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志
- 作品数:31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核科学技术更多>>
- 制备耐高温磨损涂层的方法
- 制备耐高温磨损涂层的方法,属于一种改善金属材料表面耐高温磨损性能的方法。本方法通过原子束沉积进行涂层的制备;通过电子束或激光束处理控制涂层体部份的微观结构;通过离子束等技术强化涂层与基体之间,不同涂层之间的结合。采用荷能...
- 黄宁康汪德志程剑瑄
- 文献传递
- 利用双束技术制备纳米锆氧化物薄膜的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作者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Zr的同时 ,进行氧离子的轰击 ,随着注入离子束流密度的变化 ,所形成的锆氧化物薄膜从非晶态向晶态转化 ,其形成的晶态薄膜为纳米量级范围内的微晶 .实验发现 ,衬底不同对形成纳米锆氧化物的临界氧离子束流密度也不同 .
- 杨斌黄宁康雷家荣汪德志
- 关键词:纳米晶粒
- 三束结合沉积技术及其陶瓷热障涂层
- 简述了离子束电子束原子束结合沉积技术。并就该技术制备的陶瓷热障涂层NiCoCrAlY-ZrO·YO及其1100℃300小时的高温氧化前后微结构作了相应的介绍。
- 黄宁康汪德志冯志蓉王明华王培禄熊兆奎申勇
- 关键词:热障涂层高温氧化离子束混合
- 文献传递
- 电子束原子束结合沉积ZrO_2Y_2O_3-NiCoCrAlY涂层高温氧化行为及其分析
- 1993年
- 采用电子束原子束结合技术在GH140基材上沉积的ZrO_2·Y_2O_3—NiCoCrAIY复合膜涂层试样进行了1100℃,10h的等温氧化试验。并对试样高温氧化前后的涂层进行了电子形貌及XRD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复合膜形式的涂层其抗氧化能力大大优于单层NiCoCrAIY膜的涂层,本文还对结果作了相应的讨论。
- 汪德志冯志蓉黄宁康
- 关键词:电子束原子束高温氧化涂层
- 氧离子辐照辅助沉积锆膜的组成特征
- 1995年
- 采用双离子束技术制备Zr—O薄膜,由氩离子溅射沉积锆的同时进行氧离子辐照,对形成的Zr-O薄膜进行了RBS及XPS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膜均由三部分组成:表面的碳沾污层,Zr-O体部分及膜与基体的界面过渡层.改变氧离子束流密度,膜体部分的O/Zr原子比值由0升至2.3。碳沾污层及过渡层的厚度并不随氧离子束流的增加而变化。不同O/Zr比值膜的锆氧化物通过Zr的化学位移测量进行了鉴定。
- 黄宁康汪德志
- 用IR研究H^+辐照对Mo涂层的影响
- 2007年
- 在不锈钢基体上采用离子束混合技术及电子束处理方法进行Mo薄膜沉积,沉积后的试样再进行氢离子注入.分别对氢离子注入前后的样品进行500~4000波数范围内IR分析,研究了氢离子辐照前后涂层的红外光谱振动吸收峰的变化,对Mo涂层的抗氢机理进行了探讨.
- 刘春海杜晓松汪德志黄宁康杨斌
- 关键词:MO薄膜离子束混合IRH^+辐照
- Cu^+离子注入α-Al_2O_3晶体的光吸收与荧光谱测量被引量:2
- 2005年
- 将注量为5×1016/cm2和能量为150~390keV的Cu+离子,在不同温度下注入αAl2O3单晶试样,并在还原气氛中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热退火处理,然后对试样进行光吸收和荧光测量.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能量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Cu+离子注入不同晶向的αAl2O3晶体后,均发现该晶体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发生强吸收,而经退火后吸收强度大幅度下降.通过对光吸收谱进行高斯拟合以及荧光谱分析确认,Cu+离子注入蓝宝石晶体产生的点缺陷主要为F心,F+心,F2+心和F2+2等阴离子空位缺陷.
- 阳剑王春芬黄宁康邹萍汪德志
- 关键词:离子注入光吸收荧光谱
- GH140上NiCoCrAlY沉积涂层的高温氧化性能及其微观分析被引量:1
- 1994年
- 采用电子束原子束结合技术在GH140高温合金钢基体上沉积NiCoCrAlY合金涂层,并对涂层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高温氧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其抗高温氧化性能有了明显提高。用电子形貌、SEM-EDAX和XRD等仪器对试样进行了微观分析,并探讨了有关机理。
- 汪德志黄宁康
- 关键词:耐热合金涂层高温氧化
- 三束结合沉积NiCoCrAlY-ZrO_2·Y_2O_3涂层的高温氧化被引量:1
- 1992年
- 不同工艺规范的离子束、电子束,原子束结合沉积NiCoCrAlYZrO_2·Y_2O_3热障复合涂层试样进行了1000℃ 300小时等温氧化及金相、电子探针、XRD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的涂膜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基体缺陷导致涂膜局部剥落是本试样涂层高温氧化失效的原因。
- 黄宁康冯志蓉汪德志王培录熊兆奎
- 关键词:涂层高温氧化离子束电子束
- 纳米锆氧化物薄膜的制备
- 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Zr的同时,进行氧离子的轰击。随着注入离子束流密度的不同,形成的锆氧化物薄膜从非晶向晶态转化。形成的晶态薄膜为纳米量级范围内的微晶。同时发现不同的衬底对形成纳米锆氧化物的临界氧离子束流密度也不同。
- 黄宁康汪德志杨斌雷家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