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桐林
-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高原医学通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被引量:8
- 2014年
-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气候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严重影响高原居民的健康,因此维护高原军民的健康已成为高原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但我国高原医学人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高原的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为了能改变这一现状,应立足高原建设发展需求,围绕高原任职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加高原训练内容和高原实践时间,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层次,提高高原任职能力,逐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格局。作者所在校毕业学员覆盖了我国高原地区的大部分基层部队,解决了高原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满足了高原部队卫勤保障的需求。
- 周其全罗荣罗勇军宋桐林高钰琪
- 关键词:教学改革
- 青年男性原居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研究
- 背景: 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人群从低海拔区进入高海拔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疾病[1],严重危害进入高原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其发病机制及易感人群筛选一直是国...
- 宋桐林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聚类分析
- 文献传递
- 提高高原军事医学人才实践能力的路径探索被引量:3
- 2014年
- 我校高原军事医学系是培养高原医学人才的唯一院校专业系,学生在这里将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高原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为将来从事高原医学医疗和研究储备知识和技能[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核心地位,以期学生能良好适应高原复杂的履职环境.多年来,为增强高原军事医学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 罗荣宋桐林田怀军
- 关键词:军事医学
- 居住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平原健康青年男性暴露于高原环境时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情况,探讨青年男性原居住地地理因素与进入高原后AMS症状学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6个不同地区青年男性急进高原(海拔3 680m)时人群的人口学资料,并进行AMS症状评分。将人群根据是否有AMS分为AMS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地理因素的情况。将对象原居住地地理因素与AMS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S患者的症状学评分的主要地理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除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风速与AMS发病无相关关系外,其余8个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主成分分析确定了3个主成分因素,累积贡献率为81.39%;以AMS评分为因变量经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结论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对高原环境耐受能力存在差异,原居住地海拔越低、平均降雨量越大越容易发生AMS。
- 吴玉宋桐林刘运胜罗勇军陈建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地理因素主成分分析
- 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被引量:4
- 2012年
-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本文从改革背景、课程体系改革原则、思路和改革推进三个方面就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 罗荣田怀军徐利宋桐林
- 关键词:课程体系
- 出生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评分相关性分析
- 目的:观察平原健康青年男性暴露于高原环境时急性高原病(AMS)发病情况,探讨青年男性原居住地地理因素与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收集294名世居平原青年男性急进高原(海拔3680m...
- 吴玉宋桐林刘运胜陈建
-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不同地区青年男性急性高原反应差异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调查不同地区青年男性进藏后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发生情况,探讨不同地区人群高原环境适应能力的医学地理学差异。方法对从不同地区进入高原的青年男性AMS发生情况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参照军用标准,采用AMS症状学评分法对其进行分度与评分。为区分不同地理环境差异,对人员生活所在地自然地理因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用非参数检验进行验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地区青年男性AMS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对象生活所在地分为5个地区,各组地理指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人群AMS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地区2人员的AMS发生率显著高于地区3、4、5(P<0.05)。地区2人员头痛发生率为82.8%,与地区3、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乏力和嗜睡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2.4%、27.6%,与地区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为37.9%,与地区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1和地区3人员眼花症状发生率与地区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地区人群AMS的发生存在明显医学地理差异,不同地区人群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来自低海拔地区人群的AMS症状较高海拔地区人群重。应根据人群地域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AMS防护措施。
- 吴玉李鹏高钰琪宋桐林罗勇军刘运胜
- 关键词:地理因素
- 青年男性急性高原反应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地理因素与青年男性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为高原易感人群的筛选及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同一批次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的294名青年男性,以问卷形式进行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情况调查,以军标进行AMS诊断。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10种自然地理因素与AMS发病情况的关系,寻找引起不同地区人群AMS医学地理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AMS发病率为52.04%(153人),其中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口唇发紫最常见,其发病率分别为89.54%、84.31%、66.01%、65.36%、60.7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有海拔(OR=0.998,P<0.05)进入了回归模型。结论进入高原的人群中,其籍贯所在地海拔越低,越容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对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确保其健康与安全。
- 宋桐林吴玉沈鹏宇刘运胜陈建田怀军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地理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高原医学专业综合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被引量:4
- 2013年
-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在探索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地提出建设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强调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实训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性,为培养综合型高原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田怀军徐利宋桐林罗荣
- 关键词:课程体系
- 进入高原人群居住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关联的初步分析
- 目的:观察平原健康青年男性暴露于高原环境时急性高原病(AMS)发病情况,探讨青年男性原居住地地理因素与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不同地区青年男性294例急进海拔368...
- 吴玉宋桐林刘运胜罗勇军陈建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地理因素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