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方正

作品数:388 被引量:2,811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1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380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9篇起搏
  • 123篇心脏
  • 91篇心律
  • 82篇消融
  • 80篇起搏器
  • 67篇心律失常
  • 64篇心室
  • 62篇心脏起搏
  • 58篇心动过速
  • 54篇心房
  • 51篇射频消融
  • 48篇房颤
  • 46篇心房颤动
  • 46篇除颤
  • 45篇除颤器
  • 44篇植入
  • 44篇射频
  • 44篇房室
  • 43篇室性
  • 42篇心电

机构

  • 254篇中国医学科学...
  • 5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6篇中国医学科学...
  • 20篇武汉大学
  • 13篇广东省人民医...
  • 13篇江苏省人民医...
  • 13篇四川大学华西...
  • 1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0篇中华医学会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上海市第一人...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上海市胸科医...
  • 6篇复旦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浙江医院
  • 5篇北京医院

作者

  • 386篇王方正
  • 196篇张澍
  • 147篇陈新
  • 135篇华伟
  • 92篇马坚
  • 74篇张奎俊
  • 60篇陈柯萍
  • 43篇孙瑞龙
  • 37篇姚焰
  • 36篇楚建民
  • 32篇王锦志
  • 27篇方丕华
  • 25篇浦介麟
  • 24篇黄从新
  • 23篇黄德嘉
  • 21篇余培桢
  • 20篇张奎俊
  • 19篇田瑞国
  • 18篇曹克将
  • 18篇贾玉和

