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为“倚声”论
- 词为“倚声”,自不同诗。“歌以咏言”蕴育了“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歌诗,“倚声填词”孳生了“依曲拍为句”的诗客曲子。隋唐尚俗弃雅,俗文俗乐,水乳交融.盛唐教坊从太常独立,专事俗乐歌舞,为诗客“倚声”之源。代表着唐乐最高水平的...
- 周韬
- 关键词:教坊俗乐曲式
- 试论唐代燕乐歌诗的俗化
- 2008年
- 唐代礼乐,除郊庙祭祀所用尚以传统风雅歌诗为乐章以外,其余诸乐的歌诗内容均表现为去雅尚俗。唐乐是披着雅外套的凡夫俗子,在雅形式下发展并丰富着俗乐歌诗的实质。
- 周韬
- 关键词:歌诗俗化
- 唐教坊俗乐二十八调与白石歌曲旁谱宫调关系考论被引量:1
- 2015年
- 对白石歌曲旁谱的解读历来为治词乐之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者们共同重视。考察《白石道人歌曲》所用宫调发现,标注宫调者23首,其中19首的宫调名称均见录于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二十八调胡部俗乐内。釐清唐代教坊俗乐二十八调的调性,探讨其与宋代燕乐二十八调以及《白石道人歌曲》用调之间的因革关系,是准确解读白石十七旁谱的理论依据。
- 周韬
- 百年词学与词学真义述评
- 2008年
- 当代词学研究成果局限于文学批评与词史研究范畴,对词的"倚声"本质却鲜有深入。本文从反思"倚声"命题出发,分析清人四声说的理论缺陷,以词乃"依曲拍为句"立论,区别歌诗与曲子词的创作歧异,探讨文学与音乐离合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理论架构。
- 周韬
- 关键词:词学词乐
- 论唐代“诗客曲子词”的体式特征及其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 2014年
- 在词体滥觞的中晚唐时期,词所倚之"声"是俗乐"曲子"[1](P117)。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得与"曲子"相辅相成,且深受曲体结构的约束。最初的"诗客"作"曲子",并非要将歌词当作一种单独的文体从曲子里剥离出来,相反却力求兼顾,以使文乐谐美。唐代文人既注重"倚声"谐唱以制词,又出于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迈出了词体"律化"的第一步。"诗客曲子词"的出现,从文学和音乐两个方面提升了曲子辞的艺术成就,使文与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周韬邓乔彬
- 关键词:乐曲结构格律化
- 从“倚声”论唐宋词体之形成与初步发展被引量:4
- 2008年
- 词不同于诗,属"倚声"而作、合乐而歌的韵文体格。词所倚之声,最初是唐俗乐歌曲,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曲体结构约束。唐五代文人制词注重"倚声"谐唱,然依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为词体"律化"发轫。北宋以来,文人词创作在"倚声"与"依律"之间各有取舍。"倚声"家沿续唐五代制词谐唱之传统,又复增衍"慢"体与前代令曲并称;"依律"者"以诗为词",导致"词"与"俗乐"分离,重拾"正声"以配"雅词"。
- 邓乔彬周韬
- 关键词:俗乐正声
- 唐宋词乐的发展变化与柳永苏轼词被引量:5
- 2007年
- 散乐歌舞是唐五代曲子产生的前提,教坊乐渐变为唐曲子,是唐五代曲子辞"倚声"之源,唐五代曲子与唐"燕乐"无涉。柳永词的用调充分体现了唐五代词乐在北宋初期的延续,柳词的声情体貌,均源自"花间",与教坊俗乐紧密结合,既倚声"善为歌辞",又能"填腔"制撰新曲,"变旧声作新声",使之传播极广,接受甚众。苏轼以诗为词,是真正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由于不咏调名本义,脱离词乐声情,也使得词成为了案头文学,逐渐丧失其作为音乐文学的特质。
- 邓乔彬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