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作品数:40 被引量:264 H指数:8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022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多种新型药物的使用大大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但仍不可治愈。免疫失调在MM的发病和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治疗为MM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阐述MM免疫治疗机制,综述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抗体偶联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等多种免疫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 倪英 李萍 梁爱斌关键词: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 CD14+HLA-DRlow/-单核细胞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估初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的免疫功能,并与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寻找判断预后的免疫靶标。方法收集37例初发NHL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免疫细胞的绝对数及相对比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发NH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数高于健康对照者(536.20×10^9/μl比374.90×10^9/μl, P<0.01),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的绝对数高于健康对照者(502.30×10^9/μl比325.10×10^9/μl, P<0.01);初发NHL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LC/AMC)低于健康对照者(1.62比2.45,P<0.01)。初发NHL患者各单核细胞亚群HLA-DR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其中两组间中间型单核细胞(CD14++CD16+)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的HLA-DR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3平均荧光强度(MFI)比33.52 MFI,11.40 MFI比15.70 MFI,均P<0.01]。CD14+HLA-DRlow/-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与患者的性别、病理类型、是否获得缓解及复发无关(P>0.05),但年龄低于中位年龄(57.8岁)的患者CD14+HLA-DRlow/-单核细胞比例高于年龄大于中位年龄的患者(43.83%比23.85%,P<0.01)。Ann Arbor Ⅲ~Ⅳ期患者CD14+HLA-DRlow/-单核细胞的比例高于Ⅰ~Ⅱ期患者(41.51%比18.40%,P<0.01),国际预后指数(IPI)3~4分的患者高于1~2分的患者(52.5%比18.47%, P<0.01)。结论 NH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HLA-DRlow/-提示预后不良,检测CD14+HLA-DRlow/-单核细胞对于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修冰 邱宇 郑伟萍 王秀芹 丁懿 李萍 陈毓华 吴昊 张文君 梁爱斌 杨志章 Ansell Stephen关键词:单核细胞 HLA-DR抗原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B Flow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Vere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 ,VB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 ,B Flow技术对 90例VBI患者 180条椎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椎动脉形态学变化 ,并测量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各参数。 5 0例健康体检者 10 0条椎动脉作为对照组。结果 90例患者 180条椎动脉中有走行扭曲 2 6条 ,管径均匀狭窄 38条 ,血管闭塞 15条 ,流速速度降低 (PSV 34.5 5± 8.5 7cm/s,EDV 9.0 8± 4 .71cm/s ,TAV14 .6 5± 5 .2 3cm/s) 10 0条 ,RI增高 (0 .76± 0 .0 7) 110条 ,各种异常椎动脉共 132条 ,检出率73% ;对照组椎动脉形态及流速异常共 14条 ,检出率 14 % ,两者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VBI与椎动脉流速降低 ,阻力增高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走行扭曲 ,管腔狭窄等形态学改变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及B-Flow技术联合使用 ,可观察VBI患者椎动脉形态学上的改变 ,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 ,有助于VBI的诊断。 李萍 陈苏宁 宋烨 孙梅 胡小涛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椎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B-FLOW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5 2010年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技术与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41例、58个甲状腺结节,术前均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术后不同超声类型检查结果相互比较,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58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43个,恶性15个。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73.33%、特异性74.42%、准确性74.14%;弹性成像技术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80%、特异性74.42%、准确性75.86%;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93.33%、特异性88.37%、准确性89.66%。常规超声诊断准确度与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准确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诊断准确度、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准确度分别与联合技术诊断准确度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检查与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准确性。 李萍 宋烨 胡小涛 张毅远关键词:弹性成像 常规超声 甲状腺结节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1年版解读(Ph阴性,非复发难治部分) 被引量:2 2022年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占所有白血病的10%,其中成人ALL发病率为0.69/10万。近年来成年ALL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初治成人ALL患者在多药联合化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可达80%以上,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出现复发,5年的长期生存率仅有20%~40%。近10余年来. 梁爱斌 李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016年 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最具前景研究方向之一,是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成为第4类已被证明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及优势的抗肿瘤治疗方法。利用基因改造技术表达肿瘤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CAR)的T细胞治疗技术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手段之一。