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叙莹

作品数:30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中医
  • 10篇舌象
  • 9篇舌诊
  • 9篇体检
  • 7篇中医体质
  • 7篇健康
  • 6篇舌色
  • 6篇健康体检
  • 4篇舌尖
  • 4篇体检人群
  • 4篇先天
  • 3篇上火
  • 3篇体检者
  • 3篇体重
  • 3篇细胞参数
  • 3篇红细胞
  • 3篇红细胞参数
  • 3篇父母
  • 2篇蛋白
  • 2篇血红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3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30篇姚叙莹
  • 29篇梁嵘
  • 24篇王召平
  • 23篇王盛花
  • 19篇陈东宁
  • 9篇任继平
  • 9篇杨新宇
  • 8篇崔晶
  • 8篇李丹溪
  • 7篇张莹
  • 7篇任玉杰
  • 7篇田丁
  • 5篇田丁
  • 2篇阿南悦子
  • 2篇苌丽静
  • 2篇亢汝梅
  • 2篇高思妍
  • 2篇张前进
  • 1篇陈冬宁

传媒

  • 10篇世界科学技术...
  • 5篇第8届中国健...
  • 2篇中华健康管理...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第八届健康产...
  • 1篇世界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重与舌象相关性的现代文献研究
目的:对体重变化与舌象的相关性进行文献调研。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体重"、"舌象"等为主要关键词,检索1985年至2015年的文献。结果:纳入研究的有效文献计11篇。文献中以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为对象,证明了...
李丹溪梁嵘陈东宁王召平姚叙莹田丁王盛花
关键词:体重舌象肥胖健康体检中医健康管理
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例,267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能够为现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以及伤寒、温病方药的准确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前进梁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
关键词:伤寒病舌诊
伤寒舌诊对腻苔概念形成的贡献
2012年
目的:探讨伤寒舌诊中腻苔概念的形成。方法:查阅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摘录与滑、腻相关的医案,并以"腻"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有关腻苔的著作,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舌诊医案中对滑苔的记录呈下降的趋势,而腻苔的记录呈增长的趋势。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最早在滑苔中描述苔"腻"的著作。经过滑、腻并存的时段后,腻苔成为一个独立的舌象。结论:腻苔是从滑苔中分化出来的舌象,是伤寒舌诊研究的成果之一,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伤寒舌诊与温病舌诊的内在联系。
张前进梁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
关键词:舌诊伤寒病腻苔
1687例平和质及3种偏颇体质的舌象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平和质与3种偏颇体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的舌象特征。方法:以1687例体检人群为对象,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各体质类型的得分;由中医师进行舌象观察并拍摄数字舌图,并对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和阴虚质4组的舌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和质组中,属于正常范围的舌质(淡红舌、正常舌形)与舌苔(薄白苔)的出现率均不到50%。与平和质组比较,痰湿质组的暗红舌、厚腻苔、黄苔的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组的红/绛舌、厚腻苔的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组的红绛舌、瘦薄舌、少苔的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颇体质时,虽然异常舌象的出现率增高,并各具特征,但舌诊与体质辨识问卷相结合的诊断规律研究仍是体质辨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张莹梁嵘任玉杰杨新宇姚叙莹陈东宁王召平王盛花任继平崔晶
关键词:中医体质舌诊数字舌图
