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汉良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学

主题

  • 5篇文学
  • 3篇修辞
  • 3篇修辞学
  • 2篇哲学
  • 2篇哲学对话
  • 2篇实例分析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罗兰·巴尔特
  • 2篇名实
  • 2篇符号学
  • 2篇巴尔特
  • 2篇比较文学
  • 2篇比较文学研究
  • 1篇德里达
  • 1篇多德
  • 1篇叙述学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演说
  • 1篇隐喻
  • 1篇有权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作者

  • 8篇张汉良
  • 2篇韩蕾

传媒

  • 5篇当代修辞学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罗兰·巴尔特与中国”:关于影响研究的对话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以访谈对话的形式探讨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课题的各种可能性。两位共同作者所处理的问题包括:巴尔特的符号学和书写概念,他与叙述学的关系,巴尔特笔下的中国和日本,以及中国学界(含台湾和香港)的巴尔特研究的评估。由于巴尔特对于语言的再现功能和主体性的反思与批判是其一贯的思想脉络,本文特别用对话问难方式对"巴尔特与中国"及"巴尔特在中国"这两个议题从事辩证式的探索。
韩蕾张汉良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叙述学语言学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从"白色神话"这个流行术语的厘清开始,介绍德里达如何透过阅读亚里士多德论隐喻来解构摹拟论,以及他如何展示哲学语言深层的隐喻性。本文最后再度介绍古典诗学理论中摹拟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张汉良
关键词:德里达亚里士多德隐喻摹拟
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下)——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
2011年
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张汉良
关键词:比较文学修辞学哲学对话
透过几个图表反思“文学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透过四个图表的说明,对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核心范畴"文学关系研究"作一些梳理,并借此介绍上世纪斯拉夫比较文学传统的系统论和文本衍生理论可能对我国学科建设所提供的贡献。
张汉良
关键词:文学关系
罗兰·巴尔特的“中性”修辞学被引量:2
2015年
当代法国符号学家巴尔特的学养博大精深,身前悠游倘佯于各学术领域之间,并不执意标榜修辞学,但是作为话语符号系统及语用学的分支,广义的修辞学的概念贯穿了他大部分作品。其晚年在法兰西学院开授的"中性"课程性质迄今尚难以定位,吾人视之为语言哲学或伦理哲学之实践,均无不可,然而其方法论实系以符号学为经,以性别论述之修辞学为纬,两者互为表里。虽然坊间已有讨论巴尔特"性"趋向的著作,论修辞与中性关系的课题尚未被我国学者关注,笔者以"中性修辞学"命名此课题,据以爬梳巴尔特独特的修辞哲学思想与性别论述的关系。
张汉良韩蕾
关键词:符号学二元对立
话语的秩序与所有权——重读福科的法兰西公学院就职演说被引量:3
2016年
米歇尔·福科的法兰西公学院院士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是20世纪重要的文献,该文总结了作者到1970年为止的研究,并宣告了他未来话语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然而作者的话语概念晦涩,亟待厘清。本文汇整索绪尔及后续学者的话语论点,重新评估福科的话语论和作者所有权观念。
张汉良
关键词:话语
“文学性”与比较诗学——一项知识的考掘被引量:8
2012年
"文学性"是一个外来语。罗曼·雅可布逊于1919年提出literaturnost一词有其文学研究的特殊历史背景。该术语在1950-60年代被西欧和美国学者引进,英译为literariness(或literarity)、法译为littérarité,在内涵上亦多所敷延,不但脱离了原始的历史脉络,在新的语境中,如国内的文学研究与教学环境中,也滋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附加意义。本论文为"文学性"这个概念探源,叙述它在雅可布逊著作中的前后发展,诸如就历时性层面上,它与列宁党的文学论的回应关连,与当时未来主义诗作的互动;就并时性的理论层面上,这个概念如何交代诗语言透过语码和讯息的互动,产生表义功能和进行沟通功能。本文进一步指出当前以神经语言学为基础的认知科学对"文学性"的新诠释,亦出自雅可布逊的另外一条思路。本文指出"文学性"的语言形式主义脉络和生理科学脉络,企图透过这项汇通,提出比较诗学研究的新的可能。
张汉良
关键词:比较诗学
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张汉良
关键词:比较文学修辞学哲学对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