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崇强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脏
  • 2篇心脏再同步
  • 2篇心脏再同步治...
  • 2篇再同步
  • 2篇再同步治疗
  • 2篇衰竭
  • 2篇消融
  • 1篇导管消融术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耳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预后
  • 1篇远期
  • 1篇治疗反应性
  • 1篇神经麻痹

机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作者

  • 4篇李崇强
  • 4篇张澍
  • 2篇丁立刚
  • 2篇陈柯萍
  • 2篇贾玉和
  • 2篇华伟
  • 2篇杨新玮
  • 2篇刘志敏
  • 2篇方丕华
  • 2篇刘铮
  • 2篇王靖
  • 2篇任岚
  • 1篇马坚
  • 1篇陈雄彪
  • 1篇牛红霞
  • 1篇周公哺
  • 1篇唐闽
  • 1篇楚建民
  • 1篇蔡迟
  • 1篇郑哲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与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D)的患者.患者在CRT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MR严重程度分为显著性MR组(Ⅲ~Ⅳ级)及非显著性MR组(0~Ⅱ级),并对其进行长期临床随访,随访终点包括全因死亡事件,心衰加重住院事件以及心脏移植事件.结果共入选20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10.5)岁,男137例(65.6%).CRT术前有94例患者为非显著性MR,115例患者为显著性MR.术后6个月,194例(92.8%)复查超声心动图患者中共有117例(60.3%)患者为非显著性MR,剩余77例(39.7%)患者为显著性MR.平均随访(23.2±16.8)个月,24例(11.5%)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40例(19.1%)患者因心衰加重住院,另有4例(1.9%)患者进行心脏移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显著性MR与CRT患者临床预后无相关性(P=0.909),而术后6个月恶化为或持续为显著性MR则是CRT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显著性MR不是CRT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6个月时MR改善程度与CRT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蔡迟华伟杨新玮丁立刚王靖刘志敏樊晓寒牛红霞李崇强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二尖瓣反流临床预后
房颤冷冻消融中右侧膈神经稳定起搏的方法探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法前瞻性入选了32例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可调弯标测电极导管以倒"U"字形放置到上腔静脉区域,使导管头端指向上腔静脉游离壁侧,右前斜造影判断上腔静脉形态,以及前壁、游离壁和后壁三个位点,将胸锁关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椎间隙分别定义为上腔静脉区域的上、中、下三段。在各部位予以膈神经起搏(固定脉宽2 ms、起搏周长1 000 ms),通过改良的Ⅰ导联监测起搏膈神经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检测各部位起搏阈值和各部位起搏输出5 m A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大小。结果采用倒"U"字形放置膈神经起搏导管可以达到稳定起搏。在32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持续性膈神经麻痹。起搏位点共285个。可以发生膈神经夺获的位点占61.4%(175/285)。游离壁、后壁能够发生膈神经夺获的起搏位点显著多于前壁[游离壁为80.0%(76/95)、后壁为84.2%(80/95)、前壁为20.0%(19/95),P<0.001]。改良Ⅰ导联记录的后壁和游离壁起搏能够记录到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起搏点显著多于前壁起搏点(P<0.001)。膈神经起搏阈值和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存在负相关性(r=-0.267,P=0.005)。结论通过倒"U"字形放置起搏导管于上腔静脉的后壁和游离壁,可以达到稳定的膈神经起搏。在起搏阈值最低的部位进行起搏可以展现更加清晰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有助于冷冻消融时监测膈神经麻痹的发生。
刘铮贺嘉方丕华陈雄彪周公哺李崇强唐闽张竟涛贾玉和任岚张澍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膈神经麻痹起搏阈值
复发心耳心动过速再次导管消融与胸腔镜心耳切除术的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评价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和术后复发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接受不同再治疗方式后的中远期预后。方法入选2011年2月至2013年7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或复发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19例,其中5例患者经自愿决定接受胸腔镜下心耳切除术。14例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患者予以随访,并观察中远期预后。结果经过平均(353&#177;217)d随访,胸腔镜下心耳切除组患者无复发。再次消融组14例患者中,8例患者再次复发。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较大的心内膜侧前10 ms激动面积以及更多种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摄入是再次消融心耳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对于首次导管消融失败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胸腔镜下心耳切除术是更为合理的治疗手段。
刘铮任岚贾玉和方丕华马坚郑哲楚建民欧阳非凡李崇强张澍
关键词:复发导管消融
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植人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P/D)的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基线bigET-1及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集基线及随访期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用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降低I级同时LVEF提高≥0.05定义为有反应;LVEF提高2倍或绝对值≥0.50同时心功能改善至I或Ⅱ级定义为超反应。结果共93例患者人组研究,其中男60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8±11.0)岁。随访12~50(27±11)个月,无反应34例,有反应24例,超反应35例。3组患者血浆bigET.1水平分别为(1.2±0.9)pmol/L、(0.8±0.4)pmol/L、(0.8±0.6)pmol/L(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bigET-1浓度与NT—proBNP浓度相关(r=0.469,P=0.001)。血浆bigET-1水平与CRT反应性相关(r=-0.237,P=0.022)。结论血浆bigET-1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它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反应性的预测指标,与CRT反应呈负相关。bigET-1高预示患者对CRT无反应。
杨新玮华伟王靖丁立刚刘志敏李崇强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