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悦
- 作品数:20 被引量:24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不同季节气象条件对北京城区高黑碳浓度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7年
- 利用2013年至2015年北京城区黑碳气溶胶(下文统称为"BC")和PM2.5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CMWF边界层高度再分析资料和FNL/NCEP不同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讨论了BC质量浓度及其在PM_(2.5)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下文统称"黑碳占比")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北京城区BC浓度与不同高度风速的相关矢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外来输送对北京城区BC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内北京城区BC浓度平均值为(4.77±4.49)μg·m^(-3);黑碳占比为8.23%±5.47%.BC浓度和黑碳占比在春、夏季低,秋、冬季高,其日变化特征在4个季节均为"白天低夜间高"的单峰型特征.随着PM_(2.5)浓度的升高,BC浓度增大,黑碳占比减小.当北京地区风向为东北、东北偏东、东南和西南偏西(主风向)时,BC浓度与风速和边界层高度均呈反向变化,即随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另外不同季节BC浓度随风速变化的临界值及其变化速率不同.冬季高BC浓度时段,北京城区BC浓度在低层大气的关键影响区分别位于河北南部与山东交界地区以及河北西北部与山西内蒙交界地区;高空关键影响区主要位于北京以西的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
- 张宸赫程兴宏赵天良徐祥德武云飞张仁健蔡雯悦苏航王寅钧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气象因子
- 2020年春节前后京津冀“低排放”重污染事件被引量:1
- 2022年
- 以2020年春节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管控期间京津冀地区连续发生的两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为对象,探讨持续减排和较低社会活动水平背景下,持续性重污染天气形成和维持的原因,并在综合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量化了各关键气象因子对京津冀持续性重污染天气的相对贡献。研究表明,低层东部沿海高压稳定维持使近地面持续异常高湿和高层异常阻塞高压系统停滞是诱发京津冀污染天气持续的两个关键气象影响因子;持续且稳定的偏东和偏南异常水汽输送结构为京津冀区域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水汽,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尤其在高层异常阻塞高压系统停滞的背景下,受其下沉增温效应影响更易于对流层中部“暖盖”结构的形成,构成有利于污染物累积的高湿静稳天气条件,从而驱动污染天气发展与维持;京津冀2020年春节前后两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阻塞高压系统与异常水汽输送这两个关键气象因子协同作用相对贡献率可达46.8%.
- 蔡雯悦徐祥德孙劭陈逸骁朱文会徐金霞李欣邱新法
- 关键词:低排放水汽输送京津冀
- 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被引量:39
- 2014年
- 选取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区——北方冬麦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在确定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MCI、CWDIa、CI、Pa及Ma干旱指数的适应性,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在分析北方冬麦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时,考虑了冬麦区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河网水系、灌溉条件、降水量及干燥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冬小麦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主要生育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历史产量等。与以往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方法不同,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旱指标与冬小麦减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减产率等级来确定干旱致灾临界阈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综合考虑干旱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地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建立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区划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MCI更能反映北方冬麦区干旱的特征,故以MCI指数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我国北方冬麦区中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应该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南部地区包括苏皖和河南东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小。本文建立的北方冬麦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干旱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实时业务中。
- 张存杰王胜宋艳玲蔡雯悦
- 关键词:减产率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 2017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被引量:23
- 2018年
- 2017年,我国气候属于正常年景,气候灾害偏轻。全国平均气温10.39℃,较常年偏高0.84℃,7和9月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有11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平均降水量641.3mm,比常年偏多1.8%。全国降水冬季偏少,夏季偏多,春、秋季接近常年。全国31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多站出现在暴雨少发地区;47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雨量分别偏少9%、4%;梅雨季雨量偏多6%,但较2015和2016年明显偏少;华北雨季偏短10d,雨量偏少28%;华西秋雨雨量偏多49%,为1984年来最多;东北雨季短,雨量偏少14%。暴雨过程频繁、重叠度高、极端性强,暴雨洪涝损失偏重;登陆台风多、时间集中,登陆点重叠;高温日数多,北方高温出现早、南方高温强度大。其他灾害如干旱、低温冷冻、雪灾、春季沙尘和霾天气影响偏轻。
