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基华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血管
  • 3篇介入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心肌
  • 2篇血管内超声
  • 2篇介入治疗
  • 2篇冠状动脉疾病
  • 2篇PCI术
  • 2篇PCI术后
  • 2篇病变
  • 2篇超声
  • 2篇超声检查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性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地尔硫卓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4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陈基华
  • 6篇林如明
  • 4篇彭宇程
  • 3篇张高星
  • 3篇高伟栋
  • 3篇宋岸坚
  • 3篇赖浚兴
  • 3篇赖兆新
  • 3篇张学芳
  • 3篇谭文锋
  • 3篇林雪梅
  • 2篇张红环
  • 1篇任强

传媒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3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修复术后并发症及影像学远期随访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Stanford B,TB-AD)腔内修复术的治疗经验及远期随访结果,并重点追踪未被带膜支架覆盖的夹层部分变化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TB-AD,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能够进行全程随访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TEVAR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1例,带膜支架覆盖腹主动脉至肠系膜动脉开口2例,其余患者均在左锁骨动脉开口以远植入带膜支架。随访(39.8±18.4)个月,术后内漏3例(5.7%),感染1例(1.9%),死亡1例(1.9%)。主支气管分叉水平的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与假腔计算机断层扫描平均值差分别为107.0±68.0和227.5±100.2,管腔直径差为(-1.4±1.1)cm和(1.2±0.93)cm。未被带膜支架覆盖的夹层部分仍存在真假腔43例(82.7%)。结论 TB-AD腔内修复术远期随访结果满意,术前夹层破口未闭的患者中未被带膜支架覆盖的夹层部分仍存在真假腔,但风险低。
陈基华宋岸坚林雪梅林如明谭文锋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并发症
两种消融策略治疗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两种导管消融策略治疗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96例,根据消融策略分为两组:Ⅰ组51例为环肺静脉前庭消融(CPVA)和左房线性消融后再电复律,Ⅱ组45例为CPVA后即电复律再行左房线性消融。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疗效。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手术总时间、线性消融时间、消融放电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Ⅰ组、Ⅱ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的比例分别为70.6%和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结论 CPVA后即电复律再行左房线性消融的策略与传统的CPVA和左房线性消融后再电复律相比,虽然未减少并发症和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但是可明显减少消融放电时间、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消融策略。
高伟栋张高星彭宇程赖浚兴张学芳陈基华林如明赖兆新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线性消融电生理学
心外膜脂肪组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经高频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92例接受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结果分为非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组25例和CAD组67例,CAD组依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亚组;经超声测量EAT和IMT,对各组之间的EAT值和颈动脉IMT进行比较,将EAT和颈动脉IMT与CA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与非CAD组比较,EAT和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6.54±1.21)mmvs.(4.98±1.33)mm,P<0.05;(1.02±0.20)mm vs.(0.83±0.18)mm,P<0.05];CAD三亚组之间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EAT和颈动脉IMT值逐渐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AT(r=0.624,P<0.001)及颈动脉IMT(r=0.392,P<0.001)与冠状动脉面积狭窄率呈直线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和颈动脉IMT均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P值分别是0.028和0.032(P<0.05)。以EAT值≥5.16 mm诊断CAD,诊断敏感性83.6%,特异性68.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82.2%(P=0.001);以颈动脉IMT≥0.87 mm预测CAD的敏感性77.6%,特异性64.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76.6%(P=0.001)。结论经超声测量EAT和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可作为CAD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
高伟栋张高星张红环彭宇程赖浚兴张学芳陈基华林如明赖兆新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内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管内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EAT)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2例接受冠状动脉IVUS患者,应用常规超声测量EAT,并用IVUS测算冠状动脉狭窄率及斑块类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组和非CAD组,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率将CAD组患者分为轻度病变亚组、中度病变亚组及严重病变亚组;比较各组EAT的差异,观察EAT与冠状动脉狭窄率、斑块类型以及CAD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AD组EAT值为(6.54±1.21)mm,非CAD组为(4.98±1.33)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1)。随着CAD病变程度的加重,轻度、中度及严重病变亚组间EAT值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软斑块亚组EAT较钙化斑块亚组[(7.16±1.00)mm vs(5.34±1.40)mm,F=0.085,P<0.05]及混合斑块亚组[(6.20±1.95)mm,F=0.005,P<0.01]明显升高。EAT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Wald值5.057,P=0.028)。结论超声测量EA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用于CAD患者的筛查。
高伟栋张高星张红环彭宇程赖浚兴张学芳陈基华林如明赖兆新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冠状动脉疾病
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针对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共计44例,根据入院大小号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对比组使用盐酸多巴酚丁胺治疗,研究组使用左西孟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在SV、BNP、LVEF等心功能指标中均明显优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对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宋岸坚任强林雪梅陈基华
关键词:左西孟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急诊PCI术后氯吡格雷替换替格瑞洛的经验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总结急诊PCI术后氯吡格雷替换替格瑞洛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的患者分2组,分别为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各300 mg负荷量(A组),术前使用替格瑞洛18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B组)负荷量,术后均使用75 mg/d氯吡格雷的维持量。对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情况进行分析,所有临床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急诊PCI手术均可成功恢复血流至TIMI 3级,手术成功率100%。A组和B组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分别为1例(1.9%)和2例(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使用氯吡格雷替换负荷量后的替格瑞洛并不引起急诊PCI术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风险的增加。
陈基华林雪梅宋岸坚谭文锋林如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氯吡格雷
冠脉内注射地尔硫卓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研究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是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PCI术中需要反复的球囊扩张,可导致...
陈基华
关键词:心肌损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内注射地尔硫卓
文献传递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总结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coronary artery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的解剖影像特点,并分析其介入治疗方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90例右冠状动脉CTO患者的影像及PCI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CTO闭塞部位在近、中、远端的分别为47例(52.2%)、28例(31.1%)、15例(16.6%)。闭塞段跨越第一、第二转弯的例数分别是53例和25例,占总例数的86.7%;闭塞处发出分支血管的有62例(68.8%);闭塞近端如刀切样的有51例(56.6%);CTO长度>15 mm的为84例(93.3%),钙化影严重的为16例(17.8%)。一共完成血运重建的为66例,成功率为73.3%。出现严重并发症主要为血管穿孔2例(2.2%),经介入方法处理后均无需外科治疗。结论右冠状动脉特殊的解剖影像增加介入治疗的难度。充分研究右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提高PCI治疗的成功率。
陈基华林如明谭文锋彭宇程
关键词: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血管成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