体检人群的齿痕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的齿痕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09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质辨识问卷进行体质辨识;医生进行舌诊并拍摄舌图。各组间的率与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092人中齿痕舌的发生率为56.27%,其中重度齿痕舌占11.21%;女性的中、重度齿痕舌发生率高于男性(P<0.01);50岁以上时,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与湿热质组的齿痕舌出现率逐渐降低(P<0.05,P<0.05,P<0.01,P<0.01);8种偏颇体质的齿痕舌发生率与平和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特禀质和血瘀质的重度齿痕舌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齿痕舌在体质辨识中不具有特异性。50岁以后,齿痕舌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重度齿痕舌对辨识健康状态具有诊断价值,建议将不出现重度齿痕舌作为判断平和质的一项舌诊内容。
任玉杰梁嵘张莹杨新宇姚叙莹王召平陈东宁王盛花任继平崔晶
关键词:中医体质舌诊齿痕舌
844例平和质体检者的舌象与体检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舌诊降低平和质判定假阳性率的可能性。方法:观察对象为844例体质辨识属平和质的体检者(男性398人,女性446人),由中医师进行舌诊。纳入分析的体检数据有BMI、BP、EKG、胸透/胸片(X-ray)、腹部B超(肝、胆、脾、双肾)、WBC、RBC、HGB、ALT、AST、BUN、CR、URIC、GLU、CHO、TG、HDL-C、LDL-C。计算体检数据、舌象的异常频数与异常发生率,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平和质体检者的体检指标中,114人的体检指标全部正常,BMI、肝脏B超、TG、CHO、LDL-C和EKG的异常发生率高于20%;常见的异常舌象是暗红舌、红/绛舌、腻苔、厚苔;"暗红舌、腻苔"者BMI、肝脏B超、ALT、URIC、TG、HDL-C的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4、0.041、0.03、<0.01、<0.01、0.001);肝功能异常者大多出现腻苔和厚苔。结论:舌象异常与体检数据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平和质的判断中,可以通过舌诊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王盛花王召平任继平崔晶陈东宁梁嵘姚叙莹任玉杰张莹杨新宇
关键词:健康体检体质辨识舌诊
体检人群中子宫肌瘤患者的脉象图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子宫肌瘤患者脉象的共性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1∶1)的方法,运用中医脉象仪采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脉搏波,运用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比值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子宫肌瘤组比较,子宫肌瘤组的abc脉形出现率增高,取脉最佳压力、h4、h4/h1均值降低,h5、h5/h1均值增高。结论:脉象仪软件自动判别脉象,显示子宫肌瘤组中弦脉类脉象的出现率占79.28%,但从脉形特征和脉搏波参数来看,子宫肌瘤组的脉位略浮,脉象略滑,外周阻力低于非子宫肌瘤组。提示对脉象仪提供的脉名诊断、脉波图形和脉搏波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获取子宫肌瘤组的共性脉象特征。
苌丽静梁嵘高思妍杨新宇阿南悦子姚叙莹王召平陈东宁王盛花亢汝梅任继平崔晶
关键词:子宫肌瘤脉象脉搏波弦脉
色度学在人体组织颜色测量中的应用与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探讨色度学在人体组织的颜色测量中的应用情况,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总库1990年~2012年的期刊文献,以“色度学”为主题,含“诊断”、“皮肤”、“牙齿”、“舌”“面色”,共检出文献196篇。调查显示:色度学主要被应用于体表组织的颜色测量。有关皮肤、牙齿的颜色测量方法,可为舌的颜色测量提供借鉴。
杨新宇梁嵘姚叙莹任玉杰张莹王召平王盛花任继平崔晶陈东宁
关键词:色度学皮肤舌色面色
舌尖红的色度值测量与分析
目的 测量舌缘与舌尖的色度值与色差,为舌尖红的量化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683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舌诊,并拍摄舌图像。然后创建ICC色彩特性文件,对所有舌图像进行校正,再提取舌缘及舌尖的L*、a*、b*、C*、h&#176;...
梁嵘姚叙莹王召平陈东宁李丹溪田丁王盛花
对主诉“上火”者中“已病”舌象的观察与思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主诉为"上火"时出现"已病"舌象的诊断意义。方法:以303例主诉"上火"的案例为基础,分析"已病"舌象与问诊资料的关联性。结果:1所有案例中,53.14%的"上火"者具有2个以上的"上火"诱因。复合诱因以不内外因(饮食因素、劳累)与内因(压力大、情绪不好)的组合为多见。当多个"上火"诱因同时存在时,舌象表现为"已病"的机率明显增加;2 29.95%"上火"者为经常上火,其舌象表现为"已病"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当舌象表现为"已病"时,多已不是"欲病"的上火,而属"已病"的中医热证。在中医体检中,有效地区分"欲病"与"已病"十分重要,而"已病"舌象是区分两者的重要依据。
梁嵘陈冬宁王召平李丹溪姚叙莹田丁王盛花
关键词:治未病上火舌诊已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