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武
- 作品数:152 被引量:1,04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CMIP5西北太平洋气候变率的模拟评估被引量:4
- 2015年
- 利用观测海温资料和CMIP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西北太平洋(120°E^120°W,20~60°N)海表温度的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所选22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总体标准偏差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最大;绝大多数模式能模拟出海表温度的第一EOF模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现象,13/22的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振荡,同时海表温度气候态的模拟偏差对其周期振荡模拟的影响较大,尤其在黑潮延伸体区域。
- 智海李恺霖周顺武
- 关键词:气候变率海表温度
- 青藏高原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7
- 2011年
- 根据1967~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67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汛期(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EOF分解揭示出青藏高原汛期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南北反向型、全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向型。南北反向型分布存在着3~5a的年际变化周期和10~12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而全区一致型普遍存在着5~7a的振荡周期。近42年来青藏高原北区降水主要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南区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汛期降水的南北反向型分布主要受初夏(5~6月)降水的影响,而全区一致型分布主要受盛夏(7~8月)降水的影响。
- 周顺武王传辉杜军马振锋
- 关键词:青藏高原汛期降水
- 城市化对保定气温变化的贡献
- 通过三种思路构造出保定气温变化的不同背景气温序列,分析近33a(1979—2011年)城市化对保定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保定站与郊区背景站气温资料得到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增暖幅度为0.15℃/10a,城市化贡献...
- 王蓉蓉周顺武彭旭东马悦王传辉顾黎燕
- 关键词:气温变化城市化
- 文献传递
- 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 利用华北地区近30a(1979—2008年)1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水汽含...
- 韩军彩周顺武刘伟
- 关键词:水汽含量大气环流地表温度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4
- 2010年
-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流层顶,其中在暖季(6—10月)第二对流层顶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其余月份则以复合对流层顶为主;(2)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季节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秋(夏冬)季偏高(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秋冬)季偏高(低),即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除秋季存在准3.6 a(6 a)的周期变化外,其余季节均具有4.5~6 a(2~4 a)的振荡周期;(4)近30 a来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主要表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冬、春季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马振锋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JICA项目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精度检验被引量:3
- 2017年
-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1—2012年位于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山区6个GPS探测的逐时大气可降水量(GPSPWV)以及探空观测计算得到的每日2个时次(0:00 UTC和12:00 UTC)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RS-PWV),验证GPS-PWV资料的准确度,分析了其误差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地面气温对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海拔高度的影响,GPS-PWV普遍比RS-PWV偏高;受水汽含量的影响,12:00 UTC的偏差普遍大于0:00 UTC,但两者之间逐日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相关关系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2)各站GPS-PWV和RS-PWV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在0.23~0.33 cm,平均相对误差(MRE)在9.13%~29.01%,RMSE(MRE)随着站点海拔高度降低而增大(减小)。(3)各站PWV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PWV偏差同样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在7—9月最大,在12月至次年3月较低。(4)各站PWV偏差频率分布在0:00 UTC的峰值中心位于0 cm,偏差主要集中在-0.1~0.1 cm,而12:00 UTC的峰值中心相对右移,峰值要比0:00 UTC低,偏差值分布较分散。(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地面温度升高,PWV偏差有所增加。
- 马思琪周顺武王毅勇孙绩华
- 关键词:地基GPS探空观测大气可降水量
- 梅雨锋暴雨过程中两支雨带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 1999年
-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81 年6月27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取得了与实况比较一致的结果,成功地模拟出南北两支中-α尺度雨带,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中尺度诊断分析,揭示了这次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重点探讨两支雨带形成和维持的机制。并通过干湿对比试验讨论了积云对流潜热反馈作用。研究表明:在这次过程中南、北雨带主要是由于重力惯性波频散、高低空急流耦合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 周顺武丁治英顾茗陈久康
- 关键词:数值模拟积云对流雨带梅雨锋暴雨过程
- 河北省风能详查区风速日变化特征被引量:13
- 2011年
- 根据我国风能资源详查测风塔资料,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河北省境内22座测风塔上70 m高度的风速资料进行整理后,分析了内陆和沿海地区四季风速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风能详查区冬(夏)季平均风速最大(小);内陆(沿海)地区四季日平均风速呈现出白天大(小)、夜间小(大)的特点;在风速的日变化幅度上,春、秋季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夏、冬季,其中西北部山区(东南部平原)是风速变化幅度最大(小)的区域。另外,内陆地区各季节风速与温度梯度的日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 陈鹤周顺武熊安元卢怡刘炜
- 关键词:测风塔风速日变化
- 2010年梅雨期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成因被引量:4
- 2014年
- 基于我国台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2010年梅雨期间(6—7月)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落区,将该年梅雨期间的降水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6月7—11日,雨带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阶段为6月18—22日,雨带中心南压至江南地区;第三阶段为7月7—17日,此时雨带北抬重回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结合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上述3个阶段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雨带出现南北摆动的现象与强冷空气南下有关;2)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处在暖式切变和弱的暖式切变的控制之下,是造成降水的主要原因;3)6—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点位置明显偏西,脊线位置明显偏南,二者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时间都对应着西太平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降水发生的位置正好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
- 李慧周顺武王亚非陆尔于超王传辉
- 关键词:降水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近48年青藏高原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7
- 2011年
- 基于青海和西藏地区4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冬、夏半年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强降水量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夏半年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冬半年则由唐古拉山脉东段的高原腹地向四周递减;夏(冬)半年强降水量存在准3、准6 a(7~8 a)的年际振荡以及准9~10 a(15 a)的年代际振荡;夏半年高原北(南)部强降水量以增加(减少)趋势为主,强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而冬半年高原大多数地区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1976年发生突变现象。
- 王传辉周顺武唐晓萍吴萍
- 关键词:青藏高原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