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松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4篇融合术
  • 4篇椎体
  • 3篇椎间孔
  • 3篇椎间孔外
  • 3篇椎间盘
  • 3篇椎体间
  • 3篇椎体间融合
  • 3篇椎体间融合术
  • 2篇腰椎椎间
  • 2篇腰椎椎间融合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生物力学分析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椎间融合
  • 2篇微创
  • 2篇螺钉
  • 2篇颈椎
  • 2篇脊柱

机构

  • 10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0篇谭军
  • 10篇郭松
  • 8篇杨明杰
  • 7篇李立钧
  • 5篇潘杰
  • 3篇曾诚
  • 3篇韩应超
  • 2篇张岩
  • 1篇张东升
  • 1篇麻彬
  • 1篇王强
  • 1篇严浩然
  • 1篇麻斌
  • 1篇王善金
  • 1篇罗科锋
  • 1篇崔健
  • 1篇张靖杰
  • 1篇范明珠
  • 1篇李泽清

传媒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管状骨在一期后路胸腰椎转移瘤切除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管状骨在胸腰椎转移瘤一期后路切除重建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自2015年1月—2017年7月收治并以n-HA/PA66管状骨修复重建脊柱稳定性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39~72岁,平均53.5岁。原发瘤包括神经内分泌癌1例、乳腺癌4例、肺癌1例、直肠癌1例、骨髓瘤2例、肝癌1例、肾癌1例、前列腺癌1例。病变累计单节段胸椎9例,两节段胸椎1例,腰椎单节段2例。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7.4±0.5)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2例、D级4例、C级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后路手术方式完成肿瘤切除及脊柱重建。手术时间(245.0±46.2)min,手术出血量(1750±342.5)ml;术后患者伤口均1期愈合。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包括1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胸膜破裂,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VAS评分3.5±0.5分(P<0.01),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时间为5~36(13.8±8.2)个月,随访期内3例死亡(乳腺癌1例,肝癌1例,肺癌1例),术后11个月直肠癌转移复发,肾癌及1例乳腺癌广泛转移。X线片及CT复查提示病椎邻近椎体高度由术前(30.9±6.6)mm恢复至术后(33.7±7.3)mm(P<0.01),术前病椎上下邻近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24.8±8.7)°恢复至术后(9.9±1.8)°(P<0.01)。1例患者术后30个月随访出现管状骨下沉,连接棒断裂,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24.5°。其余所有病例n-HA/PA66管状骨无明显塌陷,下沉、断裂或移位,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n-HA/PA66管状骨能够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维持脊柱稳定性,在一期后路胸腰椎转移瘤切除重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广辉周子斐郭松张岩刘铁龙严望军谭军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椎体切除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手术机器人面临的一大挑战——力触觉反馈被引量:10
2013年
机器人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由于其高度的精准性,已经得到了外科医生的广泛认可。但机器人手术最大的局限之一就是外科医生缺乏操作的"手感"(即力触觉反馈),增加了手术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从而限制了手术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文中从手术机器人力触觉反馈系统的组成、关键技术、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该反馈系统进行了综述。力触觉反馈包括力反馈与触觉反馈。该系统的实现依赖力触觉的传感与再现,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力触觉传感器、再现设备及感觉模拟技术,并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对力触觉反馈系统在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在汇总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做了展望。
郭松杨明杰谭军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误诊病例启示
2014年
1病例资料 男,23岁。因右下肢放射痛1个月伴双下肢乏力1周,症状加重伴双上肢乏力1 d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下肢疼痛,以大腿前侧明显,1周前出现行走乏力,在外院行腰椎间盘MRI检查示:腰4-腰5椎间盘膨隆,腰5-骶1椎间盘轻度向后突出。
郭松杨明杰李立钧潘杰谭军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误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上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的手术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总结分析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自2005-01—2011-12对96例患者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包括颈椎病17例,颈椎外伤62例,颈椎肿瘤14例,颈椎结核3例。其中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36例,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系统内固定术33例,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8例,枕颈钢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19例。结果 96例中共12例次出现相关手术并发症,并发症的例次发生率为12.50%。其中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各1例次,椎动脉损伤1例次,颈部疼痛1例次,颈部活动受限1例次,硬脊膜损伤1例次,硬膜外血肿1例次,术后切口感染1例次,螺钉松动1例次,螺钉位置不当1例次,螺钉移位1例次,假关节形成1例次,邻近节段退变2例次。结论上颈椎后路手术可发生多种手术并发症,熟悉上颈椎临床解剖,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及内固定器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正确的护理等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范明珠罗科锋韩应超杨明杰郭松麻斌谭军李立钧
关键词:上颈椎后路手术手术并发症
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椎间高度和整体曲率的影像学变化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曲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单节段ACDF治疗的119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使用患者的颈椎X线平片测量融合前后椎间隙的高度。同时测量侧位片上第2颈椎至第7颈椎的Cobb角,以评估颈椎的整体曲度。通过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资料,以说明置入椎间融合器对颈椎椎间高度和整体曲度的影响。结果术后神经功能JOA及Nurick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椎间前高度(anterior intervertebral height, AIH)和椎间后高度(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height, PIH)均明显低于正常椎间高度(P<0.01),术后AIH明显升高,恢复正常;术后PIH与术前相比同样明显增加。术后颈椎曲度[(22.36±5.07)°]较术前[(16.53±6.85)°]明显增加(P<0.01),但是并未恢复至正常曲度。结论 ACDF手术能够完成有效的神经减压改善神经功能,并且该手术能够恢复颈椎退变节段的椎间高度及改善颈椎整体曲度。
苏启航陈涛张岩张锦飙谭军郭松
关键词:椎间隙高度
