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艳

作品数:6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考古
  • 3篇环境考古
  • 2篇丹霞
  • 2篇丹霞山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全新世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学
  • 1篇洞穴
  • 1篇遗产地
  • 1篇遗址
  • 1篇砂岩
  • 1篇实验地貌学
  • 1篇史前
  • 1篇世界自然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2篇江苏省考古研...
  • 2篇苏州市考古研...
  • 1篇滁州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成都文物考古...

作者

  • 6篇谭艳
  • 6篇吴立
  • 6篇朱诚
  • 4篇贾天骄
  • 4篇李兰
  • 3篇赵泉鸿
  • 3篇林留根
  • 3篇王晓翠
  • 3篇王坤华
  • 2篇孙伟
  • 2篇李冰
  • 2篇李开封
  • 2篇张文卿
  • 2篇马春梅
  • 2篇孟华平
  • 1篇彭华
  • 1篇宋友桂
  • 1篇郑朝贵
  • 1篇李中轩
  • 1篇刘辉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丹霞山若干微地貌成因实验地貌学研究
随着"中国丹霞"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地貌区的旅游开发前景日益看好。然而,中国在丹霞地貌科学成因理论研究上还远远滞后于旅游开发,很有必要重点针对大众和学术界感兴趣的...
吴立朱诚侯荣丰彭华谭艳王晓翠孙伟贾天骄
关键词:微地貌XRF实验地貌学世界自然遗产
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问题的再认识被引量:14
2016年
了解过去海面变化情况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中寻找过去海面变化的证据,将对探讨气候波动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及其对聚落形态、文化变迁影响的人地关系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对江苏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AMS^(14)C测年、GPS-CORS系统高程测量和海相微体古生物鉴定分析发现,青墩遗址距地表389~489 cm(13.1~8.5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65^-1.65 m)、陶庄遗址距地表156~230 cm(12.6~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97~0.23 m)、开庄遗址距地表228~390 cm(10.3~7.8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03^-1.59 m)、骆驼墩遗址距地表255~279 cm(12.0~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1.08~0.84 m)为显著的海相沉积地层,揭示在苏北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地区全新世初至7.8 cal ka BP为浅海沉积环境,并经历了海退成陆过程;而苏南太湖西部宜兴骆驼墩遗址全新世初至9.2 cal ka BP可能经历过短暂的滨海沉积环境.这为寻找该区新石器早期遗址提供了海拔高程和年代学方面的线索和依据.对苏州澄湖湖底62处古水井和102处灰坑顶底部GPS-CORS系统的测量也发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夏商周和战国时期,水井井口和灰坑顶部多在1985黄海高程0^-2 m之间,井底和灰坑底部多在-3 m左右;六朝和宋代水井的井口和灰坑顶部曾低于-1 m,水井井底和灰坑底部曾低于-4 m,表明澄湖是宋代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湖泊的.
朱诚吴立李兰赵泉鸿张文卿李开封李冰谭艳王坤华贾天骄郭天虹林留根丁金龙王子健何汉生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环境考古
广东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被引量:15
2015年
为研究广东韶关市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景区内玉女拦江洞中采集的6个砂岩蜂窝状洞穴样品,以及在鸭麻岩地区采集的4个白斑样品,进行XRF和ICP-MS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结果表明,发育蜂窝状洞穴的砂岩体与其基岩砂岩体的成分含量相近,岩体内部成分差异不是蜂窝状洞穴的成因。综合分析认为,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的产生是岩石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洞穴所在的地形条件、气候因素和蜂窝状洞穴所形成的微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白斑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发育白斑的砂岩在成岩过程中,红色基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白斑形成于还原环境中,赤铁矿被还原形成白斑。
谭艳朱诚吴立孙伟王晓翠贾天骄彭华侯荣丰
关键词:砂岩白斑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4年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人类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区,也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区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对弄清全新世10.0~3.0 ka BP无文字记载期的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互动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主要以古洪水和海面变化事件地层学为依据和线索,从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区域内自然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背景特征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均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表明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同时,国际环境考古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新出版的PAGES Magazine杂志就特别关注了分辨率高达一年至数月的过去沉积记录;遥感、GIS等技术和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正不断在环境考古领域得到应用。
朱诚吴立李兰郑朝贵李中轩马春梅谭艳赵泉鸿王坤华林留根江章华丁金龙孟华平
关键词: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揭示的史前洪水事件被引量:15
2015年
通过野外考古调查研究,利用对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的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AMS14C技术和考古器物断代,发现钟桥遗址在4800~4597 cal.a BP、4479~4367 cal.a BP和4168~3850 cal.a BP分别经历了三次古洪水事件并相应堆积了古洪水沉积层;结合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众多遗址的古洪水沉积层时代对比证据,揭示了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 cal.a 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 cal.a BP)两次大洪水事件在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对史前洪水发生环境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反映江汉平原在5000~4500 a BP及4000 a BP前后的时段气候表现得不稳定,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影响区域新石器文化兴衰过程。同时,其它证据也表明该区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发现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 a BP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大洪水事件是江汉平原地区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新石器文化兴衰的社会影响,对于揭示4000 a BP气候事件中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吴立朱诚李枫马春梅李兰孟华平刘辉王晓翠谭艳宋友桂
关键词:江汉平原全新世
气候-海面变化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影响的环境考古研究
通过对江苏海安青墩、东台陶庄、东台开庄、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的AMS14C测年、GPS-CORS系统高程测量和海相微体古生物鉴定分析发现,海安青墩遗址距地表388~490cm(13077~8533Cal aBP,1985黄...
朱诚李兰赵泉鸿张文卿李开封吴立李冰谭艳王坤华贾天骄林留根丁金龙王子健何汉生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