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启波

作品数:82 被引量:310H指数:10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哲学宗教
  • 22篇经济管理
  • 21篇政治法律
  • 11篇社会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主义
  • 13篇哲学
  • 12篇社会主义
  • 8篇政治
  • 8篇马克思主义
  • 7篇社会
  • 6篇邓小平
  • 6篇生态学马克思...
  • 5篇政治文明
  • 5篇生态
  • 5篇唯物
  • 5篇民主
  • 5篇和谐社会
  • 4篇生态文明
  • 4篇思维
  • 4篇文明
  • 4篇发展观
  • 4篇辨析
  • 3篇道德
  • 3篇中国社会

机构

  • 79篇深圳大学
  • 6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广东金融学院
  • 3篇广东商学院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吉首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肇庆学院
  • 1篇《贵州社会科...
  • 1篇贵州省社会科...
  • 1篇中共辽宁省委...

作者

  • 82篇田启波
  • 6篇郑湘萍
  • 3篇陶日贵
  • 3篇包毅
  • 3篇黄月细
  • 2篇胡宜安
  • 2篇孟霏
  • 2篇黄旭东
  • 2篇李妍
  • 1篇关锋
  • 1篇娄亚萍
  • 1篇吴立军
  • 1篇王红
  • 1篇余其铨
  • 1篇张守奎
  • 1篇严一
  • 1篇谢海均
  • 1篇徐海波
  • 1篇杨晗旭
  • 1篇傅鹤鸣

传媒

  • 11篇湖北社会科学
  • 5篇深圳大学学报...
  • 4篇江汉论坛
  • 4篇贵州社会科学
  • 3篇广东社会科学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3篇学术研究
  • 3篇探求
  • 3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毛泽东思想研...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长春市委党校...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特区理论与实...
  • 1篇经济前沿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兰州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8篇2001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展的合法性与和谐理性的建构被引量:1
2010年
在人类所面对的所有危机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的危机,其实质就是人与世界的分裂,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分裂与冲突。发展危机是源生性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类理性的分裂与冲突,理性由全面的普遍理性演变成了残缺不全的、片面的实证或工具理性。理性的单向度导致了发展的单向度,理性的单极化导致了发展决定论。走出发展合法性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建构多元理性与理性的多向度,建构"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世界",走向和谐理性,从而建立起发展的普遍根基。
胡宜安田启波
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
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告急、两大房贷融资巨头房地美、房利美("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接连遭受金融风暴的厄运,而这一切皆祸起于2007年爆发的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
田启波王红
文献传递
资本逻辑批判及其限度——对学界以资本逻辑批判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被引量:3
2020年
以资本逻辑批判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做法,在推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和更新研究范式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亟需进行理论上的修补。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主旨和当代中国现实来看,当前学界资本逻辑批判的限度体现在三个方面:过分强调资本逻辑批判,与马克思既批判资本及资本逻辑所导致的人类异化状况又赞扬其“伟大的文明作用”的辩证立场不相一致,与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利用资本力量的事实抵牾,也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理论旨趣和价值关切不符。就马克思的理论和现实关切而言,资本及资本逻辑批判只是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最高阶目标的中介和手段。因此,只有把资本逻辑批判推进到人类解放的革命逻辑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意涵。
张守奎张守奎
关键词:资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
解读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被引量:11
2006年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其自身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以及创造出富足的自由时间。
田启波黄月细
关键词:和谐社会唯物史观
评“教”还是评“人”?--基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6
2020年
学生评教是各个学校一项普遍而且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它的有效性却长期受到质疑。本文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调研数据,从教学与非教学两大因素视角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过程及结论如下:①利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评教高分与低分教师的对比分析发现,高分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标显著优于低分教师,表明评教结果具有较好的区分功能,是有效的,体现了对“教”的评价。②在控制教学因素后对非教学因素的分析发现,人缘好坏对评教的影响大于教学因素;“严师出低分”从教师群体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而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却显著存在;评教中存在倾向“差评”的学生群体和易被“差评”的教师群体,评“人”的问题较为突出。
吴立军田启波
关键词:教学评价有效性教学因素非教学因素
全球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被引量:23
2004年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向世人提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生态文明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时代课题。本文认为 :基于实践的思维方式 ,才能确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运用实践反思法 ,对生态文明在社会文明系统中予以正确定位 ,才能把握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解构传统思维方式 ,保持生态文明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生态支持与经济发展之间适当的张力 ,协调法治与德治双重维度 ,建构高级阶段的全球化等 ,才能明晰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径选择。
田启波
关键词:生态文明
“红”“绿”结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被引量:2
2011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来源、理论演变、理论主张以及政治实践上展现出"红"(社会革命)"绿"(生态运动、生态革命)结合的旨趣。它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论,既推进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深度,又给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带来深刻启示。
郑湘萍田启波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均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重要生态思潮,都孕育于当时西方社会蓬勃发展的环境运动。两者都反对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都重视环境实践并关注环境正义,并主张未来理想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考察生态危机根源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经济理性、价值观念等维度出发,主张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度挖掘;生态女性主义则主要从文化视角透视生态危机,认为其根源于西方父权制文化。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遵循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相结合的思路,主张建立全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则采取一种思想文化进路,强调只有恢复女性原则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上,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深受生态中心主义的影响,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生态女性主义则强调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强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尤其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组成部分;生态女性主义发出了女性在生态问题上的声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表现出行动主义取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应互为借鉴,以促进各自发展和环境哲学的深化。
郑湘萍田启波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环境正义
“一国两制”的“后民族结构”合法性溯源——基于政治哲学的考察与辨析
2017年
传统民族结构理论对"一国两制"的阐释重视以两岸四地在文化和血缘上的同一性为基础,建立"一个中国"的合法性。这一阐释模式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一国两制"的实施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该解释模式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仍有需要进行完善的空间。为此,一些"台独"、"港独"分子利用传统民族结构阐释的局限,通过强调两岸四地的文化、制度差异来质疑"一国两制"的合法性。其实在两岸四地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状况下,"一国两制"已经具有了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意蕴。借助"后民族结构"的理论视域,我们能够更有说服力地澄明在存在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差异的前提下,"一国两制"的合法性来源。
杨晗旭徐海波田启波
关键词:一国两制哈贝马斯
列宁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研判
2011年
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说明:意识形态是包括不同意识形式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家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坚持物质生产对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等同于阶级意识,认清意识形态本质的关键在于认清其"华丽外表"所包裹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包毅田启波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阶级属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