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选择性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 :测试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成人的完整枕骨及颈椎(C0-C3)标本6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在电子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定完整标本(A组),寰椎骨折合并横韧带离断+寰椎侧块螺钉固定(B组),横韧带、纵向韧带离断+寰椎侧块螺钉固定(C组)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变化以及前屈时C1-2的相对位移ADI(atlantodental interval)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上颈椎韧带复合体的生物力学作用。结果:寰椎横韧带切断内固定后,载荷为50~90N时,A组与B组的ADI值、前屈、后伸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载荷为100N时,B组ADI值2.76mm、前屈11.66°、后伸14.05°,载荷为150N时,B组ADI值3.15mm、前屈15.27°、后伸16.25°,与A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横韧带切断后,载荷小于100N时,B组左、右侧屈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100N时,B组左侧屈7.51°,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右侧屈8.43°,与A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载荷150N时,B组左侧屈8.79°、右侧屈10.67°,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切断纵向韧带,稳定性明显丧失,C组的ADI值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范围与A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椎骨折,恢复C0-2之间的高度,即恢复纵向韧带的张力能够维持生理载荷下寰枢椎的稳定性。
韩应超杨明杰潘杰王善金郭松麻彬王强张东升李立钧谭军
关键词:寰枢椎侧块螺钉生物力学韧带
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及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不同固定方式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腰椎CT片读入Simpleware 2.0,建立L_3~L_5的三维几何模型。利用Hypermesh,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建立完整L_3~L_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完整模型进行不同处理,分为正常标本对照组(C组),单边固定ELIF(E1组),单边固定TLIF(T1组),双边固定ELIF(E2组),双边固定TLIF(T2组),单边固定E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E3组),单边固定T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3组)。利用Abaqus 6.10,对处理组模型施加相应的载荷及运动附加力,计算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L4~L5节段角位移及其他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E1与T1组L_4~L_5活动度均较C组明显减小(P<0.01)。E1组各工况下的活动度小于T1组,尤以左侧屈及右旋时明显(P<0.05);E1组在各工况下的活动度明显高于T2组(P<0.05);E3组活动度明显低于E1组(P<0.05)。在400 N的载荷下,E2组与T2组、E3组与T3组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F联合使用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得以提高,与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限定载荷下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杨明杰曾诚李立钧潘杰郭松谭军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分析
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腰椎滑脱并腓总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以反复腰背痛9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左足下垂5年就诊。4年前外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脱出症,保守治疗无效,9个月前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左下肢放射痛及足下垂渐加重,康复理疗无效,来我院治疗。查体左小腿腓骨头处明显压痛,Tinel征(+),行左膝B超及MRI等检查考虑血管瘤可能,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腓总神经鞘瘤。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腰背痛伴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需鉴别神经鞘瘤。
郭松杨明杰李立钧谭军
关键词:腰椎腓神经神经鞘瘤椎间盘脱出
基于3D打印技术和微创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术的设计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微创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术(ELIF),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研究的快速性和高效性。方法通过对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26岁,身高172cm,体质量67kg)的腰椎行CT扫描,并采用MimicsV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研究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和神经结构的解剖关系。模拟切除上关节突,置入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最后通过3D打印技术得到实物进行验证,通过尸体标本验证ELIF的可行性。结果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的ELIF的手术切口是正中线旁开6cm的纵形手术切口,45°斜向椎体的手术通道,可以充分暴露伤椎的椎间孔区域。通过ELIF手术途径可充分显露目标椎间盘和神经根以及后方的上、下关节突和关节囊,操作简便、直观。ELIF手术可以实现单纯切除上关节突,保留下关节突,通过扩大的椎间孔牵开神经根后可以显露并切除椎间盘,并能完成椎间融合器的置入。结论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的ELIF是一种创伤更小、安全、有效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精确的手术设计,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对真实手术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杨明杰李立钧潘杰郭松严浩然韩应超李泽清晏美俊曾诚张靖杰崔健谭军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微创性
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利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LIF),在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稳定性。方法选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L_3~S_1)标本,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包埋。标本首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生物力学测试,数据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记为C组。随后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两组:T组(TLIF组)和E组(ELIF组),每组6例,各组再序贯分为3个亚组记为T1、T2、T3组及E1、E2、E3组。各组内固定方式如下:单边固定TLIF(T1组),单边固定ELIF(E1组),双边固定TLIF(T2组),双边固定ELIF(E2组),单边固定T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3组),单边固定E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E3组)。采用Panjabi内固定物稳定性试验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L4~L5节段角位移。结果 E1与T1组L4~L5活动度均较C组明显减小(P<0.05)。E1组各工况下的活动度小于T1组,尤以后伸、左侧屈、左旋及右旋时明显(P<0.05);E1组在各工况下的活动度明显高于T2组(P<0.05);E3组活动度除在右屈时活动度与E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工况下活动度E3组均明显低于E1组(P<0.05),而且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当前载荷下E2组活动度与T2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3组活动度与T3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F单边固定的稳定性优于TLIF单边固定,但其稳定性低于经典的TLIF双边固定,ELIF手术单边固定加用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得以提高,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当,ELIF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杨明杰曾诚李立钧潘杰郭松谭军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生物力学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