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军
- 作品数:26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患儿SIL-2R、T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分析
- 1999年
- 本文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IL-2R、APA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RRTI患儿SIL-2R、CD_8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而CD_4/CD_8比值及血清IgG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D_4细胞百分率、血清IgA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RRTI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低下。
- 徐友和王宁玲刘洪军刘芝璋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免疫学T淋巴细胞亚群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层诊断及相关因素研究
- 2009年
- 目的通过收集骨髓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MRD)结合早期治疗反应等危险因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进行分层诊断和治疗,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8年9月在本院初诊并接受正规化疗的ALL患儿资料,统计分析,评价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资料初步显示BCR-ABL阳性ALL患儿易复发,TEL-AML1阳性患者的治疗反应较好。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第19天骨髓象为M2/M3患者复发率高于诱导试验良好、骨髓象为M1患儿组。诱导治疗结束时骨髓MRD水平>1%组较<1%组复发率高。结论临床资料结合骨髓形态学检查、MRD和融合基因定期监测,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分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 杨林海王宁玲李春刘洪军翟志敏张爱梅徐修才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早期治疗反应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通过分析3例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结合文献阐明儿童期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结果该病特点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常有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铁蛋白(SF)异常升高、T细胞亚群紊乱;EBV相关抗体持续阳性、外周血高EBV载量、病变组织可检测到EBV-DNA;PET-CT可有FDG代谢增高的异常信号。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结论 CAEBV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EBV感染后出现慢性或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样症状伴随EBV抗体的异常改变和病毒载量增高,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或致死的并发症。应早期采取积极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传统的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治疗效果有限,针对特异性EBV蛋白的细胞免疫疗法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为有前景的根治性手段。
- 刘洪军李春
- 关键词:EB病毒感染慢性活动性儿童
- 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诊治及预后分析(附1例报告)被引量:2
- 2006年
- 刘洪军刘筠李自普石秀兰
- 关键词: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预后
- 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免疫因素被引量:2
- 1997年
- 对40例急性ITP患者同时测定血小板抗体及T细胞亚群,发现急性ITP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紊乱有关。认为病毒感染致血小板膜结构及抗原性发生改变,直接或(和)依赖T细胞辅助而激活B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血小板抗体介导单核巨噬细胞和补体破坏血小板,产生临床症状。在细胞免疫方面表现为T细胞总数下降,TS细胞功能下降,TH细胞功能增强。
- 王宁玲刘洪军徐友和刘芝璋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儿童
- 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改变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急性白血病(AL)染色体异常特征,结合临床评价细胞遗传学对AL诊治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以R显带为主、G显带为辅对76例A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疾病的诊治及转归情况。结果76例急性白血病细胞核型异常检出率为55%(42/76),初发病例异常核型31例,检出率61%(31/51),缓解病例异常核型5例,检出率31%(5/16);对52例患者随访中发现:核型正常16例,其中13例(81%)达缓解,2例(15%)复发;核型异常36例中22例(61%)达缓解,8例(36%)复发(P<0.05),核型正常组缓解率明显高于核型异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核型异常组;核型正常、超二倍体及t(15;17)易位者疗效较好,而伴-7/7q-、t(9;22)、t(4;11)、t(9;11)、t(1;19)易位者疗效较差;缓解期染色体仍为异常核型者常复发,继发性染色体改变常预示病情恶化。结论半数以上AL患者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且主要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它们和特定的FAB亚型相关;细胞遗传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密切,是影响白血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
- 刘洪军卢洁王宁玲潘金兰吴亚芳薛永权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异常骨髓细胞
-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临床特征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SNL的认识,减少误诊,合理治疗。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13例SN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例患儿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SNL,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中位年龄10.3岁,男女之比约为2.3∶1;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82%),可伴有肝或脾轻度肿大(30%);急性期多有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免疫学检查:T细胞亚群测定显示CD4+/CD8+降低(63%);病理特点为淋巴结广泛的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复发1例,其余病儿预后良好。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大的学龄患儿,除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外,应早期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SNL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病程多呈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亦有复发,应长期随访。
- 刘洪军李堂
- 关键词: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儿童
- 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患儿的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导致患儿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的病因及其相关临床血液学指标变化.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和安徽省立医院西区儿童血液科,由于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住院治疗的100例儿童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疾病类别,将其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n=45),急性白血病组(n=27)及感染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组(n=11)等9个组.对每组患儿分别进行贫血分度,检测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述2家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本组100例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住院儿童的最常见病因依次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导致的中度与重度贫血患儿(81.00%)显著多于轻度与极重度贫血患儿(19.0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中,血小板计数≤20×109/L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20×109/L者(分别为34%与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5,P<0.05).结论 导致患儿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的病因各异,其中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主.
- 李春刘洪军曹方陈丽
- 关键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病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探讨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 李春潘家华刘洪军曹芳徐芳王静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
- 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儿科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资料,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AL合并医院血流感染的52位患儿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临床特点:大多无明确感染病灶;少部分感染部位明确,其中最常见的为皮肤、口腔、肛周及会阴肿痛病灶;病原菌种类:分离出致病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31例(59.62%),革兰阳性菌(G^+)12例(23.09%),真菌9例(17.31%);排在前6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ECO)、葡萄球菌、真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未分离到;药敏情况:大肠埃希菌菌和克雷伯菌属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率为72.73%和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67%和6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G^+菌对万古霉素、夫西地酸、利奈唑胺、利福平最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结论我院儿科AL患儿血流感染以G^-菌为主,耐药性明显升高,真菌感染比例升高;大多病情凶险,应根据细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降低感染死亡率;经验性抗菌治疗可选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夫西地酸、利奈唑胺、利福平。
- 刘洪军李春沈玮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