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跃华

作品数:38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蛋白
  • 12篇肠癌
  • 11篇肿瘤
  • 8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6篇胃癌
  • 5篇手术
  • 5篇外科
  • 5篇结直肠
  • 5篇癌组织
  • 5篇肠肿瘤
  • 4篇型胶原
  • 4篇血管
  • 4篇原发性
  • 4篇外科手术
  • 4篇结直肠癌
  • 4篇GP96
  • 3篇血清
  • 3篇粘连蛋白
  • 3篇直肠肿瘤

机构

  • 33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寿县中...

作者

  • 37篇邓跃华
  • 19篇刘弋
  • 8篇常家聪
  • 6篇刘传磊
  • 5篇王光升
  • 5篇高明
  • 5篇王从玉
  • 4篇胡世超
  • 4篇宋海屏
  • 4篇李广鑫
  • 4篇于东风
  • 4篇宣正荣
  • 4篇万圣云
  • 4篇曹先东
  • 4篇杨飞
  • 4篇杨松海
  • 4篇李帅
  • 3篇周波
  • 3篇韩涵
  • 3篇刘功传

传媒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医药
  • 3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国肛肠病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肿瘤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普外基础与临...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源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探讨及并发症治疗
1997年
为探讨肝源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原则,对58例肝源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了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连续监测其门静脉血流量(24例),测定门静脉压力(8例)、血中组织胺浓度(8例)、溃疡灶旁胃泌素含量(9例)及幽门螺杆菌(58例)。58例中经手术治疗13例,非手术治疗45例。结果:门静脉血流量为1060.9±96 ml/min,门静脉压力为3.77±2.51 kPa,周围血组织胺浓度为0.70±0.31μmol/L。溃疡灶旁3cm及5cm处胃泌素含量分别为2195.6±1043.89ng/L。和2140.3±978.5ng/L,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0%。全组患者治疗均获良好疗效,无1例死亡。本研究结果提示:肝源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止血无效和穿孔者则应行手术治疗。
邓跃华王光升于东风朱存如
关键词:肝硬变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并发症
门静脉内注射PVA制作犬肝内型门脉高压症模型被引量:8
1996年
杂交犬14只,采用门静脉插管法,门脉内反复注射聚乙烯醇(PVA),3个月后制成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出现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表现,门静脉造影显示门一体侧枝循环大量形成,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纤维化形成。实验前后,分别测定门静脉压为94.5±9.1mmH2O(0.93±0.09kpa)和305.8±57.9mmH2O(3.00±0.57kpa)(X±s,n=10,提示门脉高压症形成后,门脉压力明显升高(P<0.001)。结果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相一致。为进一步研究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提供了极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王瑞祥宣正荣裴振安邓跃华于东风万圣云王光升王蔚萱
关键词:门脉高血压动物模型聚乙烯醇
以肠系膜为基础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18年
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肿瘤外科领域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肠系膜的关注和研究。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曾描述过它的存在:“连续性系膜皱褶向中心收拢”。随后几百年时间里肠系膜备受冷落,被认为是离散的结构,用来将肠管连接固定在腹腔的后壁上,没有什么研究价值。
周波邓跃华曹先东常家聪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外科治疗文艺复兴时期外科领域达芬奇
WWOX与c-jun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WWOX与c-jun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原发性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WWOX与c-ju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WWOX蛋白阳性表达率(28.3%)显著低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81.7%)(P<0.01)。胃癌组织中c-jun蛋白阳性表达率(68.3%)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23.3%)(P<0.01)。WWOX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c-jun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两者的表达存在相关性(χ2=4.96,P<0.01)。结论WWOX蛋白和c-jun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均有明显的差异,WWOX蛋白在胃癌中低表达,而c-jun蛋白在胃癌中高表达。
李帅邓跃华王从玉刘弋
关键词:胃癌WWOX蛋白C-JUN蛋白
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2年
对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lⅣ)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应用放射免疫技术(RIA)测定22例结肠癌患者血清中LN和ColⅣ的含量。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血清中LN和ColⅣ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中LN和ColⅣ含量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认为,血清中LN和ColⅣ含量变化与结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对判断结肠癌病情、预后及手术根治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邓跃华刘传功
关键词:血清层粘连蛋白放射免疫技术结肠癌根治术
小儿肠套叠肠坏死的影响因素与临床监察被引量:6
1998年
本文通过197例肠套叠及其中31例坏死性肠套叠的病例分析,认为肠套叠患儿提供的病史可信度差,不能单纯依据其病程来推断肠管有无坏死。资料表明:复套叠和深(达左半结肠)套叠患儿肠坏死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钡(气)灌肠应小心谨慎,压力宜低,不要强求整复,以免穿孔。作者认为患儿出现(1)发热;(2)脉速;(3)脱水;(4)WBC增高;(5)明显腹胀;(6)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7)腹腔中等量以上或血性渗液;(8)典型肠梗阻X线表现等症状常提示套叠肠管有血循障碍,建议将上述八项作为监察指标,具有四项以上表现的重症患儿,肠坏死发生率高。
宋海屏邓跃华安东张长乐
关键词:肠套叠肠坏死儿童影响因素
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膈肌破裂
1994年
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膈肌破裂邓跃华,宣正荣因钝、锐性腹部脏器损伤合并膈肌破裂的患者常因腹部创伤而首诊于普外科,这就要求临床外科医师在诊治腹部脏器损伤时,应警惕存在合并的膈肌破裂。我科1980年至1991年间收治腹部脏器外伤合并创伤性膈肌破裂12例,本文就...
邓跃华宣正荣
关键词:腹部脏器损伤膈肌破裂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特点及其微血管密度检测的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微血管生成与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并对76例癌标本及癌旁非癌组织行免疫组化S-P法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黄疸、上腹疼痛、腹胀、消瘦为该组4大主要临床表现。MVD与十二指肠癌的发生、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转移、手术切除率及预后均有相关性。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具有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CA50、CA19-9联合检测有助诊断;MVD与十二指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影响预后。
高明邓跃华刘弋陈飞
关键词:十二指肠癌微血管密度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02例临床特点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5年5月我院经内镜活组织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0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40-60岁为十二指肠癌的高发年龄。黄疸、上腹疼痛、腹胀、消瘦,为本组四大主要临床表现;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CT、B超的确诊率分别为93.8%、75%、56%、30%。CA50阳性率81.8%,CA19-9阳性率73.8%,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89.7%;术前总误诊率为24.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83%),3年生存率仅为31.5%。结论①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具有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②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CT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③CA50、CA19-9联合检测有助诊断。
高明邓跃华周玲玲
关键词:十二指肠癌手术
nm23 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5
2008年
目的:探讨nm23、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7例大肠癌组织和97例正常大肠组织中nm23、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1)A、B期大肠癌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68.2%,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6%、25.8%,A、B期高于C、D期,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阳性表达率在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75.0%、77.4%,在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9.2%、50.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9%、67.7%,在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1.0%、4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nm23与分化程度、肠壁侵犯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ckes分期有关(P<0.05),VEGF-C及VEGFR-3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Duckes分期有关(P<0.05)。3)nm23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5%、54.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9%、58.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6%、49.5%,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23与VEGF-C和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nm23基因对大肠癌有抑制作用,VEGF-C和VEGFR-3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大肠癌病情、推测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王从玉邓跃华刘弋高明
关键词:NM23VEGFR-3大肠肿瘤淋巴结转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