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苏
- 作品数:128 被引量:972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免耕精量播种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耕精量播种机,包括拖挂在农用机动车上的机架,机架上设置有播种机构、旋耕机构和施肥机构,播种机构主要由种子箱、以可旋转结构布置在种子箱上的排种口处的排种器、连接在排种器上的排种管组成,施肥机构主要由肥料箱...
- 李朝苏汤永禄李明吴晓丽刘淼魏会廷舒泽刚
- 文献传递
- 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群体质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为研究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探讨耕作措施对减缓该区域季节性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负面影响的作用,本试验实施了以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秸秆覆盖和不覆盖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显著促进小麦分蘖发生,提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但秸秆覆盖后根系活力降低;免耕的分蘖力、LAI和群体干重显著高于旋耕和翻耕,旋耕与翻耕间差异不显著;3种耕作方式对SPAD值和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试验中,秸秆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特别是在0~20 cm土层,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的高8.0%~16.7%.在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这种效果随着小麦生长而减弱.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免耕能显著促进小麦前期生长,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有助于减缓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的负面影响.
- 李金刚樊高琼汤永禄李朝苏吴春陈溢黄伟仁
- 关键词:耕作措施分蘖特性根系活力土壤含水量
- 简阳旱地套作小麦机播机收技术引进与示范被引量:1
- 2014年
- 简阳市是四川小麦生产大县,常年播种面积约60万亩,以旱地套作小麦为主。由于缺乏适宜机具,小麦生产各环节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播种方式以“稀大窝”和“砍沟条播”为主.种子聚集度高,个体发育差,产量和生产效益低。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目前种麦的积极性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产业的良性发展。引进适宜的播、收机具,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是稳定小麦面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必由之路。
- 钟华曾晖李朝苏汤永禄
- 关键词:小麦机播技术技术引进
- 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8
- 2009年
-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但撬窝移栽的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抛秧和摆栽处理。试验结果说明,以适当方式实施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李朝苏王克如谢瑞芝付书明李少昆汤永禄
- 关键词: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水稻品质性状
- 人工合成小麦RIL群体对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2的抗性表现被引量:1
- 2007年
-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资源Syn-CD780与感病品种川育12杂交,构建了一套重组近交系(F8,131个株系)。2004~2006年,就重组近交系对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抗感比例为3.09∶1,卡方值0.0230,成株期抗感比例为1.42∶1,卡方值0.3403,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推断Syn-780含有1对苗抗基因,而成株期抗性则可能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有关抗性基因的来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汤永禄杨武云曾云超李朝苏彭云良邹裕春陈放
-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RIL群体
- 免耕精量播种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耕精量播种机,包括拖挂在农用机动车上的机架,机架上设置有播种机构、旋耕机构和施肥机构,播种机构主要由种子箱、以可旋转结构布置在种子箱上的排种口处的排种器、连接在排种器上的排种管组成,施肥机构主要由肥...
- 李朝苏汤永禄李明吴晓丽刘淼魏会廷舒泽刚
- 文献传递
- 耕作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2016-2018年,以深旋耕播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浅旋耕播种和免耕带旋播种模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以前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旋耕播种处理,而硝态氮含量低于深旋耕播种处理。拔节和开花期根重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16-2017年,3种耕播方式的产量和地上部分氮吸收量无显著差异;2017-2018年,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的产量较深旋耕播种分别增加10.9%和10.5%,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7.5%和12.0%。与深旋耕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相比,免耕带旋播种处理播种效率高、断垄率低。综上,免耕带旋播种处理可提高稻茬小麦的播种质量,增强土壤保墒能力,降低氮淋溶风险,促进产量和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
- 李明李朝苏刘淼吴晓丽魏会廷汤永禄熊涛
- 关键词: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含量
- 耕作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2016-201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分析了深旋耕播种(DRT)、浅旋耕播种(SRT)和免耕带旋播种(NT)3种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RT相比,SRT和NT处理提高了小麦分蘖、成穗能力。2016-2017年,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2017-2018年,NT处理产量显著高于DRT,增幅10.9%。处理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主要在苗期。NT处理下植株对氮的吸收量高于DRT,平均增幅9.9%,而氮收获指数DRT高于NT;各处理植株磷吸收量差异不显著;NT处理对钾的吸收量显著高于DRT。与传统的深旋耕播种方式相比,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是提高稻茬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有效途径。
- 李朝苏李明吴晓丽魏会廷刘淼汤永禄熊涛
- 关键词:稻茬小麦分蘖能力养分吸收利用
-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小麦千粒重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 2014年
- 粒重作为禾谷类作物关键产量因子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产量在年际或环境间的稳定性。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OLSR)和分位数回归法(QR)分析了小麦千粒重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相比,分位数回归分析除了能揭示小麦千粒重与气候因子之间的一般规律外,还能细致地反映气候因子与千粒重尾部特征的关系;并能够动态地描述出小麦不同水平千粒重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籽粒灌浆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日平均温度、第二阶段的日照时数和降雨量随小麦千粒重变化呈一条倒"U"型曲线。与处于低粒重水平的QR分析结果相比,OLSR分析严重低估了第三阶段日平均温度和第二阶段降雨量的负影响;与处于高粒重水平的QR分析结果相比,OLSR分析严重低估了第一阶段日平均温度的负影响。
- 唐卷汤永禄李朝苏陈芋文陆见光向林泓
- 关键词:小麦气候因子千粒重分位数回归
- 四川小麦品种的品质潜力分析
- 选择6个主栽品种和1个省外引进的强筋品种,在四川省内5个生态点开展小麦品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品种间差异显著,但差异大小因品质参数不同而异.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沉降值、降落值等参数和面包评分的变异程度较大,变异...
- 李朝苏朱华忠李生荣郑传刚余秀芳杨武云汤永禄
- 关键词:小麦品种氮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