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管
  • 4篇胃癌
  • 3篇右旋柠烯
  • 3篇小鼠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氧化酶
  • 2篇胃癌组织
  • 2篇细胞
  • 2篇淋巴管生成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 2篇环氧化酶
  • 2篇癌组织
  • 2篇VEGF-C...
  • 1篇蛋白
  • 1篇性腺
  • 1篇性腺发育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南昌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作者

  • 10篇徐贞刚
  • 4篇李玉兰
  • 3篇刘艳翠
  • 3篇欧阳解秀
  • 3篇杨慧科
  • 3篇郑月慧
  • 2篇徐良全
  • 2篇汪华杰
  • 2篇孙惦
  • 2篇刘岩
  • 1篇李晓冬
  • 1篇郑海洪
  • 1篇吴小平
  • 1篇雷红韦
  • 1篇潘小玲
  • 1篇吕岩红
  • 1篇丁芳英
  • 1篇罗芳
  • 1篇赵恩阳
  • 1篇李绍波

传媒

  • 2篇解剖学研究
  • 2篇黑龙江医学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型性改变。除黏膜层外,在胃癌组织各层内均见到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并见到部分闭合的淋巴管。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管的增多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翟钢军李玉兰吕岩红徐贞刚李晓冬雷红韦
关键词:淋巴管胃癌
雌、雄哺乳动物性腺的发育及调控被引量:2
2013年
哺乳动物中精巢和卵巢在性别决定之前不能通过形态、细胞表面蛋白分布、细胞基质组成来区别,雌、雄性腺的分化则通过初级和次级性别的决定产生。卵巢和精巢的形成都是基因指导的主动过程,二者都是由同样的前体,即有双向分化潜能的性腺(bipotential gonad)衍生而来。
孙梦黎徐贞刚潘小玲郑月慧
关键词:精原干细胞性腺发育分化调控
右旋柠烯对小鼠胃癌COX-2和VEGF-C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旋柠烯(D-limonene)对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长以及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影响,为癌的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昆明小鼠60只,其中10只为正常组...
徐贞刚
关键词:右旋柠烯淋巴管环氧化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小鼠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光镜观察
2008年
目的观察小鼠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形态特征,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的特点和机制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苯并荜灌胃构建小鼠胃癌模型,24周摘取肿瘤,HE染色和LYVE-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实验组24周时肿瘤发生率较高,癌肿直径不等,表面凸凹不平、质硬,成浸润性生长。光镜下以鳞癌多见,其次腺癌,癌细胞由黏膜层浸润至粘膜下层或肌层,少数到浆膜层。在癌周边区可见染成棕黄色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部分管壁被破坏,其内可见癌细胞和炎性细胞。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苯并荜灌胃诱发昆明小鼠胃癌为鳞癌或腺癌。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徐贞刚李玉兰郑海洪刘艳翠杨慧科刘岩
关键词:淋巴管
微卫星标记对淡水蚌的适用性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淡水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双壳类已开发出的11对微卫星引物,计算各物种的相关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圆顶珠蚌、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具有较高的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58、0.533和0.497)及多态信息含量(各自为0.512、0.443和0.429),遗传多样性丰富,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而橄榄蛏蚌的观测杂合度(0.467)和多态信息含量(0.351)都较低,其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重点保护。另外,鱼尾楔蚌、三角帆蚌、短褶矛蚌、椭圆背角无齿蚌这四种蚌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属于较稳定的物种。同时,根据遗传距离建立物种间的分子系统树。结论:双壳类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研究淡水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
欧阳解秀吴小平欧阳珊李绍波徐贞刚
关键词:微卫星DNA蚌科
右旋柠烯对大鼠结直肠癌E-钙黏蛋白和β-连环素表达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D-limonene(右旋柠烯)对大鼠结直肠癌的生长和E-cad(E-钙黏蛋白,E-cadherin)、β-cat(β-连环素,β-catenin)表达的影响,从分子学角度探讨其抗肿瘤的机制。方法皮下注射致癌剂二甲基肼(dimethylhydrazine,DMH)构建大鼠原发肠癌模型,中期后给予D-limonene干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癌组织E-cad、β-cat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和β-cat在两组均有异常表达,治疗组异常表达率低;β-cat对照组异位表达增加。结论D-limonene降低了E-cad、β-cat异常表达率,可能抑制了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刘艳翠李玉兰徐贞刚刘岩杨慧科
