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 作品数:53 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5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67例.未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38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组比较,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60岁及有脑室内出血、后循环动脉瘤、急性脑积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动脉瘤、急性脑积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I缸患者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较高。
- 余舰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顾大群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因素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GA和MEP联合监测组(ICGA+MEP组)37例,无监测组(非ICGA+MEP组)21例,手术均采取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脑缺血发生率,并观察ICGA和MEP对术中策略的影响。结果按照GOS评价预后,ICGA+MEP组术后GOS分级明显高于非ICGA+MEP组,术后脑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同时ICGA和MEP联合监测对部分患者术中策略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结论 ICGA和MEP联合监测可术中实时调整手术策略,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能相互补充。
- 余舰张扬晁迎九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高歌陈昱顾大群
-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荧光造影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
-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个体化介入栓塞治疗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26例,其中单发动脉瘤109例,多发动脉瘤17例;Hunt-Hess分级Ⅰ级22例,Ⅱ级56例,Ⅲ级35例,Ⅳ级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26患者中单导管弹簧圈栓塞107例,支架辅助栓塞11例,球囊辅助栓塞4例,双导管弹簧圈栓塞4例;成功栓塞123例,其中RaymondⅠ级栓塞98例(79.6%1,RaymondⅡ级栓塞25例(20-4%)。1例患者栓塞术中出血行开颅手术夹闭+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1例患者栓塞术中出血家属要求保守治疗后自动出院;1例患者栓塞术中出血行开颅手术夹闭+去骨瓣减压术后康复出院。随访患者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较好。个体化治疗,尽早栓塞、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高歌余舰张扬晁迎九陈昱顾大群钱若兵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
- 胶质瘤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背景与目的:Nanog作为全能性或多能性干细胞标志物,在胶质瘤中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Nanog基因在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50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和7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Nanog的表达。结果:Nanog蛋白在胶质瘤组织WHOⅡ级、Ⅲ级、IV级的阳性率分别为(18.3±9.6)%、(37.9±19.0)%、(53.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18,P=0.000);Nanog mRNA的相对含量在胶质瘤组织WHOⅡ级、Ⅲ级、IV级中分别为0.1824±0.0310、0.3730±0.0961、0.4594±0.0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01,P=0.000),Nanog蛋白和mRNA表达强度随着病理级别增高而升高,而在正常脑组织中均未见表达。结论:Nanog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干细胞关系及其在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李冬雪牛朝诗刘于海高歌费小瑞李明武董永飞
- 关键词:胶质瘤NANOG肿瘤干细胞
- 脑肿瘤干细胞壁龛的病理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背景与目的:瘤周微环境对胶质瘤干细胞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检测CD133、Nestin、CD31和PCNA在脑肿瘤干细胞壁龛中的表达,探讨脑肿瘤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壁龛的结构、分布及其内部细胞的增殖潜能。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Nestin和PCNA在65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2)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CD31、CD133/PCNA、CD133/Nestin、Nestin/CD31和Nestin/PCNA的共表达情况,计算CD133+壁龛、CD133+血管、PCNA+细胞、Nestin+壁龛和Nestin+血管所占的百分率,并将壁龛的表达率和壁龛内PCNA+细胞百分率与肿瘤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WHO2007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22例,Ⅲ级23例,Ⅳ级20例,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CD133+壁龛的百分比越来越高(P=0.000),并且与CD133+血管之间呈正相关(r=0.549,P=0.001);同样Nestin+壁龛的百分比也越来越高(P=0.000),并且与Nestin+血管之间呈正相关(r=0.388,P=0.018);同时;对壁龛内PCNA+细胞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PCNA+细胞的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F=44.782,P=0.000)。壁龛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在低级别组中,壁龛阳性率较低,壁龛内增殖细胞较少,与相邻壁龛之间界限清晰,并且,周围血管分布较少。在高级别组中,壁龛阳性率高,壁龛之间无明显界限,壁龛内细胞增殖活跃,周围可见丰富的微血管分布。壁龛中除CD133+/Nestin+BTSC外,还可见CD133+/Nestin-细胞、CD133-/PCNA+细胞等亚群细胞。结论:CD133+壁龛和Nestin+壁龛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其表达率明显增加,均围绕着微血管分布,并且微血管系统在维护BTSCs壁龛结构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李明武牛朝诗董永飞高歌梅加明傅先明