CART细胞能克服体内依赖MHC介导的杀瘤机制,并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而进行准确性攻击杀伤,在体内外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靶向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为难治复发肿瘤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新途径。 李萍 梁爱斌关键词:T细胞 恶性肿瘤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基因谱,讨论基因突变在疾病预后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间在上海7家综合性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新诊断的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患者的骨髓液,提取RNA和DNA后,应用白血病融合基因和髓系相关基因突变组套进行检测。分析白血病融合基因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染色体核型组的患者情况。Kaplan-Meier曲线用于患者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453例初诊AML患者,男女比例1.2∶1,中位年龄49.5(11~85)岁。其中289例患者共检测到了540个突变/融合基因,132例(29.1%)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突变/融合基因。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突变/融合基因有:NPM1突变12.8%,ETO 11.92%,TET2突变11.04%,以及WT1过表达者占10.6%。5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与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基因突变频率较高,ASXL111.93%,DMNT3A 13.99%,IDH1/IDH26.58%,TET213.17%。其中DMNT3A突变发生频率是50岁以下患者的3倍以上(P=0.017)。本研究中,低危核型组患者基因突变发生比例低。中危核型组中,NPM1、TET2、FLT3-ITD、DNMT3A、ASXL1、CEBPA双突变等都有较高的发生频率。高危核型组中ASXL1、TET2、DNMT3A、PHF6突变发生频率在10%以上,其中ASXL1和PHF6突变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核型组(P<0.05)。正常核型AML(NK-AML)患者254例(占56%),其中伴有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56例,该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较无相关基因突变组患者短,中位无白血病生存期(L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大于50岁且有表观遗传修饰基因突变的NK-AML患者,其中位OS 12个月,中位LFS 10个月,而无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位OS和LFS分别为18个月和12个月。结论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核型分组的AML患者基因突变发生频率有差异。>50岁的AML患者表观遗传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 赵初娴 王健民 李军民 邹善华 陈芳源 梁爱斌 侯健 胡晓霞 张赟翔 顾史洋 朱坚轶 李萍 杜鹃 杨一宁 秦尤文 王小蕊 王椿关键词:基因 突变 伊布替尼联合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估伊布替尼联合CD19 CAR-T细胞方案与CD19 CAR-T细胞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26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DLBCL患者。根据患者既往是否口服伊布替尼治疗,分为对照组和伊布替尼组,对照组10例,伊布替尼组16例。统计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细胞因子、肝肾功能,疗效评估,不良反应事件,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总生存时间,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采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伊布替尼组患者总体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替尼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替尼组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血清中IL-6、IL-8、TNF-α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布替尼联合CD19 CAR-T治疗难治复发DLBCL与单用CD19 CAR-T相比,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同时不增加CART治疗的毒副反应。 董林 王耀辉 叶世光 周莉莉 李萍 梁爱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ASCO指南》解读 被引量:4 2022年 免疫疗法革新了多种癌症的治疗现状。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巨大成功。与传统化疗不同的是,CAR-T疗法有独特的不良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中枢神经毒性等。自2021年6月以来我国已经批准两款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产品上市,用于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此外,我国有数百项CAR-T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随着CAR-T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相关临床研究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于2021年11月推出了首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ASCO指南》。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对ASCO指南进行解读,以期为CAR-T疗法不良反应的管理带来更深入的理解。 肖希斌 李萍 梁爱斌 钱文斌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74B对纤毛生成和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CCDC)参与基因转录、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过程,并调控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行为,然而多数CCDC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尚未明确。目的探讨CCDC74B的细胞定位及对纤毛生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2013年3—9月通过构建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1)中的Tet-On表达系统,实现CCDC74B在细胞内的蛋白表达,然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CDC74B的细胞定位,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敲除CCDC74B在RPE1细胞中的表达,分为对照组、siRNA#1组、siRNA#2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CCDC74B mRNA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下调CCDC74B表达后纤毛生成情况和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在正常上皮细胞中,CCDC74B位于中心体,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下调CCDC74B表达后细胞初级纤毛生成。siRNA#1组及siRNA#2组转染后36 h及48 h纤毛生成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RT-PCR法结果显示,siRNA#1组及siRNA#2组均有效抑制了CCDC74B 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下调CCDC74B表达后cyclin A表达减少,提示存在细胞周期停滞;流式细胞术检测示,下调CCDC74B表达后G_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及G_2/M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中心体蛋白CCDC74B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参与对纤毛生成和细胞周期的调控。 李萍 方霞 曹雨娜 陆惠娜 梁爱斌 张虹关键词:纤毛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