传媒

  • 161篇中华心律失常...
  • 42篇中国心脏起搏...
  • 36篇中国循环杂志
  • 17篇中华心血管病...
  • 12篇临床心电学杂...
  • 9篇中国分子心脏...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5篇心脏起搏与心...
  • 4篇心电学杂志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起搏与心脏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全国心律失常...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世界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2篇2010
  • 13篇2009
  • 20篇2008
  • 17篇2007
  • 25篇2006
  • 39篇2005
  • 40篇2004
  • 26篇2003
  • 19篇2002
  • 24篇2001
  • 25篇2000
  • 16篇1999
  • 32篇1998
3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分析胺碘酮在控制冠心病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临床特点。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室速患者30例,年龄59.78±10.2岁,给与静脉和口服胺碘酮负荷量后计算室速控制率;分析胺碘酮总负荷量与患者的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无室壁瘤的关系;观察血药浓度、用药前后(包括合并用药)心率、血压、QTc等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①胺碘酮对冠心病持续性室速的控制率为90%;②胺碘酮总负荷量14.81±8.89(4.14~48.79)g,静脉负荷时间158±155.79(26~648)h;③胺碘酮负荷用量与LVEF和有无室壁瘤相关,与LVEDV无关;④胺碘酮的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性大;⑤在治疗期间总副作用发生率16.67%。结论:胺碘酮控制冠心病室速安全有效,胺碘酮负荷总量及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性大。
谭琛贾玉和王方正张澍樊朝美袁晋青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胺碘酮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左心房内线性消融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AF)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 (AAF)值得引起重视。方法  2 4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4例 ) ,年龄平均 5 1 2± 10 9(2 2~ 6 7)岁 ,左心房内径 33 9± 5 5(2 2~ 4 2 )mm。其中阵发性AF(PAF) 19例 ,持续性AF 5例。均在非接触式标测的指导下在左、右肺静脉口外进行环行消融 ,并在顶部肺静脉口间及二尖瓣环峡部行线性消融。在AF终止后经冠状静脉窦进行程序刺激以检验效果并观察是否存在AAF。结果 全部 19例PAF患者中 ,18例的左心房内线性消融获即时成功 ,1例经体外电转复 ;5例持续性AF者有 4例在消融后电转复成功 ,1例未能转复。共有 5例诱发出左心房AAF ,1例被超速抑制 ,2例在左心房顶部左、右肺静脉口之间 ,2例在二尖瓣峡部消融终止了AAF。在随访 7 5± 7(1~ 30 )月 ,除在肺静脉口间消融成功的 2例之外 ,其余 3例AAF均复发 ,2例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可维持窦性心律为主 ,1例因为 4∶1AV传导无症状而不愿接受治疗。结论 在左心房内进行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存在引发非典型性房扑的可能 ,所采用的消融导管类型可能对其也存在一定影响 。
姚焰张澍张奎俊唐闽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左心房线性消融肺静脉口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电转复
全国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调查被引量:7
1998年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共同组织,曾于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总结了我国自1990年至1994年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数量、起搏器适应证等情况。近几年来,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在我国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亦日益广泛.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也在我国开始应用,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
王方正华伟陈新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电生理生物医学工程学ICD
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被引量:35
2001年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家随访 ,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 ICD程控分析仪调出的资料 ,对患者情况及 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2 .3年中有 30例患者接受成功的 ICD治疗 ,占全组患者 43.5 % ,总共发作快速心律失常 2 76次 ,其中 VT 2 36次占 85 .5 % ,VF 40次占 14.5 %。VT由 ATP终止 135次 ,占 5 7.2 % ,由 CV终止 10 1次 ,占 42 .8%。VF经 DF(除颤 ) 4 0次 ,全部一次成功。 2例 VT加速转成 VF,2例无休止发作 VT,电击成功 ,但瞬间又转为 VT,2例服胺碘酮后 VT频率减慢 (140~ 10 0次 / m in)。 6 9例中有 6例死亡 ,其中半数因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及时修改参数 ,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 ,积极改善心功能 。
王方正华伟张澍陈新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ICD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09年修订版)被引量:3
2011年
1背景 1。1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 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万[1-3]。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4]。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力衰竭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30%~50%[5]。与此同时,因心力衰竭相关的医疗花费相当巨大[6]。
张澍黄德嘉华伟沈法荣王方正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ACCQRSLVEFCRT慢性心力衰竭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目前认识和建议(2011年修订版)被引量:1
2011年
1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轻者为局部囊袋肿胀、化脓、破溃,严重者甚至导致菌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拔除心内膜导线和取出脉冲发生器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感染的方法。
王方正马坚黄德嘉黄从新曹克将华伟沈法荣吴立群吴立群宿燕岗杨杰孚王景峰陈泗林张澍
关键词:适应证导线心内膜鞘管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比较,评价RVOT起搏在目前植入技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63.5±10.4)岁,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所有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和带有自动起搏阈值测试功能的起搏器。通过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术中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通过急、慢性期起搏阈值及并发症评价RVOT起搏的稳定性。结果:RVA组和RVOT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中电极导线各项参数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VOT组急性期起搏阈值稳定性与RVA组相近(P=0.23);两组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分别为(0.55±0.11)V和(0.54±0.09)V(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相近。结论:在目前的起搏技术条件下,RVOT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与传统的RVA起搏相近。
陈若菡陈柯萍王方正华伟张澍
关键词: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心房扑动合并室性心动过速1例
1998年
患者男,24岁。因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在我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肺动脉瓣交界分离术”。既往无心动过速病史。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后分支阻滞(图略)。术后第3天患者突感心悸,心电图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电轴左偏,心室率132次/min(附图左)。急查血钾偏低(3.1mmol/L),疑诊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补钾、静脉注射负荷量利多卡因和胺碘酮,心动过速未能终止。食管心电图示房室比例2:1,诊断为心房扑动,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先后食管快速起搏和静脉注射西地兰0.4mg无效。
马坚楚建民王方正
关键词:心房扑动合并症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目前认识和建议(2011年修订版)被引量:29
2011年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
王方正马坚黄德嘉黄从新曹克将华伟沈法荣吴立群宿燕岗杨杰孚王景峰陈泗林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心内膜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线静脉血栓形成电子技术电子装置
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2)人工心脏起搏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应用被引量:1
2000年
华伟王方正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人工心脏起搏
共3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