关键词:右旋柠烯E-钙黏蛋白Β-连环素结直肠癌
小鼠肝癌移植瘤及其淋巴管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为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机制,观察小鼠肝癌移植瘤淋巴管Podoplanin免疫组化及酶组化表达。方法取(H22)肝癌细胞株,接种于小鼠腹股沟部皮下,第20 d后处死动物,取肿瘤及瘤周组织。应用5’-核苷酸酶(5’-Nase)和碱性磷酸酶(ALPase)双重染色及podoplanin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肿瘤及瘤周组织淋巴管的分布。结果动物模型在接种20 d时可见明显肿块;癌周边区可见较多棕色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淋巴管腔较大且饱满,管壁薄,形态不规则。结论移植瘤周边区淋巴管增多,推测癌细胞淋巴道转移与癌周淋巴管的密度和扩张相关。
赵恩阳李玉兰杨慧科徐贞刚刘艳翠王焕
关键词:淋巴管移植瘤PODOPLANIN小鼠
胃癌生物学特性与COX-2和VEGF-C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癌组织的浸润和COX-2、VEGF-C、CD34在胃癌组织、血管的表达及血管的形态分布。结果 COX-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VEGF-C的表达相关,而VEGF-C仅与COX-2表达相关。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癌的分化程度及COX-2、VEGF-C的表达有关,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胃癌组织中有COX-2、VEGF-C的高表达,COX-2可能参与胃癌血管生成,VEGF-C可能是COX-2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介质。MVD和COX-2、VEGF-C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徐贞刚汪华杰孙惦欧阳解秀郑月慧翟钢军
关键词:胃癌环氧化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生物学特性
右旋柠烯对小鼠胃癌COX-2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右旋柠烯对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长以及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为癌的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50只昆明小鼠用致癌剂苯并芘(B(a)P)灌胃12周构建小鼠胃癌模型。确定胃癌形成之后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n=25)、对照组(n=25)。治疗组用5%右旋柠烯灌胃干预;对照组用等量色拉油灌胃。另选取10只昆明小鼠用等量色拉油灌胃作为正常组(n=10)。第24周取材,测量肿瘤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癌组织的生长、浸润;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COX-2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各组组织及淋巴管中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的82%(P<0.05),其肿瘤体积亦小于对照组[(0.758±0.33)cm3比(2.124±0.29)cm3,P<0.05]。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胃壁的层次结构被癌组织破坏,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癌细胞侵袭范围广而深,多达肌层;治疗组侵袭范围较小,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组胃癌组织COX-2呈弱阳性表达且低于对照组(39%比78%,P<0.05),而对照组较正常组表达明显增高(78%比20%,P<0.05)。LYVE-1的表达符合毛细淋巴管的典型形态特征,治疗组胃癌周边组织微淋巴管与对照组相比管腔较小,微淋巴管密度(LMVD)较少,但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右旋柠烯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可降低瘤细胞COX-2的表达并影响淋巴管生成;LMVD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的生长浸润有关。
徐贞刚孙惦欧阳解秀徐良全罗芳郑月慧翟钢军
关键词:右旋柠烯胃癌淋巴管小鼠
外周血WBC、CRP及血糖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WBC、CRP及血糖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普通轻症患儿90例,编为1号组,重症患儿90例,为2号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WBC、CRP及血糖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以上三项检查的阳性率以及对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作用。结果:1号轻症组外周血WBC、CRP及血糖阳性率分别为18.89%、25.56%、11.22%,2号重症组外周血WBC、CRP及血糖阳性率分别为75.56%、74.44%、51.1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WBC、CRP及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作用明确,有效提高了重症病例的检出率,对于临床治疗的开展有积极的作用。
汪华杰丁芳英徐良全宋秀莲徐贞刚章静静
关键词:血糖手足口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