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宁
- 作品数:29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两极思维模式被引量:3
- 1998年
- 两极思维,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的对待性思维,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逻辑思维方式。文章认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两极思维的品评模式。两极思维方式在先秦的文史哲著作中有着详尽的体现,《世说新语》对此既有所继承,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它通过人物语言和才性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对比,呈现了绚烂多姿的色彩,魏晋士人人物品评的风尚和评价标准是两极思维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世说新语》
- 赵春宁
-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评
- 论李钰的《东厢记》
- 2017年
- 《东厢记》是朝鲜时代文人李钰创作的杂剧剧本。它在人物塑造、体制结构、题目正名等方面都明显模仿中国戏曲剧本《西厢记》,但在主题内容、语言表现等方面仍表现了自身的特色。《东厢记》是朝鲜文人学习中国戏曲创作的努力尝试,对于韩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 赵春宁
- 关键词:《西厢记》
- 古代戏曲的两极思维方式被引量:1
- 2000年
-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也是最能集中强烈地表现我们民族特色的艺术,它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化、音乐化的艺术创造,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的艺术造型无一不与西方的戏剧迥异,它渗透着时代思辨的理性精神,饱含着神韵飘逸的浪漫气息,显示着强烈的社会声音和时代色彩。戏曲这一民族性与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气质上,而且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两极思维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思维方式。
- 赵春宁
- 关键词:古代戏曲思维方式戏曲研究艺术风格审美特征
- 李梦阳、何景明论争时间考——兼论李何之争的影响
- <正>有明一代,复古模拟弥漫文坛,贯穿始终。从茶陵派到前七子、后七子,再到几社、复社,莫不以学古、拟古为宗。然复古派内部,意见多有分歧,不能一致,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何景明之间的论争即是表现之一。李、何之争,前人多有论述,...
- 赵春宁
- 文献传递
-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被引量:8
- 2002年
-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 赵春宁
- 关键词:《西厢记》
- 新编梨园戏《陈仲子》创作和演出访谈录
- 2019年
- 王仁杰是中国知名戏曲作家,廖奔誉之为"戏曲界优雅的古典诗人"。王仁杰的剧作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又颇具思辨的色彩,其返本开新的努力使得古老的梨园戏光彩焕然,引人注目。访谈内容围绕王仁杰的新编戏《陈仲子》,首先讨论了陈仲子这一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次,王仁杰结合本剧,提出了对"戏曲导演制"的看法,同时强调戏曲中演员的作用;最后,谈及梨园戏的独特魅力,并且对青年编剧的成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张力王仁杰赵春宁魏惠娜张文辉杨惠玲王艺珍
- 关键词:访谈录
- 从杨月楼“诱拐案”看晚清艺人社会地位的变动被引量:3
- 2014年
- 同治末年,上海租界内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良贱通婚案——杨月楼"诱拐案"。案件发生后,以《申报》为代表的沪上新闻媒体对此案的始末经过及其审理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各方人士纷纷发表看法,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辩。论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双方既然已受母命,倩媒妁,具婚书,得聘礼,因此婚姻是合法的,官府对杨月楼的处罚过重;另一方则认为,良贱不能通婚,主张对当事人进行严惩。"诱拐案"所引发的争论不仅折射了晚清上海租界内社会风气及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它也清晰地反映了晚清艺人社会地位的变动。
- 赵春宁
- 关键词:晚清艺人社会地位
- 寺庙宫观:古典戏曲爱情故事的典型空间被引量:2
- 2013年
- 寺庙宫观是中国古典戏曲爱情故事中最典型、最常见的空间背景之一。与现实社会中的寺庙宫观不同,古典戏曲爱情故事中,它的经济、娱乐、精神慰藉、稳定社会秩序等功能被作家们有意识地忽略或淡化,而朝拜、游览、寄宿等功能和特性则被有意识地强化。它是作家的知觉与想象空间,作家现实生活中的"处境"空间,它也是作家在现实世界中构筑的真实又虚幻的"异托邦"。
- 赵春宁
- 关键词:爱情故事
- 中韩《西厢记》接受的差异——以文汉命注解本和邓温书评释本为例
- 2023年
- 注解是文学文本接受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清代《西厢记》接受史上,邓温书评释的《增补笺注绘像第六才子西厢释解》和朝鲜王朝文人文汉命注解的《后叹先生订正注解西厢记》,都是以金圣叹评本为底本的注解本,二者在词汇注解数量的多寡和密度、注解对象和内容的侧重点和角度、注解和征引文献的方法手段以及文本大意解析的关注点上存在显著区别。中原和朝鲜半岛社会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的差异,历史和文化传统赋予注解者的“视域”,影响了《西厢记》的注解。口头语言、制度、名物以及对戏曲文体的陌生,使文汉命的注解出现了偏差。但无论是文汉命本还是邓温书本,都是理解者从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现时语境出发,带着自身认知的“成见”,与王实甫及《西厢记》进行对话的结果,都是《西厢记》阐释的效果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 赵春宁
- 关键词:《西厢记》
- 《董西厢》《王西厢》之争与中晚明戏曲批评
- 2017年
- 《董西厢》与《王西厢》的高下之争是明代众多戏曲论争之一,由于评价标准、评判角度、审美趣味各不相同,这场讨论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探讨这场争论,不能简单地评价优劣,而应将其放在明代戏曲演进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董、王之争是在心学思想的背景下,明人为规范传奇创作、反对当时曲坛绮丽典雅的"时文之气"找寻范本所作的努力,对深化和发展明代戏曲理论有重要意义。
- 赵春宁
- 关键词:《董西厢》《王西厢》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