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喜

作品数:41 被引量:223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0篇成像
  • 17篇磁共振
  • 14篇磁共振成像
  • 8篇颈椎
  • 8篇扩散
  • 7篇小鼠
  • 7篇加权成像
  • 7篇肝癌
  • 7篇MRI
  • 6篇神经根
  • 6篇神经根型
  • 6篇神经根型颈椎...
  • 6篇疗效
  • 6篇颈椎病
  • 6篇根型颈椎病
  • 5篇动物
  • 5篇动物实验
  • 5篇推拿
  • 5篇像质
  • 5篇脑出血

机构

  • 40篇上海中医药大...
  • 5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中医药...

作者

  • 40篇赵喜
  • 35篇詹松华
  • 23篇龚志刚
  • 20篇谭文莉
  • 16篇杨烁慧
  • 11篇张安君
  • 8篇李欢欢
  • 6篇钟薏
  • 6篇李晨
  • 5篇詹红生
  • 5篇雷慧姝
  • 5篇王凡
  • 5篇张敏
  • 4篇东贵荣
  • 4篇黄学菁
  • 4篇朱琼
  • 4篇王国年
  • 3篇杨辰瑶
  • 3篇俞健力
  • 3篇杨巍

传媒

  • 7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 3篇颈腰痛杂志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全国医学影像...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疆中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第十一次全国...
  • 1篇《针灸甲乙经...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中医药高等教...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SCT颈椎扫描重建评价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MSCT颈椎扫描重建在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临床确诊的CSR患者,在推拿手法治疗前后分别行颈椎MSCT检查,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及VAS疼痛评分。MSCT检查的观察指标包括颈椎曲度变化、寰枢关节关系、棘突与中线的关系、椎体前后径线和左右径线与中轴线角度、各椎体水平方向旋转角度、椎间孔及椎间盘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VAS评分降低(8.20±0.92)分;测量发现,治疗前、后的平均颈椎弧度分别为(1.91±4.99)mm和(5.08±3.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4.27),治疗前后椎间孔狭窄改善(80/300下降为35/300)。治疗前、后颈椎齿状突与两侧块距离不等分别为15例(15/30)和2例(2/30),治疗前、后棘突与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11±1.68)mm和(0.87±1.70)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7.53)。治疗前后椎间盘突出及膨出的个数分别为63个和42个。结论:推拿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椎间孔大小及椎间小关节位置关系来改善CSR的症状,MSCT颈椎扫描重建对CSR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詹松华赵喜谭文莉杨烁慧张敏李欢欢龚志刚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病X线计算机推拿脊柱
腰椎及椎间盘病变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改进初探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及其参数在腰椎螺旋CT容积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搜集本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患者50例,随机分为5小组,记录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参数组合CT扫描:第1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 mAs,120 kV;第2~5组均采用智能毫安秒技术,噪声值(NI)分别为21 HU、25 HU、25 HU、25 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 mAs、100~710mAs、40~300 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20 kV、120 kV、100 kV。进行以上参数扫描同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获得容积再现(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IQS),并测量各组参数下L3~4、L4~5、L5~S1椎间盘中心水平腰大肌的标准差(SD)值。对所获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参数组间BMI无统计学差异。各组CTDIvol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为第1组的56.63%、40.03%;各组DLP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DLP值为第1组的55.29%、39.78%。各组VR及batch重组图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VR重组图像评分在第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5组图像评分与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batch图像评分中第1组、第2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组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腰大肌的S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4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NI25 HU、管电流范围40~300 mAs、管电压120 kV可降低43.37%的辐射剂量。
谭文莉詹松华赵喜李绍军周俊姚明荣黄俊杨烁慧龚志刚杨辰瑶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腰椎
颈椎低剂量螺旋CT三维重建扫描参数的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螺旋CT颈椎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25例和低剂量组25例,并选择同期进行的椎间盘扫描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辐射剂量、有效剂量,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系统,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椎体周围肌肉及背景(空气)的CT值。采用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剂量组的剂量指数6.5 mGy,剂量长度积(98.21±2.47)mGy·cm,有效剂量(0.53±0.01)mSv;常规剂量组的剂量指数19.1 mGy,剂量长度积(287.84±27.94)mGy·cm,有效剂量(1.63±0.24)mSv;对照组的有效剂量26.5 mGy,剂量长度积106 mGy·cm,有效剂量0.57mSv。统计分析发现,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剂量长度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剂量长度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椎体扫描低剂量组的辐射剂量少于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患者原始图像得分为(4.58±0.23)分、(4.47±0.24)分、(4.50±0.19)分。组间比较椎间盘的图像评分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得分均高于4分。低剂量组的肌肉组织及背景(空气)CT值的标准差(SD肌肉=6.1;SD背景=20.5)均大于对照组(SD肌肉=3.2;SD背景=13.9)和常规剂量组(SD肌肉=5.8;SD背景=2.3)。结论优化参数可以明显减少辐射剂量,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加大螺距是降低辐射的有效途径,与单纯椎间盘扫描相比,该检查方法并没有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杨辰瑶王国年赵喜黄学菁宋璟璟张安君
关键词:颈椎
