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朝建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宗族
  • 2篇乡村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明清
  • 2篇个案
  • 1篇动员
  • 1篇信仰
  • 1篇营利
  • 1篇政治
  • 1篇儒学
  • 1篇山寺
  • 1篇社会动员
  • 1篇税制
  • 1篇寺庙
  • 1篇清明
  • 1篇万历
  • 1篇万历皇帝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变迁

机构

  • 9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第二历史...

作者

  • 10篇韩朝建
  • 2篇赵彦民

传媒

  • 4篇民俗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法律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女传说——明清卫运河区域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
2024年
四女传说作为运河市镇四女寺的标志性文化,明初以前是口头形式的女性情谊故事。明中叶随着运河交通及市镇发展,官府和佛道的影响增强,出现了碑文载体的孝道情节。清中叶市镇政治地位提升,官绅批判传说的佛道因素并推行儒家化版本。晚清四女寺逐渐衰落,官绅同时承认佛道化、儒家化的传说版本并建双祠祭祀。不同版本四女传说的冲突与并存,说明在四女寺市镇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僧道、官员、士绅等多个群体将不同的大传统投射到地方传说中,在此过程中,他们分别吸收、拒斥、承认与再造本地“土人”的传说版本。四女传说的演变,反映了大传统的多元内涵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复杂互动过程,对认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意义。
韩朝建吕晓宇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大传统
从王竑看河州儒学的发展
<正>关于儒学在地方社会发展的情况,学界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西北边远地区儒学的发展则论述不多,这一方面是受限于文献缺乏,另一方面也与学者重视不够有关。近年杜常顺、郭凤霞等学者将儒学的发展置于明朝边地治理的大脉络...
韩朝建
文献传递
清明会与宗族结构——以民国河北栾城县寺北柴村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清明会是华北乡村比较普遍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河北栾城县寺北柴村的清明会比较典型,同一个宗族以"院"为中心有若干清明会,它强化了宗族分化的局面。清明会的组织方式是平等与不平等并存。它既保证了普通族众参与祖先祭祀和聚餐的权利,又在管理架构上维护了精英群体的支配地位。与此相对应,清明会在实际运作中,既要满足宗族福利的需要,同时也不得不追求经济效益,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清明会是透视华北乡村的宗族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角度。
韩朝建
关键词:宗族
“鸠占鹊巢”式的佛教改革——五台山广济茅篷的崛起(1906—1939)
2020年
近代佛教改革中存在着“鸠占鹊巢”的模式,其特点是外来僧人或世俗力量进入既有的寺院体制,并逐渐取而代之。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寺院内部关于寺产、寺院管理权、宗派定位等方面的争议,并常有外来者的介入。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广济茅篷作为民国年间影响颇大的寺院,其改革的个案体现了外来者与本地人、改革者与既有体制、改革话语与权力格局等诸多问题,不仅展现了近代五台山的佛教生态,而且亦反映了近代佛教改革的重要特征及问题。
韩朝建
乡村剧团与社会动员——以1944年河北阜平县高街《穷人乐》的编演为中心被引量:3
2018年
在抗战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村干部和各类积极分子组成的乡村剧团,经常配合政策进行演出。1944年,河北阜平县高街村剧团在专业剧社的帮助下创作了话剧《穷人乐》,其开创的"真人演真事"的编排模式,模糊了戏剧与现实的界限,无论对演员还是观众都具有强烈的规训和改造的色彩。该剧作为群众文艺路线的典型在边区推广,推动了更广泛的乡村动员。
韩朝建
关键词:晋察冀社会动员
村落行政变迁下的信仰空间--以民国时期山东省历城县冷水沟村为个案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主要以山东省济南市近郊的冷水沟村为考察对象,利用日本满铁调查资料《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四卷)关于冷水沟的部分及笔者在冷水沟村搜集的口述资料,试图对民国时期村落政治结构的变化与信仰空间的连动关系进行探讨。在具体而微的村落语境下,重新审视近代华北国家建构与传统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村落行政官僚化的发展,没有摧毁权力的文化网络,而是将地方信仰空间纳入行政管辖的范围,将二者进一步结合了起来。
赵彦民韩朝建
关键词:民国时期信仰乡村政治
民国时期乡村精英与权力结构——华北村落特质的一个侧面被引量:2
2014年
清末至民国初期,在乡村民间组织的基础上产生了村政权即村公会,作为村落内生的自治机构,它成功地适应了民国时期政府对基层政权的改造。与此相应,传统村落的精英群体即有产者也经受住了时代的变迁,仍保持对村政的支配局面。由于权力斗争的关系,精英群体的内部产生分化,失败者往往以负面的形象被逐出村政权,形成所谓的"营利型经纪",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弱化村落精英的集体领导制,村落的精英政治仍然延续了下来。正确认识华北村落领袖的集团性和权力结构的连续性,有助于厘清华北村落的近代化、村落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的不少认识误区。
韩朝建赵彦民
关键词:乡村精英华北村落民国时期
明中叶赋税制度在五台山区的推行——以寺庙碑铭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明代存在多元的行政系统,在州县之外,还有卫所等其他的行政系统,他们之间相互竞合,势力此消彼长,明代五台山地区存在州县、卫所、王府、寺院等多种行政系统。其中五台山寺院由于其显赫的宗教和政治地位,土地和人户并不属州县管辖,并因此拒绝州县清丈土地和征发赋役的要求,得以成为州县之外的独立的行政系统。嘉靖、万历年间,通过土地清丈、山区垦荒、投献卫所、赋税告豁等一系列的事件。
韩朝建
关键词:万历皇帝赋税制度
华北的容与宗族——以山西代县为中心被引量:11
2012年
山西代县的宗族礼仪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容的祭祀,容主要由祖像"影"和神主牌演变而成,且同时融合了影、神主、祠堂、族谱等诸多宗族要素的形制和功能。在其修传和管理上,能够区分和组织不同的人群。容在清代地方社会变动以及宗族庶民化的催生下得以流行,并最终成为华北宗族的重要表征。
韩朝建
关键词:宗族
边塞与宗族——宋金以降代州的权势变动和文化认同
宗族研究的发轫,本来是研究无国家的社会的秩序问题,但是在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传统中国,宗族研究的旨趣变成了探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本文即以边陲社会的代州为对象,通过探讨宋金以来地方权势的转换以及宗族的发展...
韩朝建
关键词:明清时期边塞宗族文化认同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