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树起

作品数:66 被引量:1,485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9篇大豆
  • 18篇土壤
  • 14篇黑土
  • 13篇化感
  • 12篇根系
  • 11篇连作
  • 10篇酶活性
  • 10篇化感作用
  • 8篇连作障碍
  • 7篇施肥
  • 7篇微生物
  • 7篇固氮
  • 6篇氮素
  • 6篇土壤酶
  • 6篇缺磷
  • 5篇生长发育
  • 5篇水稻
  • 5篇结瘤
  • 5篇花生
  • 5篇腐解液

机构

  • 40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解放军军需大...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白求恩医科大...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吉林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6篇王树起
  • 35篇韩晓增
  • 22篇乔云发
  • 20篇韩丽梅
  • 19篇李晓慧
  • 17篇严君
  • 12篇鞠会艳
  • 12篇杨振明
  • 11篇王守宇
  • 9篇阎飞
  • 6篇李海波
  • 5篇沈其荣
  • 5篇韩士杰
  • 4篇苗淑杰
  • 3篇朱巍巍
  • 3篇张军辉
  • 3篇褚贵新
  • 3篇宋春
  • 3篇王树堂
  • 3篇侯雪莹

传媒

  • 14篇大豆科学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吉林农业科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土壤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大豆通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1
  • 9篇2010
  • 17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8篇2001
  • 6篇2000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磷积累和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其混合酸)对大豆磷积累和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了大豆植株磷的吸收积累,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有机酸对大豆磷的吸收积累均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有差异;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使无机磷总量、难溶态磷(Ca10-P、Al-P和O-P)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可溶态磷的Ca8-P含量显著增加,柠檬酸和草酸使Ca2-P含量显著增加,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了土壤难溶态磷向可溶态磷转化,作用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草酸>混合酸>苹果酸;同时,大豆根系分泌物也促进部分难溶态磷向可溶态磷转化,使无机磷总量、除Ca2-P外的其他无机磷组分均有所降低,按磷释放比例的大小来看,对大豆吸磷的贡献大小顺序为O-P>Fe-P>Ca10-P>Al-P>Ca8-P>Ca2-P。
王树起韩晓增严君李晓慧乔云发
关键词:低分子量有机酸磷积累无机磷形态转化大豆黑土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根系形态和磷素吸收积累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和三种酸的混合)对根系形态和磷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酸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大豆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同时使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著降低,而且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几种有机酸混合后,抑制作用也相对增强,表明不同有机酸处理均抑制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同时使大豆根系的竞争能力降低。几种有机酸处理均降低了大豆对磷素的吸收积累,从而降低了大豆对磷素的吸收效率,但磷利用效率增加。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严君李晓慧
关键词:根系形态磷积累磷效率大豆
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1
2008年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黑土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及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特别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了该3种土壤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43.6%~113.2%、25.9%~79.5%、14.7%~134.4%(0~20cm)和56.1%~127.2%、14.5%~113.8%、16.2%~207.2%(20~40cm),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脲酶、施用磷肥对土壤磷酸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施肥对土壤全C、全N含量及C/N也有明显影响.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
关键词:黑土长期施肥土壤酶土壤深度
不同施氮量及供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被引量:34
2010年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一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以基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分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别于播种前、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分4次平均施入,与一次供氮处理相同,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和数量、氮积累量、固氮酶活性及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各处理地上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氮积累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次施氮方式下,花期和鼓粒期根瘤干重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苗期,各组织氮积累均以一次性施氮方式高于分次施氮和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分次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积累促进作用增大,各组织氮积累表现为分次施氮>一次性施氮>对照。施氮量对固氮酶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相似,但整体上较之抑制作用更强。
严君韩晓增王守宇王树起李晓慧朱巍巍
关键词:根瘤固氮大豆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09年
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方法,研究黑土区平水年大豆地、草地和裸地3种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空间垂直动态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基于变异系数(Cv)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水分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不同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循环深度依次为大豆地〉草地〉裸地,土壤水循环强度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3种覆盖类型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呈增长型变化特征,裸地0~20cm土层各时段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草地和大豆地;30cm土层以下土壤水分含量依次为草地〉裸地〉大豆地。该区土壤储水量主要受降雨调控,3种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总蒸散量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
王风王树起韩晓增王凤仙张克强
关键词:黑土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循环土壤深度蒸散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被引量:23
2001年
通过液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 ,抑制作用加强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抑制了大豆的生长 ,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 ,使株高、干物质重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下降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增加了大豆叶片相对电导率 ,使生物膜结构遭到破坏 。
王树起韩丽梅杨振明
关键词:大豆连作障碍丙二酸邻苯二甲酸生长发育化感效应
花生与旱作水稻间作系统的氮素营养研究
我国是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一个国家,65%~80%的淡水用于农业灌溉用水。传统的水稻淹水栽培对淡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但是水分利用效率非常低下。旱作水稻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节水栽培方式,一般可以节约水资源90%~100%,...
王树起
关键词:花生旱作水稻间作系统氮素吸收种间竞争
文献传递
蒙古栎不同冠层部位叶片养分动态被引量:14
2011年
以长白山原始针阔叶混交林优势树种蒙古栎为对象,研究了6—10月生长季不同冠层叶片单位叶面积质量(LMA)、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的C、N、P含量变化,以及N、P的再吸收效率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蒙古栎冠层上、下部叶片的LMA和单位叶面积C含量(Carea)表现出明显的月动态变化;单位叶面积N、P含量(Narea、Parea)的月变化趋势与单位质量N、P含量(Nmass、Pmass)相似,而用单位叶面积与单位质量表示的N、P再吸收效率无明显差异.冠层位置对N的再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无明显影响,但冠层上部P的再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冠层下部.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蒙古栎较高的生存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程徐冰韩士杰张忠辉周玉梅王树起王学娟
关键词:养分利用效率蒙古栎
长白山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被引量:25
2016年
为了解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恢复演替土壤碳储量的变化,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5个不同演替序列,研究其土壤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白桦林从早期到晚期的演替,SOC、MBC、ROC、POC以及土壤全氮、全磷和碳氮比(C/N)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保持稳定的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MBC、ROC和PO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5个演替序列内ROC/SOC和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91%~47.95%和14.21%~69.46%。相关分析表明:MBC、ROC和POC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OC、MBC、ROC和POC含量与全氮、全磷及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了解白桦林在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变化和固碳潜力提供数据支持。
张雪韩士杰王树起谷越岳琳艳冯月耿世聪陈志杰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不同形态氮素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4
2010年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6种不同形态氮素[生物固氮(N0)、硝态氮(N1)、铵态氮(N2)、氨基酸态氮(N3)、蛋白态氮(N4)和酰胺态氮(N5)]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大豆生育期内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不同;三大菌群在组成上以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数量上均在花期时达到峰值,即均随着大豆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花期不同形态氮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有差异,具体表现为N5>N3>N2>N1>N4>N0。土壤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缓慢下降趋势,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评价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亦为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但脲酶与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其高峰期出现在鼓粒期。
严君韩晓增王树起李晓慧朱巍巍
关键词:脲酶蔗糖酶氮形态大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