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与临床表面柔性线圈小动物MRI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基础实验研究,尤其是小动物的实验研究在国外开展较为普遍,而国内在进行磁共振动物实验时,大多采用1.5T或3.0T场强的进口商用机型,线圈使用最小...
张安君赵喜王国年龚志刚詹松华
文献传递
MRI评价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退行性颈椎管狭窄(DCSS)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3例DCSS患者的MRI表现,测量纤维性椎管矢状径、横径,计算压迫率,测量椎管最狭窄处脊髓的矢状径及横径,并计算与该部位的椎管矢状径、横径的比值,测量椎管狭窄处脊髓前间隙,观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43例患者纤维性椎管的平均矢状径为7.02±1.56mm,横径为17.64±2.11mm,平均压迫率为(39.79±8.14)%,椎管最窄处脊髓矢状径为5.46±0.97mm,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0.798±0.133,椎管横径为12.66±1.01mm,与椎管横径比值为0.724±0.071。椎管狭窄处脊髓前间隙平均值为0.14±0.35mm。所有患者均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突出、膨出、变性多见(155/215),16例患者出现黄韧带增厚,13例患者出现后纵韧带增厚。结论DCS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分析影像表现,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赵喜谭文莉杨烁慧龚志刚詹松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现代诊断技术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整体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临床诊断新技术。中医诊断学采用的望闻问切基本方法,可以引入现代诊断新技术,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作者分析了中医诊断学的特点,辩证地阐述了现代医学科学成果与中医发展的关系,认为中医...
詹松华赵喜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技术创新
文献传递
多层螺旋CT颈椎扫描和重建对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评价
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骨质疾病。发病早期,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发生退变,相应节段周围的主要韧带也随之出现退行性变,以致椎间复合关节处于松动状态。本文介绍了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分析了CSR的推拿治...
詹松华赵喜谭文莉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手法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MR扩散加权成像在氟尿嘧啶治疗小鼠皮下移植肝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氟尿嘧啶治疗小鼠皮下移植肝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制备小鼠H22皮下种植肝癌模型。种植成功第5天后,A组隔天给予氟尿嘧啶腹腔注射,B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第15天进行MR检查,测量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检查完毕后处死小鼠,测量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水平;取瘤体及脾脏分别称重,计算肿瘤指数及脾脏指数;检测新鲜肿瘤组织肝癌细胞凋亡的DNA百分比。将两组小鼠的ADC值及实验室数据行t检验,分析两组小鼠ADC值与各实验室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在扩散敏感因子(b)=600s/mm^2及1200s/mm^2的DWI图像中,肝癌多表现为高信号,其内的坏死部分为低信号。A组、B组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分别为:780±122mm^2/s、596.50±80.17mm^2/s;1421±160mm^2/s、1232.80±85.02m m^2/s,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实质成分的ADC值与血清中VEGF水平、肝癌细胞凋亡的DNA百分比、处死后称得的瘤体及脾脏重量存在相关性。结论:ADC值可以反映氟尿嘧啶对肿瘤生长抑制的情况,MR DWI技术及ADC值在氟尿嘧啶治疗小鼠皮下移植肝癌疗效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
谭文莉张安君赵喜龚志刚俞健力钟薏詹松华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氟尿嘧啶小鼠
补肾健脾方及其拆方对移植性原发性肝癌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差异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及其拆方对移植性原发性肝癌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50只荷移植性原发性肝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健脾组、补肾组、健脾组及5-FU(5-氟尿嘧啶)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各中药组小鼠分别给予蒸馏水和相应中药方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10天;5-FU组隔天给予5-FU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的体重、瘤重、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各治疗组中,小鼠体重和去瘤体重比较,补肾健脾组高于其他各组(P<0.01,P<0.05);肿瘤指数比较,补肾健脾组低于其他各组(P<0.05);肿瘤ADC比较,补肾健脾组、5-FU组均低于补肾组和健脾组(P<0.05);血清VEGF及肿瘤瘤重比较,5-FU组低于各中药组(P<0.01,P<0.05),补肾组、补肾健脾组低于健脾组(P<0.05);抑瘤率及细胞凋亡比较,5-FU组最高,补肾健脾组次之;各组S期细胞比较,5-FU组低于各中药组(P<0.01,P<0.05),补肾健脾组显著低于补肾组和健脾组(P<0.01);G0-G1期比较,健脾组低于5-FU组(P<0.01),高于补肾组和补肾健脾组(P<0.05)。G2-M期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健脾方及其拆方对小鼠移植性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血清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MRI弥散技术ADC值的变化与VEGF和细胞凋亡同步,能客观反应肿瘤细胞代谢,是评定中药疗效的新型手段。
钟薏罗春蕾张安君赵喜周荣耀刘慧
关键词:补肾健脾方拆方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家兔急性脑出血针刺疗效的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评价家兔急性脑出血针刺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5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对照组10只,针刺治疗组10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针刺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每隔24 h针刺一次,分别于造模后2 h、3 d和7 d行PWI检查,观察血肿周围及对侧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并记录相应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兔脑出血模型建立后2 h即可观察到脑灌注损伤改变,针刺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血肿周围及对侧血流灌注的改善更加明显,即不同时间点MTT较模型对照组缩短、rCBF较模型对照组增加,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1,P<0.01)。结论:PWI能够客观评价针刺干预家兔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机制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李欢欢赵喜杨烁慧王凡雷慧姝詹松华东贵荣
关键词:脑出血针刺疗法动物实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