,采用移栽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幼苗的试验方法,揭示微生境变化对幼苗定植的影响;进一步以极端退化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通过6种乡土植物种子直播试验探讨微生境调控技术及其对乡土植物幼苗定植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裸地斑块上幼苗保存率和生物量显著大于植被斑块,表明裸地微生境有利于幼苗定植;养分添加仅对裸地斑块中幼苗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在裸地斑块中,叶片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和比叶面积较小,相反根和茎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较大。道路边坡上植被恢复试验结果显示,6种乡土植物均能较好地适应土石混杂的边坡生境,多数物种出苗率大于60%;灌木幼苗保存率大于75%,并且形成镶嵌式乡土灌草群落结构。地表覆盖和养分添加提高了边坡上种子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促进了幼苗定植和结构稳定。该研究提供了有效促进工程边坡上乡土植物定植的方法,可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退化荒坡和工程破坏地乡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胡慧杨雨包维楷包维楷刘鑫
关键词:生态恢复种间差异微生境幼苗定植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张瀚曰包维楷胡斌胡慧
关键词:土壤碳循环
母猪精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内源合成以及传统日粮供给的精氨酸并不能满足母猪的最佳营养需要,因此需外源添加,其对母猪胎盘、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精氨酸的理化特性、合成与分解代谢以及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精氨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刘俊锋胡慧吴琛孔祥峰何若钢
关键词:精氨酸母猪营养繁殖性能
文献传递
西南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组分生物量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2年
研究植物群落不同组分生物量的纬度格局及其与生物、非生物因子的定量关系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够解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成因。该研究在西南干旱河谷跨越9个纬度(23.23°–32.26°N),布置101个群落样方(4 m×6 m)。采用收割法测定群落及组分生物量,分析生物量在纬度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干旱河谷群落平均生物量为(17.05±1.09)t·hm^(2),其中,灌木平均生物量为(11.51±1.03)t·hm^(2),占60.2%;草本平均生物量为(2.11±0.21) t·hm^(2),占15.6%;凋落物平均生物量为(3.41±0.34) t·hm^(2),占24.1%。群落生物量和灌木生物量随纬度升高而显著增加,草本生物量随纬度升高无明显变化,凋落物生物量随纬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随着纬度增加,灌木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增大,草本生物量的比例无明显变化,凋落物生物量的比例明显降低。灌木优势度及丰富度的变化是驱动干旱河谷植被生物量在纬度梯度上变化的主要内在因子,而外在因子中,气候因子对群落及组分生物量的影响显著高于土壤因子。
王子龙胡斌胡斌包维楷胡慧胡慧杨婷惠黎小娟
关键词:生物量纬度群落环境因子干旱河谷
川西亚高山11种常见灌木细根形态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细根在木本植物吸收土壤养分与水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灌木细根的形态、根序特征及生态学过程研究偏少.选取川西亚高山地区11种常见的林下灌木,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在物种水平上对细根根序等级及其功能性状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物种细根形态特征在1-5级的根序之间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细根直径随根序升高而增加;相反,比根长随根序升高而降低;组织密度无明显变化趋势.绢毛蔷薇、刺序木蓝等细根直径小,比根长高;而胡颓子、川榛等细根直径大,比根长低.灌木细根的分支比种间差异主要在2-3级分支水平上;细根的1-3级根直径种间变异小,比根长变异幅度大,而3-4级则相反.11种灌木的比根长与直径均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大部分物种的比根长与组织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细根功能性状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反映它们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相对而言,本研究中豆科与蔷薇科植物的1级根较细,比根长较大,说明它们对土壤资源的获取效率较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杨雨李芳兰包维楷黄龙胡慧
关键词:细根形态灌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