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叶露

叶露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转染
  • 3篇基因
  • 2篇肿瘤
  • 2篇耐药
  • 2篇肝转移
  • 2篇RB基因
  • 2篇VX2
  • 1篇单胞菌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耐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原菌分布
  • 1篇早期疗效
  • 1篇早期疗效观察
  • 1篇铜绿
  • 1篇铜绿假单胞
  • 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篇脓毒

机构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八人...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叶露
  • 4篇潘景升
  • 4篇李高鹏
  • 3篇许晓琳
  • 3篇董胜利
  • 3篇欧冰
  • 3篇赵新保
  • 2篇蔡卫平
  • 1篇宋建
  • 1篇张复春
  • 1篇王建
  • 1篇郑海鹏
  • 1篇唐小平
  • 1篇康建邦
  • 1篇胡凤玉
  • 1篇高艳青
  • 1篇许敏
  • 1篇陈劲峰
  • 1篇李建强
  • 1篇陈谐捷

传媒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耐药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药敏结果的差异性,以期提高对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32例艾滋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27例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耐药率的差异性。结果艾滋病及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感染途径均为呼吸道。观察组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对照组临床症状相对更复杂。观察组分离出耐药菌株20株(62.5%),对照组分离耐药菌24株(88.9%)(P〈0.05)。观察组菌株对亚胺培南及美洛配能较敏感,对照组菌株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及美洛配能敏感。结论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临床表现及耐药性方面有差异,临床上须综合分析患者病情,选择敏感抗生素。
叶露陈劲峰潘景升王建蔡卫平郑海鹏李高鹏
关键词:艾滋病铜绿假单胞菌机会性感染耐药性
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培养分布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1年
研究不同病情危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培养分布情况。选我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采集血液、尿液、支气管深部分泌物,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观察患者中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率。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病原菌数量随病情加重而增加,医院内脓毒症患者急性就诊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给予有效抗菌药物,以达到及时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目的。
邓艳华叶露康建邦李建强
关键词:脓毒症病原菌分布病情危重程度
纳米颗粒介导的P53联合Rb基因靶向治疗对兔VX2肝转移癌多药耐药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联合P53及Rb抗癌基因,通过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探索其对肝转移癌灶多药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多聚赖氨酸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肝转移癌灶局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原位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在转移灶的表达。通过检测肿瘤对化疗药物丝裂霉素(MMC)、5-氟尿嘧啶(5-FU)和阿霉素(ADM)的敏感性来评价疗效。最后应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及电化学发光法(ECL)蛋白杂交技术检测多药耐药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蛋白(L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差异。结果 (1)与对照碘油组(A)和nanoplex/lipiodol组(B)相比,nanoplex-p53/lipiodol组(C),nanoplex-Rb/lipiodol组(D),nanoplex-(p53+Rb)/lipiodol组(E)PGP、BCRP、MRP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2)C组及E组表现出比D组更低的PGP mRNA水平(P<0.05)。(3)E组BCRP和LRP表达水平低于C、D组(P<0.05)。(4)C、E组PGP蛋白表达显著低于A组,仅E组BCRP和LRP蛋白表达显著低于A组,C、D、E组MRP1蛋白表达均低于A组(P<0.05)。(5)C、D、E组表现出比A组更高的对化疗药ADM和MMC的敏感性;D、E组比A组更高的对化疗药5-FU的敏感性(P<0.05)。结论以Pll-n HAP为载体的P53基因协同Rb基因的纳米靶向治疗,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多重耐药机制中重要基因的表达,增强了其对化疗药的敏感性。P53基因联合Rb基因的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针对肝转移灶多药耐药的有效治疗方法。
董胜利李高鹏宋建叶露赵新保潘景升李璐菁许晓琳欧冰
关键词:转染
干扰素对HIV/HCV合并感染者抗HCV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HIV/HCV合并感染者使用长效/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早期治疗效果,探讨更适合我国国情的HIV/HCV合并感染的抗HCV治疗方案。方法 129例经HAART治疗的HIV/HCV合并感染者随机选用PEG-IFN-α-2a或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利用巢氏PCR加测序分析检测HCV基因分型,COBASTM全自动病毒载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抗HCV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的外周血HCVRNA载量,获得HIV/HCV合并感染者抗HCV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结果我国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基因型为1型患者占34.0%,非1型者占66.0%。使用普通干扰素抗HCV治疗组RVR、EVR、cEVR与PEG干扰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普通干扰素组中HCV非基因1型早期治疗效果优于HCV基因1型(P<0.05),PEG干扰素组HCV-1型和非1型早期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EG及普通干扰素在抗HCV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均有积极效用(P<0.05)。结论 PEG及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方案治疗我国HIV/HCV合并感染者均能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普通干扰素方案对HCV非基因1型HIV/HCV合并感染者中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
陈谐捷蔡卫平叶露胡凤玉高艳青李惠琴卢瑞朝陈伟烈许敏唐小平张复春
关键词:丙型病毒学干扰素类
p53联合Rb纳米粒局部基因治疗兔VX2肿瘤肝转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基因靶向技术将纳米粒与p53及Rb两种抗癌基因联合,探索其对兔VX2肿瘤肝转移癌灶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多聚赖氨酸(PLL)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nHAP)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肿瘤肝转移灶局部,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原位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的表达。通过肝功能检测评价此疗法的生物安全性。观察肿瘤生长及动物存活时间,评价疗效。结果 p53和Rb双基因纳米粒对兔肝功能无明显影响。p53和Rb双基因纳米靶向治疗比p53或Rb单基因纳米粒更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周生长率比对照组减慢约70%,2周生长率比对照组减慢约254%。相对于对照组,双基因组可延长存活期30 d。结论以PLL-nHAP为载体的基因纳米粒靶向治疗兔VX2肿瘤肝转移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p53和Rb双基因联合比单基因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成为消化道肝转移癌新的治疗方法。
董胜利叶露赵新保李璐菁许晓琳欧冰潘景升李高鹏
关键词:纳米粒转染肿瘤肝转移
纳米局部治疗介导的P53联合Rb基因对兔VX2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联合P53及Rb两种抗癌基因,通过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探索其对肝转移癌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Pll修饰的nHAP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肝转移癌灶局部,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原位共焦激光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在转移灶的表达。然后病理观察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变化。最后应用Realtime RT-PCR级ECL蛋白杂交技术检测CD31、CD34及VEGF的表达差异。结果CD31标记的MVD显示:与其他组相比,nanoplex-p53/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肿瘤MVD均降低;CD34标记的MVD显示:与其他组相比,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MVD均降低。nanoplex-p53/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CD3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CD34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anoplex-p53/lipiodol、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结论以Pll-nHAP为载体的Rb基因协同P53基因纳米靶向治疗通过降低CD31、CD34及VEGF的表达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增强其抗肿瘤效应。P53基因联合Rb基因的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抑制消化道癌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有效治疗方法。
董胜利潘景升叶露赵新保李璐菁许晓琳欧冰李高鹏
关键词:基因转染技术肝转移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