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敏
-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工作探索与实践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教育部要求,结合工作实践,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危险源类别将实验室分为辐射类、生物类、化学类、机电类、特种设备类、电子类、其他类等七类;综合安全检查表法和专家评议法优点,制定《实验室安全分级认定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将实验室分为一级(高危险等级)、二级(较高危险等级)、三级(中危险等级)、四级(一般危险等级)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实验室分级管理的具体和总体要求,并建设“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系统”进行平台化管理。
- 徐文张惠芹李江陈一兵蒋敏
- 关键词:危险源
-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3年
- 【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成分1、2的特征值分别为0.498和0.235,稻槎菜,野老鹳草,异型莎草和菵草与主成分1夹角较小,能更多地解释主成分1。对提取的主成分1、2值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回归分析,其中有效氮、磷与主成分1值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6(P<0.05),主成分2值与土壤养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盈亏决定了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氮磷亏缺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高于氮磷钾均衡施肥,且土壤氮含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最显著。
- 施林林沈明星蒋敏陆长婴王海侯吴彤东周新伟沈新平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稻麦轮作杂草群落多样性
- 水稻冠层温度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
- 2023年
- 环境温度对于水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冠层温度反映了水稻冠层各器官表面温度的平均值,由其热学特性及对环境的生理反应构成,与环境温度显著关联,可以表征水稻内部生理活动变化,是环境条件与作物遗传特性相联系的产物。研究水稻冠层温度的影响机理和相关调控机制,可以更好地解释水稻植株和外界环境的能量物质交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水稻冠层温度的基本特征、对环境温度的相应调控机制,并对未来的水稻冠层温度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将冠层温度应用到水稻生长监测工作中。
- 陈涨李渊王嘉琪吴云飞蒋敏
- 关键词:水稻冠层温度环境温度影响因素生理生化特征基因表达
- 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大豆的光合性能、产量和土壤微生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23年
- 为研究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土壤微生态、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绿领九号)和玉米(董浜黄金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大豆2∶4间作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农作物在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叶绿素含量和土地当量比(L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间作处理下玉米、大豆植株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其中2∶2间作下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36.96%,2∶2间作下大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44.24%。就玉米而言,2∶2和2∶4间作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9、30.6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不同时期叶绿素活性均提高,两种作物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其中2∶2间作下LER为1.40±0.21,2∶4间作下LER为1.44±0.14。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活化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提升系统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间作系统产出和经济效益。
- 雷雲翔陆思豪应晓成沈新平蒋敏
- 关键词:间作根际土壤叶绿素土地当量比
- 小分子热激蛋白在植物应对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 2024年
- 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s)是一类不依赖于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并具有分子伴侣功能的功能保守型蛋白质。sHSPs在植物受到高温胁迫时产生的热激反应中尤为重要,通过防止错误蛋白质的热集聚、与其他热激蛋白互作,促使错误蛋白质被降解或重新折叠,进而帮助植株响应高温。同时,sHSP的表达受到热休克元件、热休克转录因子、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分子RNA(miRNA)及一些植物激素的调控。本文总结了植物sHSPs结构功能、调控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植物sHSPs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为研究植物响应高温的机制提供参考。
- 徐彤王英琪李渊安本泽蒋敏杨文飞吴云飞
- 关键词:小分子热激蛋白高温胁迫激素植物
- 利用指示生物评价稻田系统磷素面源污染潜力被引量:2
- 2013年
- 基于长期肥料定位试验,选择具有不同磷素面源污染特征处理,分析水绵生物量(干物质量)、氮磷含量与土壤、水体氮磷含量的关系,探讨利用水绵生物指示磷素面源污染力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水绵生物量与土壤总磷、Olsen-P含量极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总氮、有效氮以及田面水总氮、总磷含量无明显相关。根据水绵生物量与土壤Olsen-P的回归方程以及文献报道的太湖地区磷素面源污染阈值(土壤Olsen-P=30 mg/kg),得出水绵生物量45g/m^2为该区域稻田磷素面源污染的生物指示阈值;因太湖地区稻田系统土壤供氮能力稳定,水绵磷含量与水绵N:P极显著相关,所以水绵化学计量值N:P也是稻田系统供磷能力的有效生物指示;根据水绵N:P与稻田土壤Olsen-P含量回归方程,可得出水绵N:P=9.57是判断该区域磷素面源污染的阈值,水绵N:P低于9.57即需对稻田生态系统磷库容量高度重视。
