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体红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类风湿
  • 4篇风湿
  • 3篇类风湿关节炎
  • 3篇间质性
  • 3篇关节炎
  • 3篇风湿关节炎
  • 2篇蛋白
  • 2篇间质性肺病
  • 2篇骨形成
  • 2篇骨形成蛋白
  • 2篇肺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生成
  • 1篇血小板生成素
  • 1篇血小板生成素...
  • 1篇炎症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干燥综...
  • 1篇脂肪

机构

  • 6篇皖南医学院弋...
  • 3篇皖南医学院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9篇邵体红
  • 6篇徐亮
  • 4篇毛桐俊
  • 4篇陆进明
  • 2篇盛君
  • 2篇李志
  • 2篇陈兰芳
  • 2篇宣丹
  • 2篇李小燕
  • 2篇余菲
  • 1篇章辉
  • 1篇李小心
  • 1篇陈曦
  • 1篇葛宗成
  • 1篇喻艳林
  • 1篇涂雄文
  • 1篇顾德明
  • 1篇芮景
  • 1篇杨江华
  • 1篇李慧芬

传媒

  • 3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类风湿因子临床意义初探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了解RF在ps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6-2012年pss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RF的临床意义。2组间计量数据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RF在pSS中的阳性率为49%(63/128),其中低滴度阳性32%(20/63),高滴度阳性占68%(43/63);RF高滴度阳性的患者较阴性的患者更易出现腮腺肿、关节炎及血液系统累及,实验室检查方面更易出现抗SSA抗体阳性,IgG升高,血小板减少,ESR加快,球蛋白升高;RF低滴度阳性与阴性者间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高滴度阳性与低滴度阳性间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F高滴度阳性的pSS患者易出现腺体外脏器受累,且炎症指标及抗体水平均较高。,
邵体红杨善鹏陆进明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因子
T2压脂磁共振成像辅助诊断结节性脂膜炎一例
2015年
结节性脂膜炎是皮下脂肪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T2压胳磁共振检查结节性脂膜炎具有较高的软组织、脂肪、血管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与范围。我们于2014年1月用T2压脂磁共振辅助诊断结节性脂膜炎1例,报道如下。
余菲陈兰芳邵体红毛桐俊徐亮
关键词:结节性脂膜炎磁共振成像皮下脂肪组织非化脓性炎症磁共振检查病灶部位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小燕邵体红陈曦徐亮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
骨形成蛋白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盛君陆进明徐亮李小燕宣丹李志毛桐俊邵体红
类风湿关节炎缓解后维持治疗方案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RA)缓解后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RA缓解后的优选维持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整理经治疗达到缓解并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长期随访的114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所采用的维持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氨喋呤+来氟米特(MTX+LEF)组、MTX组及LEF组,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不同时间段内各组方案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F检验,偏态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第6个月,MTX+LEF组、MTX组及LEF组复发率分别为3.51%、8.57%、15.7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18、24个月,LEF组复发率均高于MTX+LEF组及MTX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24个月,MTX+LEF组、MTX组及LEF组复发率分别为34.78%、31.58%、81.82%。在各组方案维持治疗期间,MTX+LEF组、MTX组及LE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29%、5.56%、15.79%,MTX+LEF组明显高于MTX组及LEF组。结论:在RA缓解后维持治疗期间MTX组较LEF组复发率低,与MTX+LEF组效果相当;而MTX组较MTX+LEF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少;故MTX单独使用有可能成为缓解后病情长期稳定的RA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的维持治疗手段。
李小心王田玲余菲邵体红陈兰芳毛桐俊陆进明徐亮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复发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小板减少中的研究进展
2011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常累及血液系统,其中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
邵体红徐亮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素受体ERYTHEMATOSUS弥漫性结缔组织病LUPUS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成蛋白-4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骨形成蛋白(BMP)-4在血清中的水平。方法入选28例RA-ILD患者、32例单纯RA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RA-ILD组进一步分为早期组(16例)和中晚期组(12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BMP-4水平,并分析血清TGF-β1、BMP-4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单纯RA患者相比,RA-ILD组患者初次发生关节炎时年龄较大,关节功能优于单纯RA组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滴度高(P〈0.05,P〈0.05,P〈0.01),出现肺间质病变时间为2-6年,平均(3.0±1.2)年。TGF-β1水平在RA-ILD组稍增高,但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RA-ILD组患者TGF-β1血清水平明显增高,与中晚期RA.ILD组及单纯RA组、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ILD组患者BMP-4水平低于单纯RA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期RA-ILD组患者BMP-4水平显著下降,与中晚期RA-ILD组及单纯RA组、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MP-4水平与TGF-β1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血清TGF-β1、BMP-4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O.05)。结论在早期RA-ILD患者中血清TGF-β1水平增高,BMP-4水平减低,二者可能参与了RA患者ILD的发生。
盛君邵体红宣丹毛桐俊李志陆进明徐亮
关键词:肺病间质性骨形成蛋白-4
百草枯中毒治疗方法的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百草枯为联吡啶类接触性除草剂,临床上常见误服和自服患者,由于百草枯中毒致死剂量小,对全身各个器官均有极强的毒性,病程进展快,死亡率很高。为探讨其诊治方法,现对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邵体红顾德明章辉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致死剂量病程进展除草剂接触性吡啶类
10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暴发流行报告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总结我国发现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暴发流行的临床特点,为HGA的防治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11月发生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10例HG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HGA患者中,除首例发病前有蜱叮咬史外,余9例均有与首发病例密切接触史。潜伏期为6~13d,除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外,多数患者有相对缓脉、表情淡漠及多脏器功能损伤。实验室检查显示,WBC和PLT减少,部分患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蛋白尿、管形尿以及ALT、AST、心肌酶谱升高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1例患者末梢血HGA包涵体检测阳性。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HGA诊断标准。首发病例死亡,第2代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治疗延迟、年龄大、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病情加重。结论要重视HGA在我国的流行,诊断须重视流行病学资料,HGA传播途径多样,须严密隔离,防止暴发流行。
喻艳林葛宗成杨江华涂雄文李慧芬邵体红芮景
关键词:粒细胞流行病学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