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晓添

作品数:43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11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6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丧礼
  • 6篇知识
  • 5篇丧葬
  • 5篇社会
  • 5篇礼俗
  • 5篇礼仪
  • 5篇民俗
  • 4篇传承
  • 3篇仪礼
  • 3篇葬礼
  • 3篇秩序
  • 3篇文化
  • 3篇民俗学
  • 3篇风土
  • 3篇《仪礼》
  • 2篇性别视角
  • 2篇知识传统
  • 2篇丧葬礼俗
  • 2篇社会性
  • 2篇社会性别

机构

  • 27篇广西师范大学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泰山医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作者

  • 40篇龙晓添
  • 6篇焦玉良
  • 4篇萧放
  • 1篇王均霞
  • 1篇邵凤丽
  • 1篇周运清
  • 1篇高健
  • 1篇王旭

传媒

  • 4篇文史知识
  • 3篇宗教学研究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民族艺术
  • 2篇西北人口
  • 2篇文化遗产
  • 2篇社会治理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决策与信息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传媒论坛
  • 1篇民俗研究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土”民俗观——作为民俗文献的《风土记》被引量:1
2012年
“风土记”是记载地理和风俗的历史文献,它既不同于以记载人物传记、政治事件为主的正史,也不同于专记地理沿革和州郡设置的方志。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文献资料。周处《风土记》分岁时、地理、人事、武备、居处、服饰、饮食、植物、动物等十项内容,主要记录了楚人和吴人的习俗,被认为是最早的民俗志书之一。
龙晓添
关键词:历史文献民俗学人物传记志书
民俗和民间生活研究中的实践理论被引量:5
2019年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别以表演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虽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所构建的研究方向有一些共同关照的概念化民俗事象,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行为,两者的理论差距显而易见。为回应社会变动,二者于20 世纪同一时刻兴起,但演绎和归纳有所不同,表演往往代表事物的单一性(突现性),而实践意味着民间行为的总体性(优先性)。21 世纪的研究轨迹表明,实践理论在民俗学和民间生活研究中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特别是如果这些研究面向日常生活的“移动民族志”(mobile ethnography)展开。尽管可以共享由皮埃尔?布迪厄和安东尼?吉登斯推进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实践理论,但民俗学的实践思想集中在根植于重复的、多变的行为和框架性活动中的认知和文化惯例上。
西蒙·布朗纳龙晓添
关键词:民俗表演理论
丧礼的服色
2015年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看重"死亡",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因而丧礼是我国固有文化中非常精密、重要的一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礼的代表色彩就是白色。白色蕴含了素寡、哀悼之意,被赋予极大的文化内涵,故民间常以"白事"婉指丧事。《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白事情上做的;那个青东西,除族中或亲友夏天有白事,才带的着。"
龙晓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仪礼》
“立尸祭”与“总落鬼头”:祭祀仪式的“具象”身体沟通被引量:2
2017年
在祭祀仪式中,"身体"不断地被建构,成为与神灵沟通的主要媒介和方式,不同时代这个表达敬意的对象在仪式中的呈现形态有所差异,但又有密切的关联。先秦有"立尸祭"的传统,春秋战国开始衰落,并逐渐在礼仪中消失,而代之以更抽象的"对象"。此后具象的信仰对象却在民间仪式的"尸"祭中有所保留。当代广西全州县师公安家堂仪式的"总落鬼头"体现出与"立尸祭"的关联,展现出祭祀仪式的"具象"的身体沟通,又体现着当代民众对信仰本身的理解,并深受具体文化环境的影响。"立尸祭"与"总落鬼头"使得祭祀仪式沟通的信仰、动作与情感有具体的附着对象,通过"具象"的身体表述,增强了仪式的表现力和张力。
龙晓添
关键词:祭祀仪式师公
礼俗互动中的多元一体秩序构建——以丧葬礼俗为例被引量:4
2023年
丧“礼”相对稳定而明确,具体情境中的丧“俗”则多样复杂,借用互动仪式理论,可以理解丧葬礼俗互动中社会秩序构建的逻辑与过程。仪式的要素与结果、扣合与分离呈现了丧葬仪式实践的丰富形态,而通过梳理丧葬礼俗知识传统、阐释死亡的绝对性、分析风土的多样际遇,则可明确丧葬礼俗流动的时空与稳定的情境。由此丧葬仪式得以以人的生命为时间节奏,经由微观情境的层层叠加,构建多元一体的礼俗秩序。
龙晓添
关键词:丧葬礼俗
壮族二次葬:“长阈限”情感过渡与礼俗秩序建构
2023年
“情感”是西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相关探讨与阐释也在持续展开中。壮族二次葬作为独特的仪式形态,两次葬期可视为丧葬仪式的“长阈限”,基于壮族对生命的认知,从情感的角度能够探讨死亡给个人经验和礼俗秩序带来的冲击,以及民众的应对方式和逻辑,阐释礼俗传承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仪式表象之下蕴含的世代传承的对生命、情感、身体的理解。仪式通过对身体的认知、表述与对话,将身体、情感、文化融合,经过“长阈限”的转化,身体的体验提升情感,获得各个层面的认同,由此有效地实现情感的正向归因,从而建构良性的社会秩序。
龙晓添
关键词:壮族二次葬
年画的题材与传承被引量:2
2008年
年画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年画的表现力很强,生动地反映着民众的生活态度和美好愿望。门神是最早的年画形式,其起源于远古,定型于汉。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里说: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年画了。
龙晓添焦玉良
关键词:年画《东京梦华录》传承题材社会风俗表现力
顺时调和,风土相宜——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习俗被引量:4
2017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众长期积累下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反映季节、气温、物候的变化,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人们不仅依靠二十四节气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努力实现与大自然的协调,也在日常饮食中借此达成人体内循环与外界气候大循环的协调。以一年为周期,随着时间的变化,遵循不同的饮食规律。饮食之五味与哲学的五行观念、中医的五脏理论依时间之转换相调和。
龙晓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日常饮食习俗风土知识体系中国民众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建构——一个宗教、学校和政治的多元解释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在阐析涂尔干等人教育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建构论,将我国现代社会责任感的建构过程析分为宗教理性化过程、学校责任缺位过程和政治教育凸显过程。作者认为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没有受到宗教的强制约束,学校教育在建构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应当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治教育对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显示出积极的正面影响。作者进而认为,在缺乏宗教基础的中国,应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党内政治教育虽然有效但是教育范围有限,相对于学校教育还属次要。
焦玉良龙晓添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学校教育政治教育
丧礼中的女性——以《仪礼》《朱子家礼》记述为例
2013年
丧礼是传统礼仪的重要部分,主题是"慎终追远",以庄重的仪式表达对亡者的悼念,寄托亲友的哀思。在中国的礼仪记述中,《仪礼》和《朱子家礼》书写了女性在丧礼中的社会分工与角色安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想,表达了制礼者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两部典籍通过各种活动和细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与建构之间的关联。
龙晓添
关键词:丧礼女性仪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