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军
- 作品数:13 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的变化
- 2012年
-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4-8岁A.V综合征患者83例,矫正视力在0.6-1.0之间,双眼视力平衡。其中V征48例(外斜V征35例,内斜V征13例),平均年龄(5.3±0.8)岁;A征35例(外斜A征26例,内斜A征9例),平均年龄(5.5±1.1)岁。术后随访时间12-18周。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本分别判断是否存在远、近立体视觉。数据采用×:检验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获得完全眼正位。V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5例(10%)和13例(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6,P=0.036);存在近立体视者分别为8例(17%)和17例(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1,P=0.036)。A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4例(11%)和8例(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近立体视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5例(14%)和11例(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征组与V征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立体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型斜视破坏立体视明显,手术矫正眼位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 任小军潘美华
- 关键词:A-V综合征深度知觉外科手术
- 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评价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增视能)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分别用增视能系统和传统的治疗方法(CAM治疗仪联合红光闪烁仪)对三种常见类型的弱视(中心注视)进行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治疗效果、治愈的时间。增视能系统治疗组179例(230只眼),传统方法治疗组139例(182只眼)。结果(1)增视能系统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81.74%,其中基本治愈58.26%,有进步33.48%,无效8.26%。6个月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基本治愈81.3%,有进步14.35%,无效4.35%。(2)传统方法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62.3%,其中基本治愈52.7%,有进步35.14%,无效12.16%。6个月总有效率为78%,其中基本治愈70.72%,有进步15.32%,无效3.38%。结论(1)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7~8岁年龄组、屈光参差性以及重度弱视儿童,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在6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治疗组。
- 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阎丽
- 关键词:弱视
-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影响远期效果的因素。方法选择基本型间歇性外斜患者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4~26岁,随访时间1~2年。观察患者年龄、术前三棱镜度数、视功能状态、手术方式、集合近点及术后早期的眼位等因素对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结果正位41例,欠矫26例,过矫9例。其中患者年龄、术前远立体视、术前集合近点及术后近期眼位对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前斜视度数和手术方式的术后远期正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术前良好的视功能、正常的集合近点及术后早期的眼位正位,均有利于保持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的正位率。
- 任小军潘美华
-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正位率
- 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伴斜视21例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分析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斜视病例21例,既往无眼外伤史和眼部手术史,男15例,女6例,年龄8~25岁。手术方法采用Parks法联合斜视矫正术。结果21例患者术后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提高2行或2行以上;18例患者头位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存在15。以内的面转角,其中2例欠矫,1例过矫。19例眼位正位,1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对于伴有头位和斜视先天性水平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可以有效地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同时矫正斜视。
- 任小军赵堪兴潘美华庄建福
- 关键词:眼球震颤先天性斜视手术
-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初步评价并分析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的疗效。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虚拟网络训练软件(增视能)对47例立体视功能异常的弱视治愈患儿进行立体视训练,年龄5—8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矫正视力≥0.8,训练时间3个月。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Lang型和L型立体检查图以及同视机检测其训练前后近立体视、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锐度。结果屈光不正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3例,占10.34%;远立体视锐度60″2例,占6.89%;交叉视差达100″4例占13.79%;非交叉视差达100″2例占6.89%。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15例,占51.72%;远立体视锐度达60″11例,占30.03%;交叉视差达100″17例,占58.62%;非交叉视差达100″9例,占24.14%。屈光参差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1例,占5.26%;交叉视差达100″1例占5.26%;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锐度均无正常者。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9例,占47.37%;远立体视锐度达60″7例,占36.84%;交叉视差达100″10例,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 任小军潘美华庄建福叶梅谢仁艺
- 关键词:弱视虚拟现实软件立体视弱视
- 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33眼)经反复泪道冲洗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术后麻醉导管保留3d后拔除,拔管后泪道冲洗1次/d,连续3d,并点托百士眼液4次/d,连续1wk。随访6~12mo。结果:选取的33眼中,32眼治愈,1眼探通时阻力较大,未能探通。治愈率达97%。32眼随访6~12mo,无1眼复发。结论: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是治疗难治性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庄建福潘美华任小军邱芳芳
- 关键词:新生儿泪囊炎
- 4~10岁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重建影响因素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4.10岁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V征71例,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nmils和分别测定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比例高于术后欠矫或过矫组。发病年龄组间比较,术后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组低于≥3岁组(P〈0.05);病程≤2年患者的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3年的患者(P〈0.05);外斜V或A征组术后的立体视获得比例要高于内斜V或A征组,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型斜视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 任小军潘美华修阳晖谢仁艺
- 关键词:立体视手术
- 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重建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 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V征71例,其中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其中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itmus分别测定正下方的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 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术后远、近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发病组(12.00%、20.00%)低于>3岁发病组(55.26%、65.79%,均为P<0.05);病程≤2a患者的术后获得远、近立体视的比例分别为48.48%、69.70%,明显高于病程>2a的患者(20.00%、21.82%,均为P<0.05);外斜A或V征组术后的远、近立体视获得比例分别为34.43%、18.03%,要高于内斜A或V征组(22.22%、44.44%),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地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 任小军潘美华
- 关键词:A-V综合征立体视手术
-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患眼上转功能及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根据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选择手术方式。2例行患眼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术(Knapp手术)合并水平斜视手术,1例行患眼1/2内外直肌与上直肌连接(Jensen)术,5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合并或不合并水平斜视手术,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1/2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加后固定术(Foster手术),1例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1例行健眼下斜肌转位及上直肌后徙术,1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退术。结果 8例患者术前下直肌被动牵拉试验阳性,10例患者术后眼位矫正达临床治愈(≤10 PD),5例患眼上转功能从术前的不过中线(-4)到术后的仅轻度不足(-1),2例患者手术前后均保存有双眼视觉,其余患者手术前后均没有双眼视。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明显,需要根据其不同的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对术式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 庄建福潘美华任小军修阳晖谢仁艺
- 关键词:眼肌麻痹手术治疗
- 视觉虚拟现实训练软件治疗172例5~8岁弱视儿童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初步分析视觉虚拟现实训练软件对5~8岁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5-02/2007-02接受"增视能"训练的5~8岁弱视患儿172例248眼,男97例,女75例。按弱视病因、程度和注视性质分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增视能"训练软件的视觉刺激和视觉精细部分进行训练,时间为6mo。结果:总体治愈率68.1%,好转率23.8%,无效率8.1%。按不同弱视类型分组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7.7%,77.4%;轻度、中度、重度弱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2%,86.2%,61.9%;中心注视和旁中心注视性质总有效率分别为94.0%,60.0%。结论:"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各种类型的弱视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及轻度弱视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类型,训练模式趣味性强易于被患儿接受。
- 任小军潘美华叶梅庄建福邱芳芳
- 关键词: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