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铁

作品数:144 被引量:2,639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8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0篇制造业
  • 12篇产业结构
  • 11篇经济增长
  • 10篇工业化
  • 8篇新兴产业
  • 8篇经济发展
  • 8篇技术创新
  • 8篇高铁
  • 7篇战略性
  • 7篇战略性新兴产...
  • 6篇中国高铁
  • 6篇金融
  • 6篇产能
  • 5篇政府
  • 5篇知识产权
  • 5篇数字经济
  • 5篇服务业
  • 4篇第三次工业革...
  • 4篇演进
  • 4篇中国经济

机构

  • 132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中共浙江省委...
  • 2篇国务院发展研...
  • 2篇湖南大学
  • 2篇浙江行政学院
  • 2篇国家发展和改...
  • 2篇中国电子信息...
  • 2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中共中央宣传...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国家工业信息...

作者

  • 132篇吕铁
  • 26篇贺俊
  • 12篇李晓华
  • 7篇徐梦周
  • 7篇黄阳华
  • 6篇邓洲
  • 4篇周叔莲
  • 4篇渠慎宁
  • 4篇江鸿
  • 3篇周维富
  • 3篇吕政
  • 3篇金碚
  • 3篇李鹏飞
  • 2篇郭克莎
  • 2篇林智
  • 2篇余剑
  • 2篇王海成
  • 2篇黄娅娜
  • 2篇韩娜
  • 1篇周健奇

传媒

  • 13篇学习与探索
  • 1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管理世界
  • 7篇中国经贸导刊
  • 6篇中国党政干部...
  • 5篇中国发展观察
  • 4篇学术月刊
  • 4篇学术前沿
  • 3篇经济研究参考
  • 3篇社会科学管理...
  • 2篇新华月报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求是
  • 2篇财贸经济
  • 2篇国际贸易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改革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经济学动态

年份

  • 5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11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9篇2015
  • 1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技术赶超的激励结构与能力积累:中国高铁经验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94
2018年
本文把技术赶超的过程,理解为微观主体在特定的激励结构下持续开展高强度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国高铁从试验性探索、引进消化吸收、正向设计再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技术赶超过程,嵌入在中国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高铁在21世纪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而中国的总体改革进程又为高铁产业的制度变革打开了空间,并与高铁自身的管理体制、产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高铁的微观激励结构。这样的激励结构,不仅促使创新主体开展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而且促成了高铁有别于中国多数产业的组织间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作为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干中学"、"用中学"和"试验中学"是中国高铁技术能力积累的核心机制,而在技术能力积累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能力、正向设计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背后,则是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在中国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独特的、强有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铁对其他产业技术赶超的启示,绝不是泛化"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具有特定边界条件的发展模式。不考虑各产业在技术范式、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试图将高铁经验简单复制到其他产业的观点是不当,甚至是危险的。
贺俊吕铁黄阳华江鸿
“十三五”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政策调整被引量:11
2015年
伴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结构、国际竞争环境和制造业技术范式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组织形态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方式都将呈现新的趋势性特点:供给性因素对工业增长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周期逐渐结束,对于国际投资的区位吸引力不断下降,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与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相适应,"十三五"时期中国的产业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吕铁贺俊
关键词:国际竞争环境产业政策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被引量:2
2018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一是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所占GDP的份额从2012年的26.64%提高至2016年的30.32%,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二是从结构来看,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对产业附加值贡献度较高的上、中游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吕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产业附加值GDP贡献度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赋能传统要素的视角被引量:27
2022年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聚焦微观企业层面,基于数据要素赋能传统要素视角,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展开讨论。重点探究数据要素赋能三种传统要素的作用机制,包括赋能资本以减少使用摩擦,畅通生产流程;赋能劳动力以增强人类劳动,促进人机协作;赋能技术以调整改进方向,并加快迭代速度。结合制造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进一步指出,应将提升数据能力作为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对传统要素的赋能作用,促进企业能力提升,从而实现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和新的价值创造。
吕铁李冉
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率差异及其资源再配置效应
1997年
采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资本生产率、极值差率、变差系数和加权变差系数等指标考察全路12个铁路局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状况及其变动趋势。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生产率差异及其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赛尔昆的资源再配置模型测算了“七五”和“八五”期间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吕铁
关键词: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
2011年
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在当前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工业部门的实际产出较大幅度地小于生产能力,并且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等现象。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吕铁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济发展
放松银行准入管制与企业创新——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准自然试验被引量:34
2019年
本文以2007年中国银监会准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手工整理的各县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时间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就放松银行准入管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入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显著而稳健的促进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主要通过缩短银企距离、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两条渠道促进企业创新。
吕铁王海成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对工业结构变化及重化工业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考被引量:5
2007年
根据工业结构变化的不同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迄今的30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1997年,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阶段;二是1998年以来的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与1978年以前我国重工业的发展主要由政府按照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作为唯一的推动力量的情形完全不同,1998年以来重化工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作为支持基础,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在新型工业化道路条件下,发展重化工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并行不悖的。"十一五"及未来较长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围绕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这个主题进行。
吕铁
关键词:重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
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被引量:170
2011年
中国工业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制约和影响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仍然突出。本文通过对未来5年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若干判断,并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措施。
金碚吕铁邓洲
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被引量:43
2020年
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铁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利用对业内18家核心机构、300余人次的调研资料,采用产业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对高铁行业技术赶超现象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解释。研究发现:铁路制度的调整塑造了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激励,是解释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关键;市场需求的升级在高铁技术赶超中发挥了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产品开发平台对高铁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都是完善产品开发平台的手段,二者是互补的关系。高铁技术赶超经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和经验启示。
黄阳华吕铁
关键词:高铁产业创新体系工业强国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