- 冯爱青曾红玲尹宜舟宋艳玲柳艳菊王艳姣王凌王有民朱晓金蔡雯悦侯威黄大鹏郭艳君张颖娴钟海玲李莹石帅支蓉洪洁莉王东阡
-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象灾害气温降水
- 2021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被引量:9
- 2022年
- 2021年,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四季气温皆偏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冬季偏少、春夏秋三季偏多。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和梅雨季表现为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少的特征,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呈现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多的特征,华西秋雨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2021年,我国涝重于旱。汛期暴雨过程强度大、极端性显著,河南特大暴雨影响重,秋季北方多雨,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和人员损失偏重;干旱呈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影响总体偏轻;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害和雪灾等气象灾害损失均偏轻。
- 陈峪王凌赵俊虎张颖娴张颖娴赵珊珊李威邹旭恺姜允迪洪洁莉洪洁莉韩荣青王有民侯威朱晓金蔡雯悦蔡雯悦郭艳君钟海玲
- 关键词:气候特征天气气候事件气象灾害
-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
- 春、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向东北延伸的黄土高原构成了太阳总辐射、地气温差高值与云状况异常区。本文采用不同区域边界层综合观测系统,从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云状况对能量平衡...
- 蔡雯悦
- 关键词: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地表能量
- 文献传递
- 对流层“阻塞”结构对京津冀冬季持续性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 由于产业结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综合作用,京津冀空气长时间持续污染的问题极为复杂。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虽然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但京津冀地区仍然是...
- 蔡雯悦
- 文献传递
- 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被引量:5
- 2023年
- 利用1961—2021年中国区域2400余站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根据201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监测和评价业务规定》,对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基本概况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由于台风登陆个数偏少,且强降水以及冷空气过程影响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显著,导致北方部分省份雨、雪和冰冻灾害影响明显高于南方。(2)2021年秋季,我国气象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复合事件多发,以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雨雪灾害为主,灾害极端性和区域性特征显著。区域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4.2次,北方多地发生罕见秋汛,山西、陕西等地洪涝灾害较重;阶段性区域高温天气多发,区域高温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2.4次,导致江南、华南高温干旱复合发展;寒潮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2次,过程影响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显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雪情较重。
- 蔡雯悦刘远翟建青王国复闫建军陈逸骁王素萍
- 关键词:主要气象灾害
- 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被引量:12
- 2022年
- 利用1961-2021年中国区域2400余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201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监测和评价业务规定》,对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基本概况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2021年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由于北方雨季开始时间偏早、强度偏强,南方雨季开始时间偏晚、强度偏弱,以及台风登陆个数偏少等原因,多雨区主要集中在北方。(2)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气象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复合事件多发,以洪涝、高温、干旱灾害为主,且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显著。其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4.9次,但极端性强,华北、黄淮、江汉等地相继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阶段性区域高温天气多发,区域性高温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3.4次,主要影响黄淮、江南、华南、西北地区东部及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等地;南、北方气象干旱并发,区域性、阶段性、复合性明显,区域性干旱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1次,华南、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发展。
- 唐懿蔡雯悦翟建青王素萍刘远陈逸骁高歌王国复
- 关键词:主要气象灾害
- 一种卫星观测数据的校正方法、系统及装置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卫星观测数据的校正方法、系统及装置。本发明通过获取探空观测受限的探测区域的微波辐射计移动观测数据,并基于对应的探空观测数据对该微波辐射计移动观测数据进行校正,然后基于探空观测数据和校正后的微波辐射计移动观测...
- 徐祥德王奕王乐刘瑞霞赵润泽顾维灏刘端阳张胜军蔡雯悦孙海铎张凯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