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静
- 作品数:34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9
- 2006年
-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观察51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检测IMP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乳腺IMPC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2.5个,明显高于Ⅰ级组的4.0个;(2)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27/28,96.4%)明显高于(-)和(±)组(14/23,60.9%),且其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4.4个,也明显高于(-)和(±)组的4.6个;(3)IMPC肿瘤细胞的VEGF-C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显著高于Ⅰ级组(P=0.03),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6);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P=0.009)、淋巴结转移(P=0.007)呈正相关;(4)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的多少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或以IMPC成分为主;(5)28例伴有导管原位癌的IMPC中,14例为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14/28,50%)。结论乳腺IMPC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密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性因素。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可能是IMPC的早期阶段。
- 郭晓静陈凌郎荣刚范宇付丽
- 关键词:乳头状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
- 乳腺癌个体化病理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 付丽牛昀王永胜郭晓静佟仲生张国君刘芳芳杨壹羚李伟东赵晶等
- 该研究属于肿瘤病理学及肿瘤治疗学领域。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乳腺癌是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的肿瘤,异质性突出,其侵袭、转移能力及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个体化的病理诊断...
- 关键词:
-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诊断肿瘤病理学肿瘤治疗
- 子宫原发性恶性淋巴瘤3例
- 2002年
- 郭晓静张连郁
- 关键词:病例报告病理诊断
- 三种乳腺癌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类型,其预后依组织学分级等存在个体差异。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是细胞高度异性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本研究对以上三种类型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ing lymphocytes,TILs)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异同和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角度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存在差异的原因。
- 徐新生郭晓静刘芳芳李伟东刘冰冰谷峰郎荣刚范宇付丽
- 关键词:髓样癌细胞因子
- HAb18G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研究HAb18G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的方法检测90例正常、33例肿瘤样良性病变、111例良性肿瘤、44例不典型增生、112例导管内癌和1247例浸润性乳腺癌中HAb18G的表达,分析HAb18G的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特征、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并随机选取癌旁伴有不典型增生的44例乳腺癌进行原位杂交(ISH),观察HAb18G在乳腺癌基因水平上的改变。
- 刘芳芳崔力方陈凌王亚红雷婷郭晓静谷峰付丽
- 关键词:乳腺肿瘤HAB18G原位杂交肿瘤转移
- 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根据基因表达谱异常被分为4种分子亚型。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女性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研究报道较少;同时,对于基底细胞样(basal—like)乳腺癌的研究,目前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或随访期较短。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女性不同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独立性预后因素。
- 赵晶付丽刘红顾林谷峰郭晓静范宇郎荣刚
- 关键词:女性乳腺癌病理学特点分子分型分子亚型中国女性
- 巨块型肝癌的分型及其生物学行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针对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进行进一步分型并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对比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等多种方法 ,对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进行进一步分型。结果 :在临床资料比较、血管生成特点上 ,巨块型肝癌确实存在两类不同亚型。结论 :首次提出了巨块型肝癌新分型的观点 ,为肝癌治疗的系统化、个体化。
- 郝继辉李强俞鸣焦振山郝希山郭晓静
- 关键词:巨块型肝癌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保乳手术标本定位全部取材病理检查的意义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保证保乳手术标本切缘阴性的病理取材诊断方法及意义。方法 (1)术中对145例保乳手术标本进行定位全切片检查,79例进行选择性取材检查;(2)术后对84例保乳手术标本进行定位全切片检查,226例进行选择性取材检查;(3)对两组手术病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术小定位全切片取材切缘阳性检出率(24.1%,35/145)明显高于选择性取材(6.3%,5/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定位全切片取材切缘阳性检出率(29/84,34.5%)亦明显高于选择性取材(12.0%,27/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2~46个月随访,保乳手术标本选择性取材病例中有3例分别于术后6、15、28个月局部复发,定位全切片取材病例无复发。结论定位全切片取材和诊断可以降低保乳手术标本切缘阳性的漏诊率,并能够定位切缘阳性的部位,对减小二次手术和术后复发的风险,保证保乳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 郎荣刚范宇陈凌王颖郭晓静付丽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切除术肿瘤复发标本制备
-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结构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研究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结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标准及其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复习1989-2001年间乳腺癌存档切片,按2003年 WHO 乳腺病理学标准诊断含有 IMPC 结构的乳腺癌100例,98例获得随访结果。结果 100例具有 IMPC 结构乳腺癌中,淋巴管侵犯率69%(69/100),淋巴结转移率84.8%(84/99);98例平均随访60.1个月。结果显示,11.2%(11/98)局部复发(术后平均存活26.4个月),38.8%(38/98)远位转移(术后平均存活36.0个月),36.7%(36/98)死于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59%,10年生存率48%;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显示有肿瘤家族史及淋巴管侵犯的患者预后差,内分泌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后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结论伴有 IMPC 结构的乳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无论肿瘤中 IMPC 结构比例占多少都应引起重视,预后与肿瘤家族史、淋巴管侵犯有关,内分泌治疗及个体性化疗可能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 陈凌范宇郎荣刚郭晓静孙玉兰付丽
- 关键词:乳腺乳头状淋巴细胞肿瘤浸润预后
- 乳腺腺肌上皮腺病及腺肌上皮瘤被引量:1
- 2006年
- 付丽郭晓静陈凌范宇郎荣刚傅西林
- 关键词:乳腺肿瘤腺肌上皮瘤组织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