- 关键词:胶质瘤脑肿瘤干细胞免疫组化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总结应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以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3例,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37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35例,近全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GOS分级V级),无并发症,无一例死亡。6个月后DSA随访24例,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3例失随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疗效较好,具有可行性。
- 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余舰顾大群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双微导管技术
-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的构建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的构建方法并观察其作用。方法用带有增强型GFP(EGFP)基因的p EGFP-C1质粒转染C6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EGFP的C6细胞克隆EGFPC1-C6细胞。采用立体定向法,将浓度为1×106/L的EGFP-C1-C6细胞悬液10μL注入16只SD大鼠的颅内,建立EGFP标记的大鼠C6胶质瘤模型。观察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的反应及存活时间。分别于造模后第7、14、21天对大鼠行头颅MRI检查,计算肿瘤体积。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学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浸润及侵袭情况。结果成功培养了具有EGFP标记的EGFP-C1-C6细胞,MRI及病理学检查发现所有大鼠颅内均有肿瘤生长,肿瘤体积为(244.60±36.06)mm3,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易于发现经EGFP标记的肿瘤组织,肿瘤区域清晰可见,并较易发现单个肿瘤细胞的远处浸润生长。结论采用EGFP-C1-C6细胞成功构建了大鼠C6胶质瘤模型,该模型有助于显示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及微小侵袭灶。
- 高歌牛朝诗张俊董永飞李冬雪费小瑞丁宛海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胶质瘤动物模型
- PEX基因修饰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探讨PEX修饰hMSC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贴壁细胞分离法培养hMSC,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染hMSC,验证真核表达载体在hMSC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hMSC并成功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X在转染的hMSC中高表达。结论构建的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用于转染hMSC,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高歌牛朝诗董永飞张俊李冬雪刘于海李明武汤深凤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间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检测增殖细胞核标记物Ki-67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在6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Nestin和Ki-67在60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Ki-67、CD133和Nestin之间的共表达情况。计算两种方法中CD133+细胞、Nestin+细胞和Ki-67+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并将Ki-67+细胞与CD133+细胞、Nestin+细胞和肿瘤病理分级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WHO 2000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18例,Ⅲ级23例,Ⅳ级19例,在不同的病理级别组中,CD133+、Nestin+和Ki-67+细胞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且免疫荧光双染相比免疫组化单染更能代表BTSCs的增殖活性研究。在免疫荧光共表达中,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CD133+/Ki-67+细胞(F=30.668,P=0.000)或Nestin+/Ki-67+细胞(F=15.316,P=0.000)的百分比差异都有显著性,并且同时均与CD133+/Nestin+BTSCs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Ki-67+指标与肿瘤级别成正相关,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同时与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的表达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免疫荧光双染得出的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更有统计学意义。
- 李明武牛朝诗董永飞高歌梅加明傅先明
- 关键词:胶质瘤KI-67脑肿瘤干细胞免疫组化
- 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与临床体征的对比分析
- 2010年
- 目的:对比分析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与患者的临床体征,探究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的精确性。方法:2006年8月~2008年9月,16例脑深部占位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在FA图上,以一侧大脑脚为种子兴趣区(ROI)以及同侧的内囊后肢为第二兴趣区,FA阈值设置为0.2,采用连续追踪法对双侧的大脑皮质脊髓束进行重建,分析其走行及完整性,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与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分析发现:皮质脊髓束仅有移位的3例;受浸润9例;完全破坏4例。皮质脊髓束移位3例,患者对侧肢体肌力均正常或者轻度的下降。皮质脊髓束受浸润9例,其中对侧上肢轻度偏瘫2例,中度偏瘫4例,重度偏瘫3例;对侧下肢轻度偏瘫4例,中度偏瘫3例,重度偏瘫2例。皮质脊髓束破坏4例,对侧上下肢肌力均重度偏瘫。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出皮质脊髓束状态的改变,可用于临床手术计划系统的制定。
- 王昌新费小瑞刘影梅加明高歌牛朝诗
- 关键词:胶质瘤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