- 施林林王海候蒋敏张帆陆长婴周新伟沈明星
- 关键词:稻田生态系统面源污染水绵指示生物
-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4年
- 以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31a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为材料,分别于2011—2012年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收获期进行了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杂草类型与密度的分布、杂草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并对杂草种群分布与土壤养分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小飞蓬、看麦娘、大巢菜、稻槎菜、通泉草是本地区小麦生长期的主要杂草类型;随着小麦的生长以及氮肥、有机肥的施入,杂草密度呈下降趋势;施入有机肥降低了麦季杂草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均衡施肥的CNPK处理以及不施肥的C0处理的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RDA分析显示土壤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与第一排序轴相关性大,是对杂草分布影响最大的两个土壤养分因子。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肥料单一或配合投入可显著影响麦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其中氮肥和有机肥的施入能显著降低杂草密度;土壤养分的差异影响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均衡施肥能降低优势杂草种群的优势地位,抑制其发生危害程度,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稳定性。
- 蒋敏沈明星沈新平戴其根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稻麦两熟制多样性
- 长期定位施肥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解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异构性及其养分影响因素,为稻麦高产与杂草控制协同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太湖地区31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土壤为材料,采用镜检法对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肥加磷肥(NP)、氮肥加钾肥(NK)、磷肥加钾肥(PK)、氮磷钾3种肥料配施(NPK)6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表层土壤(0—15 cm)中杂草种子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计数,分析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Richness指数和Evenness指数,并进行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各个处理的鸭舌草、陌上菜、水苋菜、酸模叶蓼、牛毛毡、异型莎草的种子密度都较大,成为危害太湖地区稻麦生长的主要优势杂草种群。(2)氮肥施入使大部分杂草种子数量下降。磷肥施入使牛毛毡种子数量显著下降,鸭舌草种子数量显著增加。(3)NPK处理的物种数及群落丰富度指数最高(P<0.05),而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结论】长期氮、磷、钾肥料单一或配合施用可显著影响稻麦两熟制农田杂草种子库的群落组成,其中施氮显著降低农田杂草种子密度,磷、钾肥则影响了不同杂草种子在各处理中的数量。
- 蒋敏沈明星施林林沈新平戴其根
- 关键词:长期施肥稻麦轮作群落结构
- 高校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规范的构建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中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结合高校工作实践,构建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废弃化学试剂瓶、废弃实验耗材、废弃仪器设备和生活垃圾等高校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规范,涵盖分类、收集、暂存、转运、处置和登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完善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分级分类收集处置制度,以期建立高校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 徐文张惠芹李江陈一兵蒋敏
- 关键词:危险废物
-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4年
- 利用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31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分别于2011—2012年水稻抽穗期、结实期和收获期进行了杂草群落调查,并对杂草种群分布与土壤养分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的生育进程,田间杂草密度增大,而氮磷肥的配施也能有效减少试验区田间杂草的密度;牛毛毡、鸭舌草、耳叶水苋和水蕨是水稻生长期的主要杂草类型;在施入磷肥的处理中,莎草科杂草密度减少甚至消失,鸭舌草密度则增加,耳叶水苋和水蕨则是在没有施肥的处理生长最好;氮磷配施减少群落丰富度的同时能增加群落的均匀度,人为干预相对最少的处理方式有利于群落结构的稳定发展。抽穗期RDA结果显示,第1、第2排序轴特征值分别为0.901和0.080,土壤全P、有效磷、全氮、碱解氮与第1排序轴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816、-0.810和-0.794。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长期不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稻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土壤养分库的差异性影响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分布,影响稻田中杂草分布的土壤养分因子主要为氮、磷和有机质,土壤钾含量对杂草的总体分布影响相对较小。
- 蒋敏沈明星沈新平戴其根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稻麦两熟制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